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黃梅戲,很少有見諸於文字的歷史資料,因此關於它起源説法也是多樣的。本期節目中您將聽到關於黃梅戲起源的三種説法,並欣賞到50、60年代黃梅戲舞臺上的常演劇目《紡線紗》的精彩片斷。
| |
在黃梅戲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採茶戲”源自湖北省黃梅縣,它流傳到安徽的原因之一就是水旱災害引起的災民遷徙,黃梅戲中的《逃水荒》這一齣戲便反映了黃梅縣災民外出賣唱為生的艱難生活,在黃梅一帶普遍流傳。
| |
《勸夫》是早期黃梅調作品之一,它是《張朝宗告漕》全本中戲劇衝突較為激烈的一折。這齣戲唱詞生動、唱腔感人,是解放前常演不衰的劇目之一。
| |
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從而形成了之後50、60年代黃梅戲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優秀劇目被拍攝成電影,發行國內外,由此促進了黃梅戲的發展和推廣,促進了黃梅戲在全國的新的發展。本期節目中您將欣賞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的精彩片斷。
| |
黃梅戲有36本正本戲和72齣花腔小戲。花腔小戲多反映與農村生活相關的內容,唱腔來自於民歌小調,華麗多樣;而正本戲的內容多涉及民間故事和傳説,常有大段敘述、抒情。本期節目中我們將請您分別欣賞花腔小戲和正本戲的代表性劇目《打豬草》和《女駙馬》的精彩片斷。
| |
《藍橋會》是黃梅戲中極富特色的優秀劇目,它的曲調在剛出現的時候就非常流行,今天也仍然是教材的內容之一。
| |
| |
黃梅戲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對兄弟劇種和其他戲劇元素的移植、吸收。建國以後誕生的《白蛇傳》、《梁祝》等一批優秀劇目,就是從其他劇種的傳統劇本移植而來的。本期節目中我們將請您欣賞馬蘭表演的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河灣擔水”的精彩片斷。
| |
黃梅戲《無事生非》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同名劇作改編而來的,這是黃梅戲創作題材的又一次開拓,也是中西戲劇文化交融的一次嘗試。它進一步印證,黃梅戲是在不斷兼容、消化、吸收姐妹藝術的過程中逐漸豐滿和成熟起來的。
責編:史冬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