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重訪》──林海雪原尋跡(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0日 19:03 來源:CCTV.com

  《林海雪原尋跡》

  下 集

  【演播室】主持人: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給大家介紹了老一輩紀錄電影工作者徐肖冰,在1946年冬天跟隨剿匪部隊拍攝的紀錄影片《活捉謝文東》。那一段背景,在曲波撰寫的長篇小説《林海雪原》中也有詳細的描述。作為小分隊的對手,謝文東是受國民黨委任的另一夥政治土匪,他和座山雕、許大馬棒一樣,在小説中共同構架了反派人物形象,正因為有了這些形象,才使小説更加生動,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到現在為止,由不同的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再版,後來還不斷有人把它改編成影視和戲劇作品搬上銀幕和舞臺,其中有些經典片段可以説是膾炙人口。

  【畫面】故事影片《林海雪原》片段

  【演播室】主持人:

  楊子榮對上了土匪的黑話後,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為他完成特殊使命打下了基礎。那麼他為什麼必須化裝成土匪打入匪穴呢?在曲波筆下,威虎山不僅山高坡陡,有絕崖危石相依憑,此外還有人工構築的五個梅花大寨和九群二十七地堡,更有天然石洞中的威虎廳,易守難攻。對威虎山上的匪徒如若硬打,勢必付出巨大代價。所以只可智取不能強攻。那麼,現實中的林海雪原上到底有沒有威虎山?它究竟是什麼樣呢?

  【畫面】威虎山風景區 攝製組跟隨老鄉上山 記者主觀鏡頭 影視資料

  【解説大意】


  我們攝製組在嚮導的帶領下,去尋找當年座山雕盤踞的威虎山。

  在冰雪路面上走了一個多小時後,嚮導告訴我們這兒就是威虎山了。

  我們小心翼翼地往山上爬,這裡除了皚皚白雪和原始森林幾乎什麼都看不到了,這使得威虎山越來越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誘使我們急於去探訪它,一賭它的廬山真面目。上威虎山的路雖然不算太遠卻很難走,山道崎嶇、雪也很大,想必當年的雪比今天還要大得多。

  【畫面】攝製組爬山 雪地上狍子的血 狼的腳印

  【同期聲大意】

  (這是血嗎?) 這是血。(這是咬的什麼?你們分析會是什麼?)狗把狍子吃掉了。(山上都有什麼動物?)主要是野豬、狍子、黑熊都有。

  【畫面】攝製組在沒膝的雪地裏行走 崗哨 山頂上一覽眾山小

  【解説大意】

  其實踏雪登山我們是有思想準備的,卻沒想到這裡的雪會如此之大,攀登會如此的艱難。連嚮導都是憑著感覺走,因為根本就看不到路。

  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大家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聽説到這兒才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我們的嚮導老景今年52歲了,在海林一帶林區工作就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他説快二十年了這麼大的雪上山還是頭一回呢。


  看著身旁這按照小説中的描述建造的哨所,回頭望著我們上山的足跡,不難想象當年土匪只要在此處安插一個人一條槍,就足以阻擋幾十人攻山,身臨其境讓我們更加理解了當年小分隊為什麼要智取威虎山的道理。

  聽説翻過前面的石崖就到威虎廳了,在這兒我們還看到了景區修建的九群二十七地堡。嚮導告訴我們,這裡原本就沒有什麼五個梅花大寨和九群二十七地堡,這些東西都是為開發威虎山的旅遊,按照電影裏的場景修建的。

  在嚮導的帶領下,我們經過了將近四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於登上了威虎山的山頂。

  【同期聲大意】景萬祥: 嚮導

  (威虎廳在什麼位置?)威虎廳就在這個位置。(這兒呀!)對,就這兒。這個是在幾十年前用木克楞搭的,而且那邊有兩個山尖,用石頭砬子間壁起來的一個威虎廳。(兩山之間搭一個木棚子,這就是威虎廳?)對對對,座山雕就在這兒。現在露出來的這些木樁子就是原來的,原來的那個搭的座山雕的棚,所謂的柱腳吧。(不是那種山洞?)不是什麼山洞,不存在山洞,哪有那麼大的山洞?這是不存在的事。

  【畫面】一圈風化了的木樁子 威虎山上的森林 險峰

  【解説大意】

  我們所看到的威虎廳,僅僅剩下這些殘存的一圈木樁子,看上去不過幾十平方米,最多能容納二三十號人。與小説和電影中描寫的威虎廳大相徑庭,這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此一個木棚子,能容得下座山雕自詡為一個旅的大股土匪麼?


  老景告訴我們,這座山原本沒有名字,只因為有了早年伐木工人住的這些木棚子俗稱馬架子,人們根據這些馬架子的排序,稱這裡為“四號棚”。自從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在全國唱響後,地方政府又在這裡勒石立碑,人們逐漸把這裡叫開了威虎山。但是住在這裡的老人們仍舊把這一帶叫做“四號棚”。四號棚與威虎廳及威虎山的巨大落差,不由得讓我們在小説與現實之間進行了深深地思索:這裡明明沒有梅花大寨和九群二十七地堡的痕跡,也無法找到可以通往大山深處的暗道和石洞中的威虎廳,為什麼人們還是樂於接受小説中所描寫的威虎山呢?這或許是英雄的魅力讓我們相信,它就在林海雪原上,就在人們的思緒裏,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演播室】主持人:


  記者看到的威虎廳竟然是一個大木棚子,這和我們期待的結果相差甚遠。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説曲波虛構了威虎山,只是它沒有具像到某一座山。應該理解為它是林海雪原上奇峰險山的一個化身和代表。60年後的今天,威虎山已經是一座知名度較高的人文意義上的山峰,不了解牡丹江和林海一帶的人,只要一提起林海雪原,人們大多會脫口説出威虎山,就像能脫口説出楊子榮和座山雕一樣,它已經成為林海雪原上的品牌山。

  【畫面】

  威虎山城 夾皮溝原貌 河神廟 威虎廳 林海鎮

  【解説大意】

  這是當地政府在301國道旁以生活中的景物為基礎按照小説《林海雪原》中的描述,修建的威虎山城。小説中描寫的主要地點在城內都有複製。

  人們來到這裡便可以身臨其境感受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緬懷剿匪小分隊和當地群眾與土匪進行殊死搏鬥的獻身精神。海林人用這樣的方式把那段歷史保留下來,讓長眠在林海雪原的英雄們永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同期聲大意】導遊講解

  咱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林海雪原所描述的威虎廳。威虎廳的佔地面積是600平方米,這裡所有的建築都是按照林海雪原所描述的(修建的)。這裡是後廳,後廳是當時座山雕起屋的臥室。他當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威猛,他穿的衣服馬甲,他的坐椅都是用虎皮製作的。而且還自己報號座山雕,以顯示自己的威猛。

  【解説大意】

  威虎山城的開發還引起了多家影視劇組的關注,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林海大英雄》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威虎山城也無疑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儘管真實的威虎山與文藝作品中描寫的威虎山有著較大的出入,但是人們還是情願有這樣一座藝術作品中的威虎山,因為英雄情結已經在人們心目中紮下了深深地根基。

  【畫面】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甘灑熱血寫春秋”片段

  【解説大意】

  在小説《林海雪原》中,我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活捉了土匪頭子許大馬棒的飼馬副官胡彪,並獲得了土匪之間相互聯絡的“先遣圖”。誰獲得了這張圖,誰就有了調動這些先遣軍的權勢,楊子榮正是利用土匪頭子的這種心理,假扮成土匪胡彪,帶著“先遣圖”隻身闖進威虎山,獻圖給座山雕,因此取得了坐山雕的信任,並給他封官加爵。

  【畫面】影視資料 楊子榮烈士紀念館

  【解説大意】

  楊子榮摸清了匪巢的情況後送情報給戰友,並利用眾匪徒除夕夜開設“百雞宴”的機會,與戰友們裏應外合全殲了這股匪幫並活捉了座山雕。當然,這是小説和根據小説改編的影視劇裏的情節。那麼,座山雕被活捉的真實經過是怎樣的呢?

  在楊子榮烈士紀念館我們看到了當年《東北日報》的一篇報道,報道中這樣寫道:“牡丹江分區某團戰鬥模範楊子榮等六同志,本月二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帶便裝偵察匪情,不辭勞苦,以機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偵察,當佈置週密後,逐于二月七日,勇敢深入匪巢,一舉將蔣記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創造了以少勝多殲滅頑匪的戰鬥範例。

  【同期聲大意】申永和 楊子榮紀念館館長

  座山雕帶領著一股頑匪躲藏到深山老林,楊子榮得到這個情報之後,主動請求化裝土匪帶領小部隊進山搜剿座山雕這股頑匪。得到這股土匪信任後,把山地情況巧妙地送下山去。座山雕按照楊子榮提出的:咱們下山到吉林投靠國軍擴充實力,待機返回牡丹江的這麼個建議,座山雕把手下的25人全部集合起來,在楊子榮的帶領下進入了海林以北蛤蟆塘附近我小分隊的包圍圈。這時候小分隊一躍齊出座山雕以下25人猝不及防全部被捉。


  【畫面】劉恩聚喂羊

  【解説大意】

  幾天后,在海林舉行了公審座山雕的群眾大會,這個老人當時也在現場。

  【同期聲大意】劉恩聚:新民小六隊村民

  通知説把座山雕拿下來了,抓住了,海林開公審大會我就去參加了。 在海林朝鮮學校的院子現搭的一個不到一米高木頭板臺子,板臺子前邊學校廣場。大夥都在底下,願意坐著坐著,不願坐著蹲著。他(座山雕)在前臺坐著,正經坐著臉朝南,朝著大夥。後邊公審的還綁著六七個(土匪)跟他一起的都在那捆著,有解放軍都在臺底下轉圈(周圍)不少。這就開始審訊他,這個人我一看特殊的很,頭髮和鬍子都是白的,額頭特別大,特別扁扁的臉,後腦勺也特別大,臉窄挺特殊這麼個人,一般很少見這樣的人。這麼審他(他)一聲不吱,審完以後把那些跟他一起抓來的,牡丹江來電話往牡丹江拉,那時候也沒現在這個車,那時候是平板車,就這麼拉牡丹江去了。

  【畫面】影視資料 楊子榮烈士紀念館 照片

  【解説大意】

  坐山雕被活捉的歷史真相,雖然沒有小説中描寫的那樣驚險,卻絲毫無損於楊子榮的英雄形象,恰恰相反讓我們看到了真實可信的楊子榮。儘管人們記憶中的歷史已經不盡相同,可楊子榮卻是林海雪原上實實在在的剿匪英雄,他用生命和鮮血把他和戰友們的英雄群像永遠鐫刻在林海雪原上。

  【畫面】楊子榮烈士紀念館 人們參觀

  【同期聲大意】講解員

  你們看的這個是一個半景區,叫做杏樹村戰鬥。杏樹村是在林口縣五星鄉,座落在板院河南岸的南山坡上。當時土匪將整個村子團團包圍,楊子榮看到村子濃煙四起,他想到怕老百姓受傷,於是隻身一人進村勸降。當時楊子榮面對土匪大義凜然,宣傳我黨我軍的政策,他沒有費一槍一彈勸降土匪400多名,當時楊子榮是一戰成名。這個是海林的一個亮點,只是在小説林海雪原中沒做記載,因為當時曲波正在養傷,他沒有參加這次戰鬥所以沒有寫,其實它比活捉座山雕驚險的多,只是沒有記載而已。

  【畫面】楊子榮烈士紀念館 鬧枝子溝戰鬥油畫 孫大德證件

  【解説大意】

  紀念館裏的這幅畫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是工作人員根據楊子榮的戰友孫大德生前講述楊子榮犧牲時那場戰鬥的情景創作的。

  【畫面】攝製組的汽車 梨樹溝村 牛爬犁

  【解説大意】

  為了尋找偵察英雄最後的蹤跡,嚮導帶我們來到鬧技子溝楊子榮犧牲的地方。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在追剿頑匪丁煥章及鄭三炮的戰鬥中不幸犧牲在這裡。

  【同期聲】景萬祥 大石溝林場場長


  這兒就是楊子榮犧牲的地方。你看這是個窩棚幾十年了,五六十年了這都塌了。土匪能住五六個人,土匪選擇這個窩棚的地點非常險要而且他還能防守,在這窩棚住著就能看到下邊,其它外人來都能看到。聽很多老年人講楊子榮犧牲那天,是在一早晨起來正好走到這個位置。。。。。。

  【畫面】楊子榮犧牲的地方 影視資料

  【解説大意】

  頑匪丁煥章和鄭三炮投宿的獵手窩棚早已經蕩然無存,這裡是楊子榮剿匪的最後一戰。這場戰鬥極為出人意料,當楊子榮和他們戰友們抵進土匪窩點時,楊子榮率先踹開房門,受驚嚇的土匪一邊喊一邊摸槍,此時應該是老楊先發制人的一槍。。。。。

  【同期聲】景萬祥 大石溝林場場長

  剛要開槍,他的槍可能是凍了,據聽講是凍了他沒等開槍卡殼了。。。。。。

  【解説大意】

  就在槍聲未息的時候,我們的老楊已經倒在窩棚口的血泊中。。。。。。


  【畫面】楊子榮相片 字幕:楊子榮1947年2月23日犧牲于鬧技子溝 年僅31歲

  【同期聲】鄭秀禮:梨樹溝村村民

  (大爺,楊子榮犧牲的時候你們村裏去幾個人?) 去四個人當時就抬下來了,楊子榮的屍體當時就抬下來了。(都有誰呢?)有一個息英才,姓息休息的息,再就是鄭秀仁我大哥,還有一個姓孟的叫孟二連,還有一個姓馬的叫馬長來。就這四個人連咱們解放軍的楊子榮排大夥抬,光指著他們四個也抬不起,太遠了道也不好走。那雪大,那時候雪都這麼深。從溝裏抬下來擱到鬧枝子溝口,然後用馬耙犁,咱們村有養馬的,有馬耙犁這家姓趙叫趙老七,他去的馬耙犁把(屍體)拉到黑牛背,再送到北站,最後轉到小火車上。做的棺材裝到小火車運到柴河再運到海林。(那抬屍體的人呢?)人現在都沒了。

  【畫面】追悼大會現場照片

  【解説大意】

  三天后,海林人民在當時的朝鮮族小學操場上,為英雄楊子榮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同期聲】柳躍榮 夾皮溝村民

  楊子榮犧牲了犧牲以後,那時候我在海林一中唸書。把楊子榮烈士運到海林的朝鮮學堂在那兒開的追悼會。追悼會開完以後,多少輛汽車載著大兵前邊擺著一排機關槍,啪……一直打到東山,把楊子榮埋葬了。我是海林一中的學生每年我們都去,就在海林東山山底下立了一塊碑,那個是木碑用木頭釘的碑。每年清明節,我們都上去掃墓。


  【畫面】 影視資料 現場拍攝的場景 烈士紀念碑

  【解説大意】

  在大東北的剿匪戰場上,我人民解放軍獻出生命的又何止是楊子榮一個,這些年輕的生命,為了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在林海雪原大剿匪中,沃血林海,氣貫群山。老二團後來投入到遼沈戰役的主戰場,帶著林海雪原的雄風一路衝進共和國的功勳史冊。

  【演播室】主持人:

  楊子榮這樣一位有著很高知名度的先烈,有關他的身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像迷團一樣困惑著我們,甚至找不到英雄的故鄉。上世紀70年代初,周總理陪同美國藝術代表團團長詹姆斯觀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詹姆斯問總理:我能不能見到楊子榮的親屬?總理問身邊文化部負責人是否查到了楊子榮的身世,回答是否定的。總理轉過身來對詹姆斯説:“我一定會滿足你的願望”。

  【畫面】 影視資料 照片

  【解説大意】

  也就是在這一年,作為英雄犧牲地的海林人民,決心查清楊子榮的真正身世。海林民政局多次派人南下北京和山東,多方尋找楊子榮的生前戰友,反復調查。當時他們所知道的線索僅僅是他的戰友們提供的,也極其簡略,戰友們不過是通過楊子榮的口音判定他可能是膠東半島榮城或牟平一帶的人,除此之外一片空白。在全國還沒有解放,大部分地區掌握在國民黨政府手裏,為了不給家人增加麻煩,許多投身革命的人,使用的大都是化名,在偌大的膠東地區尋找一個名字未必屬實的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同期聲】關會元 原海林市民政局副局長

  1974年突然接到一封信,是北京的青年畫家姓于的,他郵來一張照片。這個照片呢是一寸的,是從集體像裁剪下來的,通過曲波交給畫家畫的。

  【畫面】 影視資料 照片

  【解説大意】

  當年的調查組拿著這張照片反復奔走,不斷往返膠東與北京之間,可謂踏破鐵鞋,歷經坎坷。工夫不負有心人,海林民政局最終查證了楊子榮的真實身世。

  【同期聲】關會元 原海林市民政局副局長

  那時我也親自到山東去了,到楊子榮家,他(楊子榮)哥哥看了,但是他眼睛花了,所以又向老鄉借了一副老花鏡看看,我們給他看照片,沒説是誰,問他你認不認識這個人,當時他一看,眼淚掉了,手拿著照片,後來他(楊子榮)嫂子過來,一看這不是小叔子嗎?

  【畫面】 影視資料 照片

  【解説大意】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出生於山東牟平一個叫?岬河子的小村,十幾歲的時候到東北尋找闖關東的父親,曾先後在丹東和牡丹江一帶闖蕩了近十二年,熟悉東北山地生活,並懂一些土匪黑話,這也是他後來剿匪時能打進匪穴的有利條件。1942年左右,他回到山東老家結婚,娶了一位勤勞賢惠的劉姓姑娘,不久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畫面】 影視資料 烈士照片 林海雪原 烈士紀念碑 攝製組獻花

  【解説大意】

  楊子榮為了投身革命,毅然告別了年輕的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這一走竟是他和家人的永訣。他的女兒不久夭折,妻子也積鬱成疾,幾年後也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楊子榮雖然只走過了短暫的31年的人生歷程,但是他和他的戰友們永遠沒有走出我們的記憶,沒有走出林海雪原。無論時空怎樣轉換,雄奇蒼茫的林海雪原,還是因為擁有了他們而熠熠生輝。昔日的青春熱血換來了今日的豐饒安詳,巍巍群山,連綿林海,因此也就永遠融入了他們的呼吸,他們不朽的生命……

  【演播室】主持人:結束語

  老一輩紀錄電影工作者徐肖冰所採訪過的林海雪原上那場驚心動魄的剿匪鬥爭,已經隨著歲月的腳步走進了歷史的深處。今天,我們攝製組沿著徐老當年的路線,重訪林海雪原,拂去歷史塵埃,仍然為那場剿匪鬥爭和英雄們氣吞山河的壯舉感動著、激勵著……

  好,今天的《重訪》節目就到這裡,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責編:李菁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