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一代名師》:孫敬修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3日 13:03


  主持人:現在三十歲以上的人都不會忘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會常常聽到孫敬修爺爺繪聲繪色講訴的各種故事,也跟著他學會了好多的童謠和兒歌,這些故事和歌謠使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真、善、美。這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用講故事的形式,獨創了兒童啟蒙教育的方法。

  孫敬修(1901-1990)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講故事專家。他開創了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對兒童進行教育的獨特道路。西班牙一位記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是世界上受到崇拜人數最多的人。”

  這是一個30歲以上的中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的聲音。現在,他的名字已經不再被人們經常提起。但他講的故事已經存入了今天的成年人遙遠的童年記憶中。

  1931年,瀋陽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到處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裏。日本軍隊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當時北平市的一所小學校裏。那年秋天的一個上午,北平市匯文一小的全校師生在大操場上集合。學生們把平時當成寶貝的日本玩具和學習用品狠狠地扔進操場中央的大火堆裏。30分鐘後,日貨全部被火燒光。這個十分鄭重的儀式是由學校的教導主任孫敬修發起的。不久,孫敬修又給學生們編了幾首抗日歌曲。其中有一首是把日寇比作蒼蠅的《滅蠅歌》。


  這是一本匯文一小1930年的校刊。當年30歲的孫敬修是匯文一小的第一任初級部主任。上任之初,這位教導主任總共只管一個老師和不足60個學生。那時候,孫敬修往往是剛上完這個班的圖畫課,又匆匆走進另一個教室彈起風琴教學生們唱歌。在老教師的眼裏,這個年輕人和學生們在一起多少像個“人來瘋”。但他們又不得不佩服:孫敬修上課,學生們就是沒有一個搗亂的。特別是到禮拜六的晚上,學生們更是著了魔似地往學校大禮堂跑,家也不回了,就等著孫老師來。

  這是北京的亞斯裏基督教堂。1910年,9歲的孫敬修在這裡接受洗禮。父親孫長清到非洲挖了三年的金汞,回國後不久就病逝了。從記事起,孫敬修就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宿玉恒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為了供養孩子,她做過教堂的布道員和三等護士。這個要強的女人,從來沒在兒子面前流露過半點兒生活的艱辛。工作之餘,她還常常給兒子講些有趣的小故事。

  十五歲那年,孫敬修考入了北平盧溝橋附近的京兆師範。這是一所官辦的學校,管吃管住還不用交學費。孫敬修在這裡學習國文、算術、英文、心理學和管理法。其中有一門課程叫修身,就是教人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1921年,20歲的孫敬修從京兆師範畢業,成了一名小學教員。一年後,他開始在美國的教會開辦的匯文私立第一小學任教,一幹就是35年。

  1932年的一天,匯文一小接到了一個北平市教育局發來的通知,通知上説,北平廣播電臺邀請匯文一小的同學們到電臺去做節目。那天,孫敬修親自帶著學生去了電臺。

  這天中午,這個《狼來了》的故事通過廣播在北平市上空傳播開了,此時的孫敬修完全無法想像,已經有多少人聽到了他的聲音,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今天,成了他一生中一個全新的起點。

  對於今天的人來説,收聽廣播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中國,聽廣播還是個新名詞。美國人在20年代末才有了廣播電臺,1931年它就傳到了中國。當時,北平市除了北平廣播電臺,還有好幾傢俬營電臺。白天教書,下了課跑電臺,晚上還常常餓著肚子給闊人家的孩子做家教,這,就是孫敬修每天的生活。孫敬修曾前前後後出過3本唱歌集,但狡猾的出版商卻沒有付過他一分錢的稿酬。這是他當年發表在報紙上的連環簡筆畫《鐵絲姑娘》。內戰時期的北平對各小學教師實行裁員減薪,孫敬修的薪水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兒了。此時,他的第五個孩子剛剛出生,家庭的負擔越來越重了。

  這張收音機寫生是孫敬修親筆畫的。畫上的這臺收音機曾是他家最珍貴的寶貝,當時,他花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買下了這臺收音機,就是為了能讓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聽聽他每天在電臺講的故事。

  孫敬修的妻子叫陳淑田,19歲那年,她嫁給了孫敬修,對這個清瘦、溫和,當小學教員的丈夫她是很滿意的。每天,丈夫奔走在電臺和學校之間,她就在家裏照顧孩子和老人。在幾個孩子裏,孫敬修最喜歡二女兒——愛來。9歲的時候,愛來生病夭折了。這個重大的打擊讓孫敬修從此對上帝失去了信心。

  這些照片都是孫敬修的小聽眾寄來的。孫敬修把它們剪貼在一起裝訂成冊,並在照片旁邊注上文字,他説,這是孫敬修的小朋友,他們都是將來的偉人。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我國的兒童節也正式改為“六一國際兒童節”。

  1956年6月1日,北京市少年宮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這年秋天,孫敬修接到了北京市教育局的調令,開始在少年宮專職講故事。

  這裡是北京崇文門外幸福大街的幸福樓,也是孫敬修解放後居住時間最長的家。但他卻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最不幸福的十年。

  採訪張勝利:“他説我走到樓下,碰到幾個孩子想摸摸頭,他們都跑開了,我講了一輩子故事,怎麼就成了反革命了?”

  採訪曹燦 :“他説,曹燦啊,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話筒前講著,講著…….”

  1966年8月24日,孫敬修在自家樓下寫了張大字報,題目是“更名啟事”,他改掉了自己用了65年的名字。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鄭重地寫道:“經電臺同志們同意,我改名為“孫滅修”,已在派出所登記。”那段封閉而冷漠的歲月幾乎使孫敬修絕望。只有老伴兒始終是他的精神支柱。1977年冬天,他的精神支柱也垮了——與他相伴了55年的妻子陳淑田也病逝了……

  孫敬修常説,我是個小蠟頭兒,它燒了八十多年了,已經沒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這點兒光去照亮兒童們的心。

  1990年3月5日,89歲的孫敬修與世長辭。在北京香山腳下的萬安公墓,他有了一個新家。在這個家裏,陪伴他的除了老伴兒,還有一條孩子們送給他的紅領巾。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