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母親──戰火遺孤》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3日 15:43 來源:CCTV.com

  主持人:今天我的衣服變了,我覺得這身衣服很中國。從今天開始我要講述一段往事,再過兩天就是8月15號了,6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人經過8年艱苦的抗戰,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我要講的故事就是從日本投降的時候開始的。1945年8月17日那天從哈爾濱開來一列嚴重超載的載滿著逃亡日本人的火車。火車剛剛駛進長春,好多日本人便蜂擁擠上。這時一個日本軍官強硬地將一個坐在破筐裏的孕婦趕下火車,只因這個孕婦佔的位置太大,這個孕婦絕望地連哭帶喊,可是沒有一個人理她。望著急急開走的列車,這個日本孕婦昏死過去,幾個鐵路上的中國人找了個擔架將這名昏死的日本孕婦抬離車站,剛離開車站,這個孕婦腹中的女嬰便來到了人世。這個孕婦得了産後瘋,在孩子生下的第十天便死去了,於是這個女嬰也就是後來的田中村子,成了中國婦女陳桂芝的養女。據有關專家統計,像田中村子這樣的日本遺孤當時有5000多個,他們後來經歷了怎樣的命運呢?

  解説:潘素珍是當年那批日本遺孤中的一個,她永遠忘不了60年前的那個夜晚,那天半夜,慌亂的人群把她從睡夢中驚醒。當時只有四歲的她跟隨人們一起踏上了逃亡的旅程。

  潘素珍:光復那年,45年,45年8月,從8月以前那個,我們就從什麼地方我是不記得了,就在那個根子,就是來那個,那時候半夜起來跟著母親就把我們叫起來了,上邊我還有個哥哥,完了一個弟弟,這是我們加上母親我們4口人,跟著一起,就跟著Z大夥兒一起走,走到一個車站,在車站上的那個是悶罐火車,坐到那裏頭了

  解説:年幼的潘素珍不知道當時自己身處何地,多年以後她也只知道那個地方屬於中國的東北。當年日本為了把中國東北變成它們的殖民地,除了武裝侵略以外,他們還動員大量日本家庭移民到這片黑土地上,他們許諾移民可以得到土地,男人不用當兵打仗,潘素珍的父母就是那時隨著移民大潮來到中國的。

  張志坤:日本政府出資送這些東北的移民,這個開始是商業移民,到東北經商的,接下來是農業移民。

  解説:截止1945年的統計,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共有開拓團是1000余個,開拓團民呢,總共有321873人,這樣如果連帶其他技術移民,工業移民和政治移民加在一起,東北的移民總數是166萬餘人。

  到中國尋夢的移民並沒有倖免于戰爭的影響,潘素珍的父親後來還是被迫參加日軍並死在中國戰場上。當1945年夏天到來的時候,曾經在這塊而土地上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開始了他們最狼狽的潰敗,與此同時,千千萬萬個潘素珍母親這樣的日本移民夢想也徹底破滅了。

  張志坤:1949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請客瓦解,缺少武裝保護的這些日本移民,紛紛向沿海地區逃亡,想回國。

  解説:對日本人來説這一切來得太突然,頑固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日本會戰敗,更沒有考慮到一旦戰敗後,這些日本普通百姓的命運將會怎樣?潘素珍坐著的那輛火車沒走多遠就停下來了,誰也不知道火車還能不能走,自己還能不能回國。


  潘素珍:坐那裏頭多長時間,那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在走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完了車就停下了,停了大夥兒就下來,找水喝,接那個水,大夥兒去搶那個水喝,那時候就擱那塊,也是甩掉了很多人。

  解説:被甩掉的人只好步行,他們回國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慌亂和恐懼籠罩著這支逃亡隊伍。他們從黑龍江東部和北部徒步行進,徒步行進又害怕中國人抓他們,害怕蘇聯紅軍逮捕他們,所以他們不敢沿著鐵道線走,只能是迂迴地走山路,或者按照河邊,松花江邊走,這樣行走非常慢。

  張志坤:在逃亡路上有一些年齡很小的孩子無法攜帶,就被扔在路邊、河邊、碼頭,港口

  絕望的情緒在日本人中間瀰漫,很多人在不知所措中選擇了自殺。

  張志坤:慌亂的過程中,許多日本關東軍就採取了,和家屬採取了什麼,自殺的形式,在自殺過程中成人都死了,個別的小孩沒有死,就剩下了。

  解説:席靜波當年跟隨的就是被甩掉的一支逃亡隊伍,這支隊伍在絕望中選擇了集體自殺,三歲的席靜波成為死人堆裏惟一的倖存者。。

  張志坤:我們的抗聯隊伍在行軍的過程當中,走過一個大溝發現有上百具日本屍體,很多人都死了,其中有一個小孩趴在他媽媽身上在哭,後來抗聯隊伍就把他抱起來就看,就救住了。

  席靜波:被八路軍領了,領著往被走,到凋零,在哪個飯店吃飯,吃完飯之後一個八路軍領著我在街上走,溜達,被我娘看著了,看著就把我要去了。

  解説:逃亡隊伍中活著的人繼續走,很多人匯聚到黑龍江省方正縣。這裡是方正縣松花江碼頭,當年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在這裡等待回國的船隻,但是,他們望眼欲穿一直等到河水冰凍漫天大雪,也沒有人來接他們。

  張志坤:零下45度,最嚴寒的,秋天的時候就很冷了,他們穿著單衣走不了,這批人只能在方正縣停下來,停下來之後因為他們不敢進中國老百姓的家裏去住,害怕,那麼他只能在一個破房子裏住,大約是幾棟破房子,他們在那個地方住呢,一萬來人。

  解説:這是中國境內惟一一個日本人公墓。它坐落在方正縣城郊外。當年那批回國無望的日本人來到這裡落腳,這些人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從此將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

  張志坤:住在難民營裏面,當時難民營裏面疾病流行,在寒冷、饑餓和疾病的摧殘下許多兒童和婦女都死去了。得上病一個冬天到春天的時候兩個多月就死的5000人,他們不敢走,走也走不了,都得病死了,這5000多人呢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成年人有的家庭兩三口人全部死了,就是孤兒了。

  解説:相對於永遠死在方正縣的那些日本家庭,潘素珍母女也許應該算是幸運的,她們最終還是坐著那輛走走停停的火車到了長春,回國的日子似乎不遠了。但是她們不知道這個已經殘破的家庭在承受了生死訣別的痛苦後,將再一次遭遇骨肉分離。

  潘素珍:一直拉到長春市車站,車站跟前有個難民所,日本難民所,在那兒大夥兒住到那裏頭了,吃沒吃飯也不記得了,完了我媽媽領著我哥哥,他們兩個要出去,我領著我弟弟,還有一個小包,不大,我媽就我,你就擱這個門口等著,完了我等著吧。

  解説:媽媽從此卻再也沒有出現,身邊的弟弟很快又失散了。四歲的潘素珍幾天沒有吃東西了,她又饑餓又著急,一下昏倒在地上。

  潘素珍的弟弟後來在也沒有找到,誰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如今據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回憶,1945年8月中旬開始,東北各地逃亡的日本人死傷無數,很多像潘素珍這樣被遺棄的日本兒童流離失所、瀕臨死亡。這時候,看著這些無依無靠難以活命的日本遺孤,善良的中國人伸出了他們仁慈的雙手。


  張志坤:在這個時候,當地的許多老百姓,完全是處於中國人的一種仁慈,仁愛,非常樸素的一種關愛,把這個孩子救助,把他們接到家裏頭這個時候,應該説是剛剛從日本殖民侵略的鐵蹄之下解放出來的東北人民,對日本人本身恨透了。

  解説:李淑賢就曾經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傷害。1943年,李淑賢與丈夫徐鳳山闖關東來到了日本人統治下的長春,一次,已經懷孕的她到日僑聚居區賣雞蛋時,遭到一個日本警察的驅趕,被他一腳踢到肚子上。

  李淑賢:嘰裏咕嚕滾下去。

  解説:李淑賢滾下樓去,因此流産,並落下病根不能生育。為此,她和丈夫抱憾終生。但就是這個被日本侵略者深深傷害的中國婦女,卻在日軍戰敗時收養了一個日本女孩。

  李淑賢:孩子可憐啊!

  張志坤:他們是國恨家愁集于一身這樣的人,需要一種重大的感情轉變,所以我説養父母愛得非常沉重。

  解説:李淑賢收養的日本遺孤叫徐桂蘭,相同的命運讓她和潘素珍後來成為最好的朋友。徐桂蘭當年還在襁褓中,她不知道自己的養母李淑賢怎樣救活了自己,潘素珍卻清楚地記得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

  潘素珍:不知道幾天,等我醒過來。我的養母就給我灌那個藥,湯藥好像是,給我灌,叫我吃那個藥,吃,幾天就好了。

  解説: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生活還很艱苦。為了養育席靜波,她的養母含辛茹苦,把一腔母愛都給了他。

  席靜波:家裏有好東西都讓我吃,麵粉非常缺,精粉根本談不上,反正有麵粉,精粉好一點的麵粉,或者不好的麵粉基本上都是我吃。

  解説:席靜波在這個家裏成長起來,初中畢業以後,家裏為了讓他繼續讀書,賣掉了一間半房子。從勃利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席靜波一直在他長大的地方黑龍江省林口縣工作,後來他當上了林口縣教育局長。

  潘素珍和徐桂蘭在長春分別組成了幸福的家庭,自己的子女也慢慢長大。就在她們幾乎已經完全忘了自己是日本人的時候,傳來了中日兩國夫婦邦交、日本政府允許他們回國尋親的消息。此時,當年把一切都給了遺孤的中國養父母再一次面臨兩難的選擇。

  潘素珍的養母:當然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不能希望養兒防老,怡養天年,他們費盡了心力,壓力把孩子撫養成人的時候,這些孩子要回國了,所以他們面對著什麼,一個親情難以割捨的過程,非常痛苦。

  張志坤:我們説中國養父母偉大,這也正是他偉大之處,養父母收養孩子不是為了異己自私,當他們知道孤兒想回日本定居的時候,他們毅然決然予以放心,當時中國和日本政府有協令,加入中國養父母不簽字,不同意他們回去的話,這些孤兒走不了。

  由於當年沒有留下任何線索,潘素珍在日本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

  潘素珍:人家有親屬的人家有認的就認了,已經認了,就沒有,誰也沒有,連個外親也沒有,

  記者:您估計會是什麼情況?為什麼沒有?

  潘素珍:我不説了嗎,我父親當兵,已經死在戰場上了,完了我哥哥他們跟我母親可能是一説坐船歸國的時候,不是坐船嗎,在船上就打沉了,沉到海裏頭了。

  解説:席靜波也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日本官員勸他留在日本,但席靜波想到臨別前母親淚流滿面的樣子,他在日本只待了20天就回到林口,從此再也沒離開自己的養母。

  徐桂蘭和潘素珍留在了日本,他們靠日本政府提供的為數不多的補貼維持生活。如今,潘素珍的養父母已經去世,得了尿毒症的李淑賢老人只能靠自己的妹妹照顧,獨自生活在長春的中日友好樓裏,這棟樓是十幾年前一位日本民間人士捐建的。李淑賢老人這樣形容自己的感受:我像一個老蒲棒,夏天我吸足了雨水和養分,養育了蒲公英。到了秋天,小蒲公英乘風飛走了,飛向遙遠的遠方。李淑賢説:這一切,仿佛是一場夢。

  1999年,由1450名日本遺孤自發捐款修建的“感謝中國養父母碑”在中國瀋陽落成,碑上用中日兩國文字銘刻著這樣的碑文:由衷祝願日中兩國長期和平友好,並向中國養父母竭誠致意,為中國養父母的偉大精神與崇高事跡傳頌萬世。為告誡後人不再重蹈覆轍,特立此碑。

  主持人:研究日本遺孤問題的東北師範大學教授曲曉藩有一次在網上做客時,有網友提問,日本至今不肯認罪,他們是狼子野心,我們為什麼還要無原則的善良?還要談中日友好?咱們不做軟骨頭好不好。曲曉藩回答,我理解你的心情,我的祖父曾經做過日本的勞工。研究日本遺孤問題是為了幫助日本政府認清戰爭罪責,教育日本人民警惕右翼勢力。正像曾經救過一個日本遺孤的聶榮臻元帥所説:“孩子是無辜的,應該讓所有人明白,敵人雖然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和兒童,但我們絕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抗戰勝利後,儘管當時中國人民處境仍十分困難,但對那些走投無路、生命垂危的日本遺孤,卻伸出仁愛之手,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並用自己的乳汁和從口中省下的糧食將他們喂活養大,從這段歷史中我們看到的是日本軍國主義人性的泯滅和中國母親博大的胸懷、人性的光輝。感謝收看今天的節目,明天請繼續收看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特別節目《中國母親》。

責編:西尋

相關視頻
熱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