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中國電影百年 > 正文

張頤武:破解十面埋伏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5日 19:21)

   (視頻)

  主講人簡介: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當代文學、大眾文化和文化理論。著有《在邊緣處追索》、《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思想的蹤跡》等論著多種,曾受北京大學派遣在日本東京大學任教。

  內容簡介:

  當《英雄》的號角還未停息,2004年,張藝謀又推出了他的第二部武俠電影《十面埋伏》。同樣的武俠電影的形式,及至燦爛的畫面和超級明星的陣容,使得《十面埋伏》從一公映便籠罩在《英雄》的身影中,無聊的再版成為輿論界對這部電影最主要的批評之一。其實,重復的並不僅僅是電影的本身,媒體不間斷的嘲笑、批評和涌向電影院的人群構成了《十面埋伏》和《英雄》共同的景觀。在笑罵聲中,《十面埋伏》延續著《英雄》的神話。在國內的票房收入,依舊遠遠超出2004年國內所有上演影片的票房收入,同時在海外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那麼,為什麼市場會青睞這樣一部有著克隆嫌疑的影片?張藝謀的票房神話還能延續多久?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揭開《十面埋伏》的神秘面紗。《百家講壇》,正在播出!

  (全文)

  《英雄》和《十面埋伏》有很多很多好像是非常一樣的地方,從外部看也是一樣。第一個就是都是武俠電影,大家發現這完全一樣的。都是武打武俠,而且張藝謀都把武俠武打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大家都會有很深的印象的,竹林裏邊,人就像飛鳥一樣,在竹林裏跑來跑去,把武俠電影的這種視覺的奇觀性,視覺的奇特性發展到了極點。這是一個共同的特點非常像的重復。第二個重復就是都是用,還是用大明星。張藝謀最近電影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地方,就是他現在幾乎很少像過去一樣,過去大家都熟悉的是謀女郎,由於張藝謀而出名的女郎,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現在網上都叫謀女郎,有很多很多謀女郎。從鞏利最大的謀女郎,然後到後來章子怡,這也是謀女郎,直到後來還有董潔,再到就是我們一個鄉村小姑娘,魏敏枝現在也還是一直受到媒體的關注,雖然也不能算是謀女郎了,但是她還是受到媒體的關注,就演這麼一部電影但還受媒體關注,説明張藝謀原來發現演員能力非常強。但是他這個《英雄》和《十面埋伏》你發現這個情況改變了,主要的都使用的是最大的明星,張藝謀這兩部電影它商業運作的企圖心是非常強烈的,已經不再去培養任何演員了,已經達到非常強的巨大的陣容。第三個一樣還有一個一樣就是媒體仍然在批評,媒體的批評也一樣。你看中國的媒體幾乎是一邊倒的,這個批評那網上罵評如潮,幾乎是沒有人客氣地對他,毫不客氣,都是罵起來毫不客氣。而且提出的挑戰的那些人,今天繼續提出挑戰。那個時候第一個午夜場都笑了,全國人民都笑了,都笑了以後,今天説《十面埋伏》看到章子怡還不死的時候,也是全國人民都笑了,説是都笑了。這一下子批評也是一樣,你可以看到媒體都是負面的報道。但另一方面幾乎還有一個一樣的,第四個一樣就是這票房的成功也是一樣的。你發現照樣還是有很多人看,還是收益很大。

  這個是怎麼回事?我覺得四個一樣,還能夠重復自己的奇跡。就是我們講這個奇跡是不可重復的,一個事如果做到頂了,那就沒法重復了。對吧。好像不能重復的事情是做到頂峰的事情,但張藝謀這個就是説我做一個事還能再重復一個事,再重復一遍,這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事情。

  中國的媒體的力量其實在這些年裏邊有了強烈的增長。就是中國的媒體已經是非常非常有影響了,影響力非常大。大家如果想想,我們的足球那個媒體批評得多麼厲害,罵起來簡直是氣勢如虹。我們這個媒體批評我們足球大家愛看足球,球迷的話,你看這個媒體比球迷還生氣,媒體非常生氣。當然生氣是有用的,然後領導就出來説話,然後俱樂部也要改進,説話是非常有用的,媒體的輿論監督非常有力。但是你發現批評張藝謀,是惟一一個沒有用的地方,沒有效果。怎麼回事?你發現媒體今天倒是我覺得這個重復裏邊有不重復,如果大家稍微注意一下,你可以發現原來媒體它是預言《英雄》是一定要失敗,那個時候曾經有預言,就是很多媒體在2002年的冬天的時候,都預言,説這個東西肯定是不成,觀眾肯定不買賬,這麼一種赤裸裸的宣傳,觀眾肯定不買賬。但是呢,你可以發現在《十面埋伏》出現的時候,媒體不那麼説了。為什麼呢?因為已經有了一個前車之鑒。不行。這事不能這麼説,再這麼説也沒用。真的張藝謀票房的號召力,和他這個大明星陣容,他的宣傳的號召力比媒體要厲害。這個現象我覺得特別的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我覺得也仍然是一個,我覺得到了《十面埋伏》還是問題,在《英雄》的時候這是個問題,在《十面埋伏》出現的時候還是個問題。你會覺得怎麼回事?還是這樣。

  那麼這個《十面埋伏》為什麼媒體覺得自己無力了呢?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中國的媒體是只局限在中國這個獨特的土地上面。但是張藝謀這個現象他是全球性的,就是他受媒體的制約比較小,不像足球你主要是受中國媒體的制約。因為什麼呢?在中國內部,他這個足球你説,我們這個足球明星,那跟那些像齊達內,什麼小貝都沒法比。但是我們足球明星只是在我們本土可以,那你説哪個能夠打到世界上去,那就已經很少,或者是世界的超級明星沒有。沒有的話,那麼我們的媒體批評他就有效。張藝謀的現象不一樣,他是一個全球性的一個力量。那麼全球性的力量你發現我們的媒體還是局限在中國內部,那麼對他來説就沒有用。因為什麼?他還有外部的力量,所以對公眾來説我們的媒體在這個方面也沒有多大力量。為什麼?因為公眾覺得他是個全球性的品牌,我還得去看。因為這個東西不光是我們內部媒體説了還不算,還得要世界上各種人都説了才算,我得去看。所以你可以發現在美國,張藝謀的票房這回《英雄》又傳來消息,《英雄》在美國暑期檔期裏面推出來以後,它也創造了很好的票房。為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十面埋伏》是不是《英雄》的翻版呢?是不是跟《英雄》一樣?你可以看到在表面上一樣,其實包含了很多不一樣。

  我看到一個不一樣其實有意思,什麼不一樣?你比如説最簡單的一個就是《英雄》告訴你的是強者的力量,是世界秩序的力量,但是《十面埋伏》告訴我們的不是秩序的力量,而是反秩序的,是超越秩序的生死纏綿的愛情的力量。這個愛情的力量是不講道理的。那個秩序的力量是講道理的。比如説天下、和平這個概念是抽象的,愛情是兩情相悅,這是完全沒有理性的,它不是説理性思考的結果,它是感情的這種結合。你可以發現這裡邊它跟過去那個電影《英雄》裏邊它歌頌的是秦皇,或者秦皇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十面埋伏》裏邊正好這個情況有所改變。就是不再是《英雄》裏邊那樣歌頌秦皇了,它是覺得兩個力量,一個是反抗大唐的飛刀門,還有一個力量就是大唐。秩序的力量和反秩序的力量,但是這兩種力量都變成了一種壓抑的力量。你看那個電影,最後這兩個力量都要不讓人談戀愛,都不讓人談戀愛,都讓人生死的愛情不能繼續,那怎麼辦呢?人就脫離這個秩序。你發現原來那個時候,他講這個秩序是非常好的。但是意外的是這個電影它居然反過來了,他説是愛情是非常好的。而且張藝謀自己講愛情是不講理由的,在這個電影宣傳的時候,他非常強調愛情是沒有理由的。哎呀 這個時候你就覺得這電影怎麼回事?

  同時,這個電影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大家如果看的話,你可以發現這個裏面展現的那個內容,它基本上高度唯美的。它一開始展現牡丹坊的那個內容,一開始大規模地展現牡丹坊非常燦爛的消費的空間,就是娛樂消費的空間,這個在《英雄》裏邊幾乎是沒有的。《英雄》裏面都是非常沉重的話題,但是牡丹坊你可以發現出現了很輕鬆的話題。同時呢,這個倫理上也不是那麼黑白分明了。在《英雄》裏邊刺客和秦皇大家知道是勢不兩立,對吧。刺客要殺秦皇,雖然他最後喪失了力量,他思考的結果,但是他對秦皇是有仇恨的。雖然最後無名也被亂箭射死了,他和秦皇的力量是堅決對立的,但是你可以發現在《十面埋伏》裏面可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就是説你可以發現這個電影裏邊基本上貫穿的主線就是雙重的臥底,其實小妹出來也是扮裝的臥底,而且到處都是假,《十面埋伏》是一個關於真假的故事。小妹是一個假的幫主,大家懷疑她是飛刀門幫主的女兒,但是其實她不是,她也是假扮的。但是另一方面呢,你看金捕頭跟她跑,放她走,其實這個金捕頭也是大唐派出的臥底。然後劉德華演的劉捕頭是飛刀門深入到這裡邊的臥底。臥底來臥底去,最後你發現攪成一鍋粥了。這個電影裏邊它的奧妙之處就在於這個攪成一鍋粥,大家在小妹逃離的過程中間,在追擊的過程中間衍生出很多故事。這個故事的核心恰恰就是在《英雄》裏邊被壓抑的被忽略的,被排斥的東西,就是叫愛情。突然反而變成愛情變成了最主要的部分,這是大家都我覺得跟《英雄》完全不同的。所以這樣兩個電影我們稍稍比較一下你就可以發現《十面埋伏》和《英雄》有大不同的含義。為什麼《十面埋伏》會這樣表現?

  它和《英雄》不一樣。我覺得《英雄》主要是講的新世紀秩序的高端的層面,高端的層面。高端的層面是什麼呢?就是反恐,或者是叫做新世紀這個秩序的隱喻,就是一個強者的秩序的隱喻。而《十面埋伏》給我們的是另外一個東西,就是説它給我們讓我們如何去面對新世紀裏邊我們的滿足,提供一種慾望的滿足,感情的滿足的要求。它這個裏邊其實包含了一種對權力的深刻的失望。你可以發現它對大唐的權力已經失望了,大唐也是非常殘酷的。那麼它對於飛刀門原來是反抗的力量是不是好的呢?你可以發現這反抗的力量也是非常壓抑的。宋丹丹演的女的假幫主,到後來那個真的從來沒露面的那個幫主都是很壓抑的力量,你可以發現這個反對秩序的力量它也是很壓抑的。你可以發現張藝謀在這個電影裏邊表現的跟原來那個電影不太一樣,他對於秩序和反秩序都失望。他原來是,《英雄》是肯定秩序,對反秩序的刺客他是有懷疑的,但是現在你可以發現他對兩個秩序,對反秩序的和秩序他都失望。這個失望是非常非常深沉的。就是你可以發現張藝謀在這裡邊表現的其實是一個愛情至上的主題。我覺得非常奇怪,張藝謀已經有《英雄》那樣的一個主題以後怎麼會進入一個愛情至上的主題呢?這個是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讓我們值得深入討論下去的地方。

  為什麼會出現?我覺得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狀況,就是這個新世紀有一個部分,就是新世紀的文化,新的全球的文化,它提供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讓我們的感情和慾望得到充分的開放和滿足,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愛情是感情裏邊最核心的一個組成的部分。那麼這個電影裏邊你可以發現它的感情的糾葛是主要的,最後為了感情,大家都背叛了自己原來的職責,為了感情背叛了職責。金捕頭原來是臥底,但是臥底臥底呢,他就由於跟小妹,盲眼的小妹産生了感情,最後由於感情他就背叛了大唐。背叛他要逃。然後這個劉捕頭,他原來是飛刀門進入大唐的臥底,但是現在也是由於對小妹的感情,完了,他現在也不當臥底了,他也背叛了飛刀門。這兩個人最後都逃出來了,逃出來以後在一個大的空間裏邊做了一個從秋天到冬天的大規模的武打。那個武打一直打到漫天飛雪,非常燦爛。那個地方也是受到我們媒體批評最重的地方。就是媒體説這個小妹怎麼老不死?半天了,一會兒還起來,一會兒還起來,從秋天到冬天了還在那兒混著呢,還不死。這個人受了這麼重傷了,熬了這麼長時間也沒個藥敷敷。媒體很生氣。然後我們同仁,可能是我們一些觀眾也會覺得,也會很困惑。説怎麼搞的,還不死?半天了。或許想到我們過去有些電影也是,受了傷了,然後我們交代遺言,説告訴我孩子要繼續鬥爭,告訴我同志要繼續戰鬥,這個跟我們過去電影的情況有點像。所以提出很多批評。

  實際上這個地方我的理解,這個狀況實際上它不是一個非常寫實的。這個故事本身就不是寫實的。我覺得不能用一種寫實的要求去看它。就你説是不是真的,它這個故事本身就是瞎編的,就是編的故事,不是真的故事。看電影的時候我覺得要有一種間離感分開,就是跟現實生活你有的電影是跟現實生活很像的,比如你看什麼《卡拉是條狗》,你覺得就是我身邊的事。葛優演的那個男主角帶著只狗,那就是我身邊的事。有些電影你就要有一種超越的間離的方式去看。間離的方式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東西它不是完全寫實的。比如這個電影本身它這個故事就是不是寫實的,所以最後這場武打,你不能用寫實的角度去看。一個人生命確實是有限的,一會兒一槍,要是被刺中了,那麼嚴重了,小妹已經到了生死垂危,垂危一熬就是從秋天熬到冬天,哪有這個道理?大家都生氣了。但是這個東西你不能從寫實的角度看,不能從寫實的現實的邏輯來看,而要從感情的邏輯來看。它是象徵兩個生命的決鬥的過程中間,它的追尋的對象還沒有死,如果死了這個決鬥就沒有意義了。它是要把感情的強度,生命的強度推到極限。所以我覺得這理解上可能大家不應該做非常實在的理解。有的時候我們可能理解太實,就是覺得,一看就生氣了,這個東西是騙人了,你看他騙我,怎麼就半天不死呢?我覺得對電影的看法,有時候把它當做電影來看,你不能説是跟現實生活裏完全一樣。就是欣賞藝術的時候,有時候不能太較真,不能太按照自己日常生活邏輯,這個我覺得不對。所以我們有點超越性,看得平和一點,覺得這個也挺有意思,這麼想解釋解釋,想想為什麼,他這麼寫有沒有道理?跟我這個生活是不一樣?她這個半天不死,它是不是有別的道理,這麼想一想可能你欣賞藝術就多了一條路。

  那麼從這個角度説的話,你可以發現這個漫天飛雪的那個場面,那個打鬥,其實它極力地渲染的是一種感情的強度,渲染的是感情的強度。那個段落其實是這個電影裏面我覺得最重要一個段落,它是已經完全超出,它這個電影已經本來超出生活的邏輯了,但到這個地方就完全超出生活的邏輯。它為什麼要超出?就是因為他發現讓人失望的,世界上讓人失望的東西是權力的秩序。他們只是為了權力,無論是大唐還是飛刀門都是想的是爭奪權力,但是沒有想到人有一種血肉的感情,人和人之間是會發生感情的。一塊混來混去走,在路上走來走去他就要發生感情。這個金捕頭他走來走去,他臥底臥底就變得不臥底了,就想跟這個女的一塊跑。私人的感情有的時候比大秩序還要厲害。大的秩序使命要求你這麼做,但是私人感情就要背離這個東西。這怎麼辦呢?産生這種衝突,就是權利義務和感情愛情這個産生了衝突,所以這個電影的表現的主題跟《英雄》正好是一個不同的主題,而它的感情的歸屬它全是站在説是愛情重要,他覺得愛情最重要,就是沒有愛情那這個生活就沒有意思了,這個是他最重要的。所以這個非常有意思,他就是完全好像跟《英雄》走的是反的方向。

  但是大家如果發現的話,其實它還是在《英雄》的圈子裏邊去做這個事情。你可以發現無論是劉捕頭還是金捕頭,他們的反叛、反抗,其實都有一定的限度。他們的反抗反叛都有一定的限度。雖然説他們兩個人都叛離了自己原來的歸屬,但是你可以發現原來那個歸屬仍然牢牢地束縛著他。你看劉捕頭雖然是非常失望,對飛刀門非常失望,因為飛刀門摧毀了他的愛情,不許他戀上這個小妹。但是金捕頭對大唐也非常失望,但是這種失望發展出來以後最後的結果並不是他們去反抗這兩個秩序,而他們兩個人互相為了一個愛情而互相爭鬥。你看他們並沒有去反抗這兩個秩序,並沒有説去顛覆飛刀門或者大唐,而他們兩個人互相在爭鬥。這個場景我覺得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象徵的意義,兩個人的感情達到了最高的強度,最後他們倆發現誰也不可能得到她,得到小妹,這個小妹她雖然沒有死,但是愛情是不可能的了,愛情已經不可能了。為什麼不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糾纏已經太深了。這個時候其實打鬥是一個走向死亡的一個方式,其實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而且這個電影裏面有一段落我覺得非常重要,大家都忽視,就是這個大的漫天飛雪或者秋天打鬥開始之前,它有一個小段落,大家可能沒有注意。這個小段落呢,就是在打鬥開始之前這個場景,嘩,大唐的兵已經把這個地方整個包圍起來了。不知道大家看到嗎?有一個很小的交代。這個交代一個鏡頭一閃而過。但是一閃而過的鏡頭其實是有高度的意義,這個意義在哪兒?它實際上是説所有的東西都被秩序控制住了,愛情其實是在秩序裏邊,就好像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這個鏡頭就告訴你,其實他們那個打鬥是沒有意義的,最後做出選擇的是那個外邊的看這個打鬥的人。他們的選擇生死的鬥爭,其實鬥爭完了以後他們兩個人只有走向,因為他們都是自己陣營的背叛者,他們只有走向一個無窮盡的死亡。死亡在前面惟一等待他們的這三個人就是一個死亡的悲劇。死亡在前面等著他們,沒有別的東西在等著。漫天飛雪裏邊非常壯觀的打鬥,但是他走向的是一個絕對的死亡。

  這個時候你就覺得這個電影它其實是包含著一種高度失望的電影,它是高度失望的。它發現人是不能擺脫這種秩序的,一種絕對的感情是不可能的。這個感覺我覺得是張藝謀給我們的一個非常非常具有趣味的地方,你可以發現這個真正的感情它存在不了,人總要進入一個秩序,你在那個秩序裏的歸屬其實把你釘死在那個地方,你想反叛、想逃離是沒有用的。劉捕頭感到失望,金捕頭感到失望,但是他們都沒有用,最後在那漫天飛雪中的打鬥裏邊他們都走向死亡。

  這個電影裏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小妹的角色。章子怡演的這個小妹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她是一個瞎子,盲人,她看不見世界,但是她其實可以把這個金捕頭引向飛刀門。而且假想這個瞎子的小妹就是飛刀門幫主的女兒,飛刀門主人的女兒,這個段落也是非常非常有力的。原來是小妹鬧來鬧去原來是飛刀門主人的女兒,這個也是非常有力的。為什麼有力呢?這個裏面在於小妹的盲目最後我們才突然發現到了飛刀門以後才突然發現,原來小妹根本就不是一個瞎子,而且小妹也不是飛刀門幫主的女兒,只是飛刀門裏邊一個普通的成員。這個時候我們就突然發現原來瞎子是核心,關鍵,而這個明目的人是不清楚的,是沒有價值的。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很震撼,但是,它這裡邊其實包含著一個象徵,就是瞎子其實是有信仰的力量,就是對權力的結構是有信仰的。就是小妹是瞎子的時候,她對飛刀門有熾烈的感情,她很信,但是她一旦張開眼睛,她要談戀愛的時候,她就對飛刀門也失去了信仰,最後她要逃離這個地方。這個故事到這個地方,你會覺得她對秩序她一方面是失望,但是另一方面她覺得它像如來佛的掌心一樣牢牢地把你掌握住。所以小妹的境遇其實是這個電影裏邊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這個電影裏非常非常有力的一個環節。什麼環節?它告訴你這個電影告訴你的秩序是很難打破的,你不可能打破秩序。但是人怎麼辦呢?你只能夠體驗感受在你這個生命的瞬間裏邊體驗感受這種愛情,這是你惟一能做到的。

  然後這個觀念恰恰是一個非常非常唯美主義的觀念。大家如果想一想的話,就是唯美主義才強調就是這個感情是超越一切社會環境,感情是不講邏輯的。如果一般地,我們在社會中間生活,大家認為談戀愛,一般還想想,基本上有個門當戶對差不多,兩個人要有共同語言,要有點道理,要講得來,還有一定的家産,什麼社會地位,狀態都差不多。但是它這個,它是超越這種邏輯,它是採取的是一個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情的邏輯,它覺得最強。這個是很讓人吃驚的。但是這個感情的邏輯在這個電影裏面最後又被無情地挫敗了,所以在漫天飛雪裏邊打鬥的時候,周圍都是兵被包圍在裏邊打鬥著,其實那個寧靜地沉默不語地觀察著這個世界的,是那個冥冥之上的權力的結構。這時候你會覺得很失望,好像一個人要逃出這個結構是不可能的。這個電影告訴你的是一方面讓你覺得這個愛是極端的唯美的、純粹的,極端的高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東西是不可能的,在這個現實生活中是沒有任何基礎的。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電影的悖論讓你覺得特別的殘酷,我們又不喜歡它的這個電影,發現沒給我們滿足,沒有一個投向光明的故事。最後你看金捕頭和章子怡演的這個小妹談了戀愛了,但是最後還是要被漫天飛雪裏邊,其實並不是一個劉德華演的這個劉捕頭這個復仇者,他原來跟小妹戀愛,現在來復仇的人,結束了這個故事。而是後邊的士兵,包圍著的士兵們沉默地觀察這個武打,他們一動也不動,沒有再出現過,就是除了那個鏡頭之外沒有再出現過的力量,其實是最有力量。

  這個時候這個電影告訴我們,我覺得是兩個內容。一個內容其實跟英雄的內容是接近的,就是告訴我們新世紀的邏輯這個秩序,是不可改變的。這個故事在這個角度上它是和《英雄》是有重復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生命裏邊可愛的那個東西,那個感情,它其實跟這個結構是平行的,它是一個唯美的純粹的東西。這個唯美的純粹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説是具有絕對的意義的,但是這個絕對的意義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最後只有在那兒實現,只有在三個人都死掉的死亡裏邊,才能夠實現這個東西。這是一個很感傷的故事,但是這個過程這個純粹的愛情,其實意外的是也有它的社會背景。它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消費主義的潮流。就是消費主義有一個很大的空間,就是我買故我在,通過消費來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要求,通過消費來證明自己的時候,它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元素,需要買的這個東西,並不僅僅是一個東西物品,而且它包含著巨大的感情。你在買這個東西的時候,其實你是包含著感情的。你買一個名牌的時候,其實你是包含著感情的。這個是消費主義最奧妙的地方。它不是買一個用的東西,比如不是買一個衣服,你穿上遮體就行了,這不是。消費主義就是説它附加的價值比這個還高。就是你買了名牌以後,你感覺到自己就是我是一個有品味的人,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是感情的因素其實比這個衣服本身要高得多。所以消費主義它有一個很大的一個要素,就是唯美主義。它要追求一種美,絕對的美。這個絕對的美,你可以發現非常意外的,我們所經常追求的絕對的美,你發現你是沒有辦法在現實生活得到的,你只能通過你購買的狀況才得到。這是一個所謂全球性的資本主義所造成的消費主義的文化環境給我們的東西。

  這個過程為什麼?張藝謀的這個《十面埋伏》這個電影裏邊它有一個很深的含義,就在於它最後那個東西,其實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極端唯美的東西。但是這個唯美的東西,其實是通過我們自己不可實現的夢想,不可實現的夢想,我們通過買票,在張藝謀的《十面埋伏》的電影裏邊我們得到了實現滿足。這種燦爛的感覺。他最後告訴我們這個東西是一場夢,但是這個夢是會結束的,最後就像一個,這個電影基本上是一個夢幻的電影,你可以發現它渲染了很多像夢一樣的故事。那裏邊那個武打也像夢一樣。它不像《英雄》,其實給我們是很清晰的一個世界的邏輯,而這個電影給我們的是很像夢一樣的。就是犬牙交錯,非常混亂,非常曖昧的一些東西。為什麼?這就是滿足的是我們極端的這種消費的唯美的追求,這個意外地也變成了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隱喻或者象徵。它這個電影告訴我們的是你在生活中間其實你不可能得到這種純粹的感情。因為人是不可能得到絕對的純粹的感情的,那怎麼辦呢?你從哪兒能得到呢?你通過買票,進入電影院,看到《十面埋伏》,你就能夠體驗到那種極端的感情,絕對的感情。《十面埋伏》給你感情。你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得到,因為你沒有這樣的勇氣,沒有這樣的能力,沒有這樣的想法,或者是沒有這樣的膽子。當然也有很多有膽子,有膽子往往就倒了霉了。談戀愛談得過分了,他就忘記日常生活,最後就出現悲劇,很多這個情況。所以你在日常生活裏這是不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不可能的事怎麼辦呢?那麼你就加入張藝謀的電影吧,到這個電影院裏邊,在兩個小時之內你感受到這個快樂吧,快感吧。這個就是一種我覺得張藝謀電影給我們快感的方式。

  這種快感是一種超越性的快感。這個快感跟那種過去我們講的理想追求所産生的快感是不一樣的。它不是追求理想,它是一種夢幻,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你用生命去追求就實現了。這個夢幻是沒法追求的,因為夢幻本身它就是不可實現的。所以張藝謀電影給我們的不是理想,而是夢境、夢幻,這個是最強烈的地方。就《十面埋伏》給我們最強烈的地方,就是説給我們夢,當然這個夢可能做得不好,所以讓很多人感到不滿。電影院傳出笑聲,為什麼呢?夢做得可能還不完美,他在夢裏邊突然醒過來,醒過來就哈哈笑了。所以媒體抨擊他不滿足,就是説可能在藝術上做得還不完美。但是不管怎麼説,張藝謀所要求的就是要在新的全球化的時代,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夢想。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