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今日關注

尋找農民增收突破口(第一集):種地如何不再賠錢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8日 23:05

  “為什麼我們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一份文件,讓我們再次認真翻開農民老繭縱橫的雙手,重讀農民眼中的沉重與熱望。

  多麼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都會變得很大;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十三億,都會變得很小。

  也許從更大意義上來説,中國就是鄉土中國。鄉村的和諧,就是中國的和諧,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和諧。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又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今年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業,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主持人:這段時間,我聽到了很多的聲音,大家説,應當幫助鄉村,幫助我們的農民。這段日子,我們也在尋找,到底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實實在在地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從這期節目開始,我們將用5天的時間,來回放我們在採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們尋找到的,是一些關於農民增收問題的關鍵詞,雖然這未必能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但至少我們希望能借此提供一些思考和追問。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南一北兩個種糧大縣的故事説起吧。

  來到遼寧省昌圖縣的時候,我們正好趕上了一場春雪,肥沃的黑土地在白雪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厚重、雄渾。昌圖兩個字源於蒙語,是繁榮昌盛的意思,幾百年前這裡就是糧食豐産的地方,今天,這個位於遼寧北部地區的縣城每年仍然能為國家貢獻出幾十億斤的糧食,糧食總産量始終位居全國前五位,交納的商品糧更是幾乎年年第一。然而這裡的農民原先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年年豐收,卻總也無法擺脫貧窮的狀況。

  昌圖縣杏山村農民 李寶山:就昌圖來講,是産糧大縣,但是在老百姓來講就是産糧窮縣,越種地老百姓越窮,種的越多越窮,因為啥,糧食不值錢呢。老百姓收入就低,糧食打的不少,但老百姓一直沒富起來。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根,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可糧食高産卻只換來不多的收入。51歲的曾文慶,在昌圖種了半輩子的地,家裏有30畝地,2002年由於當時糧價偏低,再加上各種稅費及提留較高,每畝地只能賺個100多元錢。曾文慶説,村兒裏不少人都放棄了種田,甚至曾經出現過承包土地不用花錢的事兒。

  昌圖縣三道村農民 曾慶文:那時候年年旱,負擔重點,完了都出去打工去。

  記者:那地呢?

  曾慶文:都包出去了。

  記者:包出去人家怎麼説?

  曾慶文:你不能白種交負擔嘛,交負擔就行。

  不想掙錢是假的,在昌圖,從上到下關注的頭號問題就是增收。當地政府最先想到的辦法,是減負。2003年,昌圖縣大幅度下調了農業稅,最多的減少了將近一半。

  昌圖縣三道村農民 曾慶文:跟前年比,要我説就40%,別説50%。

  記者:將近50%,那一畝地將近多少元錢?

  曾慶文:我們2002年五口人地是花了740左右吧,等到2003年,360多元錢沒達到一半,將近一半。

  負擔減輕了,許多農民開始回來種田,今年趁著春耕還沒到,過去把土地包給別人的都急著往回要了。

  昌圖縣三道村農民 曾慶文:今年不少要回去的,要回去自己種。

  記者:就是現在種糧食還行?

  曾慶文:看去年是行了。

  記者:那2004年呢?

  曾慶文:現在地就算是行了吧,該要的要回去了。負擔輕了。

  當昌圖還是冰封地凍的時候,地處中原的湖北應城早已是一派春暖花開。古語説:“湖廣熟,天下足”,自古以來就是糧食主産區的江漢平原,一年能出兩季稻穀。當地農民説,如果沒有天災,這裡的地種什麼都能有個好收成。只不過前幾年,投入高、糧價低,糧食增産不增收,很多農民都不願意種糧,但眼下不少人又回來了,剛剛獲得農業部表彰的全國種糧大戶丁水松,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應城市義和鎮闕陳村農民 丁水松:我經過商,經商以後,覺得經商的危險性挺大,再一個考慮這個種糧政策好,再一個這個價格可以,我包了350多畝,就是政策稅費改革了,費用一年比一年低,估計我一個普通農民吧,現在在政府的引導之下,當個小老闆嘛,我覺得這個種糧食的收入還是蠻可觀的。

  丁水松算了一筆賬,去年種糧,除去開支純收入能達到6萬多。在他的影響下,當地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已經有350多戶。為了提高糧食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當地政府也開始把土地向這些種田大戶手裏集中。

  湖北省應城市義和鎮闕陳村農民 丁水松:我現在又著手,在附近那邊一個村的地搞個幾百畝田,多增加幾百畝田。

  丁水松相信增産就會增收,他説,這種信心不是盲目的,因為省裏今年又頒布了一些政策,比如增加糧食補貼、增加農田基本建設投入。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 王銀元:為了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們糧食直補的資金,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規定,從糧食服務性基金當中,拿出40%的資金,我們全省要直補五億六千六,要向我們二十四個糧食主産區進行傾斜。所有的基本建設經費,要向糧食主産區傾斜,我們抽出5億萬資金,在農村建設高標準的標準化的基本農田,首先選擇十個縣來搞試點。

  丁水松告訴我們,直補資金直接補到農民手裏,一斤商品糧能補一角錢,按照他去年的産量,能得到近4000元的補貼。如果再根據市場科學種田,收入一定不會差。

  湖北省應城市義和鎮闕陳村農民 丁水松:350畝地,可以收到十萬塊錢。

  到2002年底,全國已經有20多個省市開始了大面積的農村稅費改革,7億農民受益,減免稅費超過300億元。2003年一些財政狀況相對較好的沿海省份,不僅取消了農業特産稅,甚至降低了7%的主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國統一取消特産稅,農業稅降為6%。

  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政府工作報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又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今年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業,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韓俊:我們曾經做過比較,中國比如説種玉米的農民,他每一畝地稅負是美國的十幾倍,那麼今年國務院已經決定要把農業稅的稅率平均降低一個百分點,那麼今後還要繼續來降低這個農業稅的稅率,那麼最終我想要使得種糧食的農民能夠逐步實現零稅費。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 曾業松:對農民進行這個直接地補貼。這個政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它標誌著我們對農民進行補貼的時代已經開始了。過去我們只重生産,不重農民利益的這個時代結束了。過去我們對農民也進行過這個補貼。但是那個補貼是農村糧食流通部門,通過添加來補貼給農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 溫鐵軍:國家要穩定糧食生産,國家要強調糧食安全這是國家的公共政策,那就不應該由某一縣來承擔,國家要投資這件事情是做得對的。

  主持人:降低稅負、直接補貼,政策跟得上,糧農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起來。但對於種糧農民來説,僅僅枕著政策,睡覺還是不踏實。中國農民是勤勞的,是智慧的,無論是在遼寧昌圖、還是在湖北應城,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農民們想盡了辦法。

  雖然節氣上已經過了驚蟄,但東北平原依然是冰天雪地。不過昌圖縣杏山村李生家裏,卻是非常的熱鬧,李生、李文海父子倆,正帶著全家準備著花生種子。李生説,祖祖輩輩種的是玉米,怎麼也沒想到竟然是花生給他們帶來了富裕。

  昌圖縣杏山村農民 李生:最早這地方都是玉米,我們這地方是沙丘地,比別的地方(産量)低不少,那時候也沒別的種的,大面積種的都是玉米。

  杏山村過去是有名的貧困村,由於土地貧瘠,這裡的玉米即便高産每畝也不到1000斤,還達不到其他地方的平均水平。幾年前,縣裏開始引導種植其他作物,沒想到剛剛幾年,就嘗到了甜頭。李生家去年除了種玉米,還種了花生和水稻。

  昌圖縣杏山村農民 李生:現在行了,一打種花生,生活水平提高了,花生現在産量也高,價錢也高。

  昌圖縣杏山村農民 李文海:種的最多的還是花生,花生去年打10000多斤。去年一年毛收入4 、5萬塊錢吧。

  昌圖縣杏山村村長 李寶山:我們這個村,從我這個角度看,變化相當大。過去老百姓講不知道啥叫結構調整,從1986年就開始逐年結構調整,所以調整到現在,老百姓看好的就是花生。

  不僅是杏山村,如今在昌圖,除了過去的傳統項目玉米,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特産,花生、土豆、胡蘿蔔、甚至是葡萄,豐富多樣的農産品讓農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不過,當地政府並沒有忘記給主要産品玉米找個可靠、穩定的銷路,幾經努力,縣裏請來了一個玉米澱粉企業在當地落戶,這個投資4個多億的企業建成後將徹底解決昌圖玉米的銷路問題。

  昌圖萬順達澱粉生産廠經理:可以直接轉化當地的玉米70萬噸每年,這樣的話呢,就是廠裏玉米綜合的話,我們就地消化60%。沒投産之前,我們老百姓一般玉米價格就隨行就市了,如果我們這個企業到昌圖一建廠,能夠提高當時農民經濟收入的4個百分點。

  曾業松:市場需要農産品優質化、多樣化、精細化,但是我們現在的農産品有的地方還是大陸的這個傳統的,特別是深加工、精加工的這些農産品是和市場的需求農産品,現在還不是很多。

  “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韓俊:這一次中央一號文件是提出要支持糧食主産區,發展糧食産業,那就不單純地是要求他們種糧食,要提供原糧,作為糧食産業那是要發展糧食的一些轉化,比如是畜牧業,再一個就是發展糧食的一些精深加工,要讓糧食大幅度地增值,那麼糧食加工業發展起來的話,農民的賣糧難也可以得到有效地緩解,而且農民還可以增加一些非農的機會,所以要支持糧食主産區,發展這些糧食的加工業,特別是對於一些龍頭企業,要給它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與遼寧昌圖相比,湖北應城的資源要豐富得多,不過在當地我們卻聽到這樣一句話:吃的是廣州糧、喝的是珠江水。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 王銀元: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廣東的同志到湖北來,把小麥買回去,然後加工成餅乾或其他的食品,又返銷給農民。於是前幾年湖北市場上到處都是廣東來的農副産品。

  看到精明的廣東人低價買原料,再高價把産品賣回來,湖北人一下子明白了,不能再做只賣原料的傻事兒,於是自己也做起了糧食加工,並且把種植、加工、銷售做成了一條龍。

  湖北省應城裕隆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祁三毛:年加工糧食兩萬多噸,僅此一項為當地農民實現增收近800萬,我們的産品行銷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

  隨著中糧、蒙牛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到2003年底,湖北省已有14家國家級和100家省級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加上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全年實現銷售總收入780億元。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 王銀元:他(龍頭企業)就與農民群眾簽訂糧食的各項合同,由我們的企業提供優良品種,由農業部門派出農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進行種植,進行科學的種田,這樣單位面積産量增加了,農民又解決了賣難的問題。企業還從利潤當中又返回給農民一部分,所以這種方式農民挺高興。

  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 丁力:打造現代的糧食的産業體系,就是一定要讓糧食這個生産千家萬戶每家搞那麼一點糧食,轉變為一種現代的生産糧食、加工糧食和流通糧食的方法,有競爭力它才能賣一個好價錢,參與這個産業體系的人才能家家增收。

  曾業松:增加對農業地投入,比如説農業機械化,農業的水利灌溉,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投入政府要增加,過去我們在這方面因為財力限制,增加比較少。那麼現在中央已經決定,逐年地增加農業的投入。那麼除了政府的投入,農民自身要投入,還有更多的一些農業企業應該注重對農業的投資。

  主持人:在和農民兄弟聊天的時候,我們也有一種明顯的感覺,雖然他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去年農産品的價格也讓他們欣慰,但對於種糧能不能長時間地使他們增收,農民還是有些顧慮,咱們不妨來聽聽他們的心裏話。

  湖北省應城市義和鎮闕陳村農民 丁水松:我現在擔心的是個政策問題,再一個價格,市場行情都是靠政府掌握的,這個鎮政府引導一下。

  湖北省應城市義和鎮闕陳村農民 邢銀林:化肥農藥各方面(價格)也提高了一點,生産開支也大了一點。

  一些基層幹部認為,解決了投入不足和市場對接不暢等因素,農村科技隊伍的穩定也很關鍵。

  湖北省應城市副市長:農業科技隊伍不是很穩,科技隊伍有萎縮的趨勢,這對種田的技術含量都有一定的影響。

  對於這些問題,相關專家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韓俊:糧價在不同的年份之間,波動20%左右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糧食價格的大起和大落就是不正常的,要完善政府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體系,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糧食的專項儲備制度。

  曾業松: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僅僅靠這個糧食價格的提價值這個不是一個根本的出路。特別強調的就是要搞好農業這個結構的調整。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農業科學技術的轉化,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專家們還提出,要想實現大範圍的農民增收,應當特別加強中西部一些財政收入相對較弱的種糧區的減負工作。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産業所所長 馬曉河:像中部西部地區,那麼中央可以這裡面財政自負給你轉投了,撥到位,這樣的話才能實行零稅率,要沒有這樣的話不可能。

  丁力:因為中西部地區生産方式落後,政府管理方式也落後,財政又比較困難,因為它沒有別的現代産業的增收,它只好從農民的身上收。而且它越是管理想從農民身上收,養了那麼多人,他就越轉不過來,他形成了一個怪圈,所以這種怪圈的解決,一方面要形成稅費改革,同時稅費改革要逼著原來的收稅費的這些機構,轉變機能精簡人員,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方面。

  遼寧昌圖的曾慶文、李生,湖北應城的丁水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種糧故事和增收問題,也發生在中國數億種糧農民的身上。古語説: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關注農民,就是關注我們自己。感謝收看這期的中國財經報道,歡迎繼續收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其他節目,再見 。

  (記者:君亮 潘敏 文梅 書盟)

(編輯:小荷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