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彬:廬山煙雨浙江潮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3日 20:13)
提起蘇東坡,人們都很熟悉,他的 “大江東去”誰個都知道,他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充滿哲理,為大家所喜愛。今天我想説的是他的另外一首詩——這首詩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叫《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説的什麼意思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是這樣理解的,一個人他沒有見過“廬山煙雨浙江潮”,非常嚮往——那簡直就如司馬遷所説的那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一旦他看過了,並且透過“廬山煙雨”的神奇變幻,透過“浙江潮”的威猛壯觀,他的心裏能還原出一個平平常常的“廬山煙雨浙江潮”來。
那麼這就涉及人生的境界問題。一個人他要走向成功,使自己的人生多些變幻神奇的“廬山煙雨”,多些波濤洶湧的“浙江潮”,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蔚為壯觀;而成功之後,他應該去掉喧囂,去掉浮躁,去掉榮華,守住一顆平常之心,那麼這個人他就幾乎得道了。
人生應該是這樣,那麼一個電視欄目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
下面我就用三個“三”來闡述《百家講壇》如何使自己成為電視欄目中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成為令人嚮往的精品欄目;而成為精品欄目之後,又怎樣還原出一個平常的“廬山煙雨浙江潮”來,從而守住自己,而不是曇花一現。
第一個“三”:“三化”
我們如何才能使《百家講壇》進入勝境——電視欄目中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成為令人嚮往的精品欄目?這當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以為,基礎工作主要靠“三化”來保證。
哪“三化”呢?管理人性化、編導學者化、專家學者本色化。
1、管理人性化。電影《天下無賊》中,賊頭胡黎説過這樣的話:“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賊尚如此,更何況我們身處競爭日趨激烈的電視業!——確乎如此,二十一世紀無論何種行業,誰佔有了人才資源,並能做到人盡其才,誰就是最後的勝者。
對於我們《百家講壇》欄目來説,目前就擁有這樣一支水平較為整齊的專業隊伍,基本上能保證拉得出、打得贏。為了進一步挖掘每個人的潛能,欄目經常組織員工進行業務學習,諸如集中觀摩電影、電視節目,觀看話劇,請專家講評。這對於每個人來説,既是學習,又是休息——一種積極的休息。
我注意到,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單位,只要他(它)一直堅持學習,而且方法對頭,那麼他(它)勢必在往上坡路上走!
《百家講壇》欄目當前就處於這種上升勢頭。
同時,欄目還正在對每個人進行鬆綁,實行“中國哲學之父”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的“無為而治”——這並非是放任自流,而是除了必要的制度以外,儘量簡化那些繁文縟節,使制度簡便易行,最終實現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一番較大作為的目的。
2、編導學者化。《百家講壇》的欄目宗旨是“讓專家為百姓服務”,這就明確了欄目的每一位編導的任務就是去搭橋——搭一座讓專家走近普通百姓的橋梁。這就是説,《百家講壇》一定要堅持“受眾至上”的理念,為了更好地為受眾服務,架好專家與百姓之間的這座“橋梁”,《百家講壇》欄目的編導必須做到學者化。
那麼,何謂“學者”?一般是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而在我看來,學者,則是指那些知識淵博、視野開闊,能提出很多問題的人。對於《百家講壇》欄目來説,為了與欄目本身所具有的品位相適應,編導就應該成為這樣的“學者”,編導也必須成為這樣的“學者”;而實際上只要我們努力,也能夠成為這樣的“學者”——其中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要多讀大家之作,因為王國維早在《人間詞話》中就説過:“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而無矯揉粧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百家講壇》欄目的編導不僅是“充電器”,還應該是一個巨大的“蓄電池”,他應該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懂得人事——懂得與人的交往,懂得與不同的專家、學者應該如何交往。他“充電”、“蓄電”是為了能夠不斷地向外“放電”——代替受眾向專家、學者提出問題。
3、專家學者本色化。《百家講壇》的形態的獨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沒有主持人,只是主講嘉賓一個人貫穿節目始終。
有人説,這樣的節目很危險,主講嘉賓跑題怎麼辦?即使不跑題演講43分鐘,也夠單調、乏味的,受眾如何消受得了?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百家講壇》三年多的實踐,已經回答了這種擔憂。北京社科院的閻崇年先生以説評書的方式來講《清帝疑案》系列節目,一洗戲説之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收視率最高達0.57,在科教頻道拔得頭籌。這是每週六播出的節目。而即使在日常播出的節目中,著名作家劉心武以故事帶觀點的演講方式,也同樣獲得受眾好評,他的《秦可卿之死》收視率達到0.30。而同是日常播出的節目,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周思源以觀點帶故事的演講方式也同樣受到受眾喜愛,他的《晴雯之死與襲人之冤》收視率達到0.39。
很明顯,這三位主講人的演講風格是不一樣的,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演講做到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他們有自己的真知灼見,發他人之所未發,言他人之所未言,並在他們的演講中充分地體現出了各自的學養、思想、智慧和境界,體現出了他們的本色,最終展現出了他們各自獨特的魅力來;而並不像某些專家、學者僅僅是限于文本研究,淺嘗輒止。
第二個“三”:“三會”
《百家講壇》的工作程序非常簡單,非常清晰,這主要就是“三會”保障制度。
1、選題策劃會。首先,確定講什麼,也就是確定演講主題,講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夠滿足受眾的需要;其次,確定由誰來講,也就是確定演講主體,多方篩選,看這位主講人是否扛得動這樣的“鼎”,是否扛得遊刃有餘;最後,確定怎樣講,也就是如何謀篇佈局,並運用什麼樣的演講技巧,才能夠引人入勝。
2、節目編前會。節目錄製完畢,在進入後期製作前,編導與後期編輯要進行編輯闡述,如何充分調動創意思維,也就是如何根據演講內容來充分合理地使用電視元素,確定畫面色調,使用什麼樣節奏的背景音樂,以及音響;怎樣才能做到電視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從而使得受眾在收看節目的時候,既能得到智慧上的啟迪,又能得到審美上的愉悅。
3、質量公審會。“《百家講壇》,罈罈都是好酒”是《百家講壇》欄目的製作理念,就是説,《百家講壇》要走精品化欄目的道路,必須做到“罈罈都是好酒”——每一期節目都是好節目,觀眾收看任何一期節目都有收益,不會失望。這樣就得要把好質量關,確保每期節目都是“幹貨”,沒有水分。
第三個“三”:“三性”
《百家講壇》要想成為電視欄目中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成為電視的精品欄目,立於不敗之地,求得長足發展,這就要在“獨特性、引導性、前瞻性”這“三性”上下足功夫。
1、節目獨特性 。《百家講壇》沒有主持人,它是一檔演講類節目,它與談話類節目不一樣,它以主講人的演講貫穿節目的始終。編導對節目的干預只能在事先和事後才能起作用,通過事先的策劃和後期編輯來對節目進行調整,不像《藝術人生》、《講述》等談話類節目隨時都可對節目進行調整,即使在節目的錄製過程中,亦可通過節目主持人對嘉賓進行糾偏,以防跑題。
鋻於此,《百家講壇》只能強化前期的選題策劃,這樣就要求編導與專家進行特別充分地溝通、交流,甚至對一些重要的細節都要進行很好地設置。
但也正因為這種節目形態的獨特性,使得專家、學者在演講過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而節目時長達43分鐘,也足夠專家、學者較為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挖掘出那些具有深刻的思想光芒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是其他類型的節目所無法做到的。
這種節目的獨特性還表現在,它的選題資源和專家資源是一個富礦,永遠都不會枯竭。去年一年間,閻崇年老師一人就做了30期節目,這在其他類型的節目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張藝謀你的名聲再大,到《藝術人生》也只能做一兩期節目吧,鐘南山院士知名度再高,當時在《面對面》欄目也只能做兩三期吧;但《百家講壇》就不同,一個人做十期二十期節目,甚至更多都沒問題,只要他能講,並且講得好,受眾喜歡看就行。
而同一題材的選題可以做無數期節目,《清帝疑案》系列節目做了30期,《紅樓夢》系列節目到目前為止已做了近40期,以後還將會陸陸續續地做下去,可能會做到70期、80期,甚至更多。
2、節目引導性。《百家講壇》一貫堅持科教頻道的“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位”的“三品”理念,從不向低俗妥協,無論是《清帝疑案》系列節目,還是《新解〈紅樓夢〉》系列節目,都是講那些大情、大理、大美,從而堅持了高學術品位、高文化含量、高思想境界,同時也贏得了受眾的認可和喜愛。《清帝疑案》系列節目的平均收視率達到0.20,《新解〈紅樓夢〉》系列節目平均收視率達到0.10。
這説明,高雅的東西不是不可以堅持,關鍵是看怎麼堅持。如果一味地為高雅而高雅,那肯定是不行的。早在1255年前,即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寶九年,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這首詩裏邊就説過:“《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猶來賤奇璞。”因為太“陽春白雪”了,普通百姓聽不懂,他們不習慣。所以,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因為我們的節目受眾就是普通百姓。那麼怎麼樣找到吸引普通百姓的興趣點、動情點,並不斷地破解這些興趣點、動情點?怎麼樣用平民視角,用通俗的語言讓受眾聽得懂?怎麼樣設置懸念,預示伏筆,設置抵觸和矛盾衝突,來不斷地激發受眾的收視慾望?這是需要我們編導認真琢磨的問題。
3、節目前瞻性。我個人以為,《百家講壇》的每位員工都應該關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發展走向,對於各方面的動態做到了然于胸。這樣,可使我們保持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敏感。也許有人不以為然,《百家講壇》屬於社教類節目,時效性並不強,過於敏感毫無必要。其實不然,我以為,正是社教類節目,才更須強調職業敏感,因為我們的感覺早已遲鈍了,我們保持職業敏感,對於我們開闊視野,激活創新思維,拓寬選題空間,有著諸多益處,這樣,還可以使我們能夠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跟進。
我覺得,在這方面,《百家講壇》大有可為。2005年1月份,那一期關於“海嘯”的節目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既有一定的時效性,受眾反應又很好,收視率達到0.24;可惜只是一期,要是做一個系列那就會更好了。
對重要的社會活動和重大事件,《百家講壇》應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是其他類型欄目不太容易做到的深度解讀。我個人一直以為,深層次的解讀應該在《百家講壇》這裡;《百家講壇》要想成為精品欄目,主流欄目,必須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有自己的聲音。
我覺得,要是能讓人們形成這樣一種觀念,那就OK了——了解信息,看新聞;深度解讀,看百家。儘管《百家講壇》不是新聞類節目,而是一檔社教類節目。
第四個“三”:“三平”
這是要解決《百家講壇》成為精品欄目之後,應該如何守住自己的問題。這就如同我在前面所説的一個人他在成功之後,應該去掉喧囂,去掉浮躁,去掉榮華,守住一顆平常之心。這對於一個人來説,是這樣;對於一個電視欄目來説,也同樣如此。
俗話説得好,創業不易,守成更難。《百家講壇》成為精品欄目之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看 “廬山煙雨浙江潮”,它只不過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罷了,它很平常,它既不變幻神奇,又不壯觀威猛,這就表明我們已經進入到較高境界了。此時,我們做到“平常、平淡、平和”,去掉大功告成,可以一勞永逸的驕奢之心,依然保持進取的姿態,掌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就可以了。
所謂“不變”就是指欄目的名稱不要變,欄目的宗旨不要變,欄目的基本標識不要變;所謂“變”,就是要與時俱進,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把握受眾的所想所需,隨時進行自我調節,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努力保持獨特性、領先性。
如果我們《百家講壇》的每一個員工都能做到“平常、平淡、平和”,對待欄目的感情,都能像漢樂府《上邪》一詩中所説的那樣:“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我們何愁不能走得很遠很遠!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