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師》:周小燕(1918- )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3日 15:03
主持人:提起魏松、黃英、廖昌永,很多觀眾都知道他們是世界著名的歌唱家。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著名歌唱家的老師就是中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周小燕。在周小燕培養的大批音樂人才中,有十幾名在國際聲樂比賽中榮獲金獎。在她70歲高齡之際還創辦了歌劇中心,為更多的歌唱家打開通向世界歌劇舞臺的大門。
周小燕:中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
1935年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30年代末赴法國留學,在歐洲各國舉辦過多場個人音樂會,被歐洲輿論界譽為“中國之鶯”
1947年返回祖國,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幾十年來她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的聲樂人才,並有十幾名學生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金獎。
2002年11月28日19:00點 上海音樂學院教職工餐廳燈火通明,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位歌唱家聚集在這裡,他們用為改寫過中國聲樂史的周小燕先生過85歲的生日。
魏松(周小燕學生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周先生雖然今年已經八十五六歲高齡,但是她真的看不出,有時候我們在背後一看她,還以為這是哪一個小姑娘
朱永珍(《周小燕傳》作者):她特別的平易,特別的讓人感到可親。
李家堯(周小燕學生):她對很多問題都很感興趣。
廖昌永(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在你最得意的時候,她為你潑涼水。在你最不得意的時候,你最難過的時候,她會給你很多這種支持。
方瓊(周小燕學生 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副教授):她有一種力量,她有一種她的魔力,真的時時刻刻都在感染你。
1918年, 周小燕出身在湖北武漢的一個工商世家。周小燕的父親周昌國是一個非常具有進步思想的實業家。他非常喜歡音樂,由於受到父親的影響,周小燕從小就對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周小燕(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從小呢,他就給我們創造一切條件,我們要什麼樂器就給我們買什麼樂器,那麼只要我們提出來,中國琵琶,外國的吉他,而且鋼琴啊,小提琴啊,他都同意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變得也愛這一行。
1935年9月,熱愛音樂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國力音樂專科學校,專門學習聲樂演唱,在學校裏,周小燕勤學苦練,夢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歌唱家,然而不到兩年,她的夢想就被侵略者的槍炮打碎了,1937年,侵華日軍的鐵蹄踏進了上海,周小燕被迫中斷學業,回到了家鄉,此時許多進步人士在武漢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周小燕與夏之秋一起組成了著名的武漢合唱團,用歌聲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周小燕在這個合唱團裏擔任女高音,1938年1月,她唱響了著名的抗戰歌曲——《長城謠》
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好像我的家鄉就在那裏
1995年77歲的周小燕登上長城重唱《長城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
周小燕(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唱的時候能夠義憤填膺都是真的。所以乾脆我喊 ,我得打回去啊什麼的,真是出自內心的,只覺得要保衛長城保衛中國。
但是歌聲最終沒能擋住侵略者的鐵蹄,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周小燕在父親的安排下,登上了去法國求學的輪船。
周小燕(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去的時候我父親跟我講好好地學,去替中國爭氣,不要忘記你是個中國人,學好了你回來為中國效勞。
1938年年底,周小燕來到了巴黎,在巴黎她結識了著名的作曲家:齊爾品 並且在他的幫助下,進入了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5年10月,在經過了七年的辛苦磨練之後,周小燕終於登上了巴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初次登臺,她便以精湛的技藝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國觀眾。此後周小燕又應邀前往捷克,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會。在許多人看來,這場音樂會可以説是20世紀最重要的一場音樂盛會。
朱永珍:參加這次會的都是一些鼎鼎大名的國際第一流的一些音樂家。我們現在所知道的20世紀重要的一些音樂家都參加了。像什麼梅紐因、斯提拉文斯基,還是肖斯塔科維奇等等很多很多人都是第一流的。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音樂會上,周小燕以完美的演唱技法,夜鶯般的歌聲贏得了世界的讚譽。輿論界將她稱為中國之鶯。布拉格之春的帷幕落下之後,世界各地的歌劇院都向周小燕張開了大門,但此時周小燕最想做的就是回到中國。
周小燕:我就覺得我在這兒唱歌,他們在國內是在逃難躲警報,所以總歸覺得沒有跟他們一道共甘苦,總覺得挺內疚的。所以總想回來怎麼樣工作能夠償還吧。
1947年10月,周小燕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回到了告別九年的祖國,當時中國還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之下,人民仍舊生活在苦難之中,眼前的一切讓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處奔走,為進步的學生們演唱,這就是當年她在上海交通大學進行義演時的情形。
周小燕:因為聽説他們被國民黨憲兵,把頭上都打傷了什麼的。我就去為他們義演,他們不送我花送我一個旗,説我唱破這陰暗的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小燕迎來了全新的生活,她受聘擔任了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老師,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活。那一年她還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並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周小燕:周總理跟我説你要做人民的代言人,要為人民歌唱怎麼怎麼,巴金説我們都喜歡聽你的唱,因為你是人民喜歡聽的,所以這種東西使我心裏在起變化,最主要就是曉得了我的方向,我曉得我應該怎麼樣走,不像從前在國外那麼迷茫。
多年來,周小燕一直將她在文代會的這次經歷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因為這次文代會不僅讓她找到了歌唱的理由,更是讓她獲得了歌唱的力量。回到上海之後,周小燕開始深入工廠,農村,向民族民間的音樂學習,為廣大的勞動者歌唱,從工廠農村到抗美援朝的戰場,從南斯拉伕到阿塞拜疆,在此後的十多年裏,周小燕一邊教學一邊歌唱,度過了生命裏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1952年,周小燕與著名的導演張俊祥攜手建立了美滿的家庭並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她卻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她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教學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文革開始。
朱永珍:文革期間嘛她也是受到了很嚴重的迫害。那個時候也關在牛棚裏也不能回家。
周小燕:我就覺得黑的都是黑的,當中總覺得有一條縫啊,是個光照的這種感覺。
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在這十年裏她不能開口歌唱也不能進行正常的教學工作,但是對聲樂事業的熱愛卻支撐著她一直在堅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間培養的學生。如今國內外的聲樂專家將魏松的演唱評論為世界級的水準。但在三十年前他還曾經準備放棄歌唱。
魏松:當時我的條件也不是很好,唱歌條件不是很好的,屬於那種就是接近要改行的這種狀況。然後她説這樣吧,你到我家裏來,我在家裏面給你開小灶。
朱永珍:她那個時候,就是有的時候。是要拉起窗簾關起門。拿出一些經典的外國的教材什麼來教學生。
魏松:當時是不允許的,當時這樣走的話叫什麼封資修啦。復辟啦什麼,很危險。
周小燕:是像魏松説的很危險,假如有一個人揭發了,反映到工宣隊那兒去,又要大批判大字報,我就沒有想到那個東西。不對我就要反抗。我不能夠明的反抗,我就把他帶到家裏頭來。
魏松:然後周老師就一張唱片把老的搬出來,用老的電唱機給我放,放了就講這段是卡魯索。你看他是怎麼怎麼唱的。一個一個地就給我們聽,當時我們真的眼界一下突然就開闊了。世界上還有這麼美的聲音。這麼好的聲音。
文革之後,周小燕的教學工作恢復了正常,為了能夠追回失去的時間,她將自己的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之中。幾乎沒有個人時間,對於這一點朱永珍的體會很深。為了編寫周小燕傳,她曾經多次約時間對周小燕進行採訪,但這項工作很難完成。
朱永珍:有一次是在暑假裏,我是挑了個三點鐘到她那兒。但是想不到的是那天我到她家裏去。三點鐘到她家的時候,她還在吃中午飯,她上午這上課一直上到二點半。所以呢平常也很難找她。她老是很忙,像我給她寫傳記,她好像就是她個人的事,這個事可以往後面拖一拖。她的教學這是才是更重要的
當時,周小燕已經年過六旬。但是對於她來説一切似乎才剛剛開始,那時她每天都要花十幾個小時給學生上課。這使得她不僅沒有時間接待採訪而且也沒有時間照顧家庭。
張本(周小燕的兒子):家裏的事情一般都是我父親在的時候,都是他管的。他就説,如果我不在了你怎麼辦。好像打個比方付帳單了,什麼了,這些好像根本不是她的事情。反正家務方面是完全不會,連做飯什麼根本就不會的。這樣的一個人。她腦子裏就是最清楚的就是她教學生的一路,只有那一路她是最清楚的。
1984年,周小燕帶著張鍵一、高滿華等四位學生前往維也納參加國際聲樂比賽,在這場比賽上,周小燕的四名學生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三個金獎,一個銀獎。這個成績震驚了國際樂壇。
朱永珍:得到這樣的崇高的榮譽嘛,這個是在中國的聲樂史是一次飛躍。在這個國際上,也是引起了大家,覺得很完全驚訝得很,怎麼中國一下子冒出這麼多尖子。
胡松華(著名歌唱家):唱洋人的東西,在洋人的世界,在他的這文化世界,在他的擂臺上把洋人打下去。好!高!我為他們雙手鼓掌。
掌聲和鮮花並沒有讓周小燕感到滿足,在她看來冠軍只證明學生具備了好的嗓音,而要讓學生真正成才,則必須進行全面培養。
周小燕:聲樂人才的培養需要全面,光是那個哇哇吼聲音不行的,所以我那個時候我就覺得這個是個問題。我們應該要有這種歌劇培訓。一個演員要成才必須要全面培養。全面培養怎麼培養,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排歌劇。
1987年,70歲的周小燕在上海音樂學院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創辦歌劇中心的設想,但這個設想卻面臨著許多困難。
朱永珍:當時她辦這個歌劇中心的時候,正是我們中國的歌劇很蕭條的時候,處於低潮的時候,這個時候誰都不想碰這個。
李家驊(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所以周老師在這樣的一個形勢下面呢,她要把歌劇事業要開展的話呢,那從客觀環境來講是很困難的,再加上還沒有經費。但是這個時候周先生,她就想做這個事情。
1988年,5月。周小燕歌劇中心在上海音樂學院的一間辦公室裏成立了。為了辦好這個歌劇中心,周小燕事無巨細,都要親力親為。
李家驊(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她要負責教,還要負責行政事務,包括經濟上的拉贊助,她都親自出去跟企業家談,只要是能夠為歌劇中心事業發展,有利的事她都願意做。
1989年,周小燕在江蘇省歌劇團的幫助下,在南京開始排演威而第的歌劇《弄塵》,在排練中,周小燕不慎摔斷了腿骨,必須進行手術,許多人勸她回上海治病,但是她堅決不同意。在經過了簡單的治療之後,周小燕又回到了排練現場,一直堅持到這臺歌劇開幕上演。
朱永珍:這場演出是非常的成功,在那個謝幕的時候,輪椅把她緩緩地推上舞臺,她向所有的演員致意,那個時候我真是差一點掉淚了,她成功了!
方瓊(周小燕學生 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副教授):我非常敬佩她,人可能最可貴的就是這種精神,這種精神,我就覺得一直真的在鼓舞著我,在你再不如意,在事業上,你都會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周先生都在那兒,依然地站立著呢,你有什麼理由低頭趴下呢。
憑著這種執著的精神,周小燕和她的學生們推出了一台又一台的歌劇,經過歌劇中心的培訓,一名又一名的學生登上了世界的舞臺,黃鶯就是其中之一。
黃英(旅美歌唱家):我覺得很幸運的就是,參加了周小燕歌劇中心的第一次演出,那這個是第一次把我引向了跟國際的音樂家一起合作的一個很好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起點。
和黃英一樣,廖昌永也是從周小燕歌劇中心走出來的一位著名歌唱家。在1996到97年兩年間,他連續三次贏得國際聲樂比賽的大獎,這樣的成績讓世界為之驚訝,歌王多明戈曾經對廖昌永説:“你是一位天才的歌唱家”,但是廖昌永很清楚,是誰讓他成為了天才。
廖昌永(周小燕學生 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我是從農村裏邊來的,我在來之前沒有見過鋼琴的,視唱練耳也是很差的,包括到這兒來的時候,連口音都是很重的四川味兒。所以能夠,我能夠現在,能夠把這些東西都慢慢慢慢都一步一步地克服這些,確確實實是跟老師這樣的嚴格細緻這樣來要求是分不開的,那這個中間我們確實碰到很多困難,你要走很多很曲折的,這些大家都不知道一些艱辛的努力在裏面。我是從農村裏面來的,所以,一直我就想減輕家裏的負擔,不想給家裏增加太多負擔,所以當時在大學畢業的時候,確實我就已經非常想,不行,我要上班,那當時確實也有一個機會,讓我上碩士研究生,後來我就想,我跟先生説,我説我不行,我説我不想讀書了,我想上班了,所以先生説:“這樣吧,沒有關係,你上學實在沒有學費,你不想讓他們負擔,我來給你負擔。
在周小燕的鼓勵下,廖昌永沒有停下求學的腳步,周小燕也一刻沒有鬆懈過,即便是在她丈夫張俊祥先生病危的時候,她也沒有停止過給廖昌永上課。
廖昌永:你在唱起來的時候,“親愛的老師,我怎能忘記你”的時候,你確確實實在這個時候,心裏止不住那個眼淚它會流下來,因為從你心裏一幕一幕我們這些學習的艱苦的歷程,像放電影一樣在你腦子裏邊,這樣來過一遍,確確實實我覺得像這些東西真是得來不易的。確確實實是得來不易的。所以從我們每一個學生來説,都是從心底的,説是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在周小燕85歲的生日這一天,她的學生們為她安排了一場演唱會作為生日禮物,特地從美國趕回來為母親過生日的兒子也參加了這場演唱會,眼前的這一切讓他頗為感慨。
張本(周小燕的兒子):看她那場演唱會給我感受很深,因為我以前覺得好像她好像根本對我們不管,如果就算她把她的所有精力培養放在我和我姐姐身上,最多也就出了兩個人,不像現在一下就是不説一批一批,就説那一台就那麼多人,而且她又帶出一批老師,那些老師可以再教學生,一批接一批的出來,那它的價值就比光教我們兩個小孩要大得多。
如今已經85歲的周小燕,每天還要工作10多個小時,她沒有覺得自己老,又沒有覺得累,她還想多教一些學生,多做一些事情。她計劃90歲的時候,能夠排演一場中國人自己寫自己演的歌劇。
周小燕:作為一個老師,我覺得應該鞠躬盡瘁吧,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幹一天,只要我能夠幹,總是幹,這我總可以做到的。所以我總得還是盡力吧,盡力做一點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