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和2006年,中日聯合攝製組前後兩次拍攝了紀錄片《絲綢之路》。其中的珍貴畫面,向世人展示古絲路上精美的文物和古跡,豐富的人文和景色的同時,也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個被黃沙湮沒的古代文明。
除了一聲嘆息,我們還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今天,當我們重訪古老的絲綢之路時,古絲路已經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作用和功能,從這個層面看它已經消逝了。
但是絲路不是天然形成的,世間本無路,人走著走著,就走出了這樣一條路。因此古絲路雖然消逝了,但人們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社會科技的發展,又重新走出了一條新絲路,並利用古絲路創造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等新的機會。古絲路又以另外一種存在方式重新復活,並將延續至永遠。
有人,有交流,有慾望,也就會有絲綢之路。
歷史選擇了絲路,絲路如果選擇歷史,順應歷史,也必將獲得新的生機。
古絲路從環境上給人類的啟示再明顯不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解説詞: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類就在地球的北半球上走出了一條文明之路、商業之路、交流之路,它從華夏古都──長安出發,橫貫亞洲,連接了歐洲以至北非,成為古代陸路最長的一條交通路線。
兩千多年前的先民不會想到,他們走出來的這條路,在兩千年後,才被一位德國地理學家命名為──“絲綢之路”。也就是在有了這個名字以後,絲綢之路才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關注。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唯一的出路,這樣的啟示確實要付出昂貴的代價。曾經輝煌的,具有無比珍貴价值的絲路文明,已經幾百年、上千年的被湮沒在黃沙之下。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歸宿。
有人就有絲路,有人就有活路,古絲路沒有消失,它以另一種存在方式展現在當前,那麼就必定會以別的方式延續至未來。
駝鈴悠悠,當我們重訪千年留下的古道時,看著今天絲綢之路上人們的生活狀態,不禁想起一位著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的一段話:我們是這裡的過客,而土地是常在的。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