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清十二帝疑案 > 正文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三)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11:06)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在清朝歷史上,12位皇帝有著不同的提法,每一位都有著眾多的名字。他們究竟應該怎樣稱呼?他們為何有著如此之多的名字,他們的稱號、他們的名字從何而來,又有著怎樣的規矩和避諱?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為我們答疑清朝12位皇帝的姓名之謎,解惑其中眾多的禁忌。精彩內容,盡在《百家講壇》!

  (全文)

  清朝十二個皇帝,大家在影視劇當中,發現這十二個皇帝有不同的提法。他有名字,有廟號,有謚號,有年號,還有稱大行皇帝,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又是怎麼樣?所以我想一個一個説一下。先説“廟號”,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廟號是什麼意思?辭海裏廟號有一個解釋,它這麼説:“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始於殷代,其後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就是説廟號起源於殷代,一直到清朝,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了之後才有,皇帝死之後他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廟裏頭有一個神主,一個木牌位來祭祀他,這裡頭要給他一個稱號,叫做廟號。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廟號“太宗”,第三個皇帝順治廟號“世祖”,第四個皇帝康熙廟號“聖祖”,第五個皇帝雍正廟號“世宗”,第六個皇帝乾隆廟號“高宗”,第七個皇帝嘉慶廟號“仁宗”,第八個皇帝道光廟號“宣宗”,第九個皇帝咸豐廟號“文宗”,第十個皇帝,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廟號“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廟號説錯了,那是要犯彌天大罪。譬如説努爾哈赤他廟號是太祖,如果説錯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統因為他退位之後是民國了,所以他就沒有廟號,這是一。

  二,謚號。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每一個皇帝都有一個謚號,什麼叫謚號?辭海對謚號有一個解釋,説:“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就是皇帝死了之後要給他一個評價,給他一個稱號,叫做謚號。謚號是有嚴格規定的,太祖努爾哈赤謚號先叫“武皇帝”,後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極謚號“文皇帝”,第三,順治謚號“章皇帝”,第四,康熙謚號“仁皇帝”,第五,雍正謚號“憲皇帝”,第六,乾隆謚號“純皇帝”,第七,嘉慶謚號“睿皇帝”,第八,道光謚號“成皇帝”,第九,咸豐謚號“顯皇帝”,第十,同治謚號“毅皇帝”,第十一,光緒謚號“景皇帝”,十二,宣統沒有謚號,這個謚號在當時稱謂上是不能錯的,必須嚴格規定,我説這都是簡稱,全稱很長的。你譬如説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的全稱29個字,全稱是這樣的,是“太祖承天廣運,神功聖德,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二十九個字,這二十九個字在當時來説,寫他的冊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廟上祭祀的時候,書寫一個字不能錯,如果錯了,官員或者受到懲罰或者革職,甚至於論斬,這二十九個字是清朝所有皇帝裏頭字數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個字等等。那這二十九個字不好記,努爾哈赤最關鍵是五個字,就是“太祖高皇帝”,實際上屬於他的就是三個字因為“皇帝”那兩個字每人都有,單獨屬於努爾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這是他區別於其他任何一個皇帝的特點,這個“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説她是高皇帝的皇后,這是皇帝的謚號。

  三,年號。在過去沒有公元紀年,那怎麼來紀年呢?從殷代開始用干支紀年,譬如説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等。干支紀年有一個缺陷,就是六十年一輪迴,當代人可能只碰到一個甲午,頂多碰到兩個甲午,120年,人類歷史長河,中國歷史長河有文字記載幾千年,那若干個甲子怎麼辦?所以後來又想了個辦法,就叫做帝王紀年,每個帝王他要有年號來紀年。那清朝皇帝年號紀年,太祖年號“天命”,太宗皇太極的年號“天聰”和“崇德”,底下就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就是我上次講過的,天天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就是十二個。但是有一條,就是皇太極兩個年號,先叫“天聰”,後叫“崇德”,所以清朝十二個皇帝,有十三個年號。過去把一個年號叫一朝,這樣清朝十二個皇帝就出現了十三朝,所以《清宮十三朝演義》就是説的十三朝,但是年號是十三,皇帝是十二個。清朝的年號,因為康熙它是年號,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都是年號,可是我們現在就一説康熙就不是年號,就變成這個人了。嚴格説起來康熙是年號,玄燁是他的名字,那康熙這皇帝怎麼辦?嚴格説起來應該説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但是已經習慣了,約定俗成,一説康熙也可以代表年號,也可以代表這皇帝了。既然大家約定俗成了,也就只好這樣了。

  再説大行皇帝,大家看電視劇經常提到大行皇帝,怎麼回事?就是這個皇帝死了,入土之前,新的皇帝還沒有舉行登極大典,這個時候已經死了這個皇帝怎麼稱呼?他死了,有個稱呼叫“大行皇帝”,活著的時候,皇帝如果電視劇上出現大行皇帝,那在當時肯定是要殺頭了,他正活著做皇帝,你説他死了,你當然要殺頭了。所以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和大行皇帝,這些稱謂在當時是絕對不可以隨便叫的,是有一定規矩的,這是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湖北十郾市有一個中學生叫胡淯程,他給我來封信,他説我看清史的記載,每個皇帝的謚號都有兩個字,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運”字,他在信上都排列出來了,很有意思,我念一下大家聽一聽。太祖承天廣運,太宗應天興國,這是一個例外,世祖體天隆運,聖祖合天弘運,世宗敬天昌運,高宗法天隆運,仁宗受天興運,宣宗效天符運,文宗協天翊運,穆宗繼天開運,德宗同天崇運,都帶一個“天”一個“運”,就是皇太極例外,有“天”缺一個“運”字,因為當時還不太規範。為什麼?天很重要,清朝很重視天,努爾哈赤年號叫“天命”,重視天。《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共有83875個字,其中“天”字出現312次,就説明重視天,他的運氣從哪兒來?他們認為從天而來,奉天承運,所以每一個皇帝謚號裏面都帶某天某運,這是清朝謚號的一個特點。

  二,皇帝名諱。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諱的,但是它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第一個階段就是天天順,就是天命、天聰、順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這三朝名字沒有避諱。努爾哈赤朝在考進士的時候,“努爾哈赤”分著寫都不避諱,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這三個字考試的時候,寫都不用避諱。順治的名字叫“福臨”,寫的時候也不避諱,但是有一條,《實錄》、《玉牒》等官書出現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這個名字的時候,上面蓋一個黃簽,上面貼一個黃簽,把它蓋住,就是表示避諱的意思,字並不改。這個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滿洲文化,漢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別嚴格強調皇帝名字的避諱,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觸了漢族的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就實行皇帝的名諱,就是牽扯到皇帝名字的時候,要避諱,讀音、寫字都要避諱。譬如説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燁”,就是這個“玄”字在康熙年間,凡是寫“玄”字不可以這樣寫,你要考進士答卷,“玄”字這麼寫肯定名落孫山,怎麼寫呢?最後這筆諱缺,避諱不寫,這一點不寫,“玄”字這還比較簡單,就是一個“玄”字,麻煩在哪兒呢?就是凡是帶“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金”字,“氵”,“絲”字等等,凡是帶“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諱,最後這一點,叫諱缺,缺這筆,如果不缺,那麼您這進士肯定就考不中,這是“玄”字。玄燁還有個“燁”字怎麼辦,康熙名字玄燁這個“燁”,左邊一個“火”字,右面一個中華的“華”字,繁體字的,寫“玄”字的時候最後這筆諱缺,缺了,“燁”字最後這一筆、這一豎不能寫。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後,凡是寫“玄”“燁”的時候,必須把“玄”字這點諱,把“燁”字最後這筆諱了,這叫皇帝名諱,這是康熙。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這個“胤”,趙匡胤這個“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這麼寫,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麼寫呢?把最後那一筆諱了,最後這一筆不寫,他“胤”“禛”兩個字,還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寫的時候,“胤”最後這筆諱缺,“禛”最後這點諱缺,不能寫。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書寫的字都不要改,因為往前改那就沒完了,就是從雍正登上皇位那天開始,“胤”“禛”這兩個字就要避諱了。那有人問了為什麼雍正叫“胤禛”,他那幾個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時候做一個規定,這個“胤”字只許雍正用,他幾個兄弟凡是這個“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這不就避諱了嗎,這是雍正朝。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歷”,就是這個“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這樣寫的。我小時候有一個學校,叫“弘達學院”,發達的“達”,它就沒這個點,我當時就不明白,這個字怎麼沒這個點,那時侯很小,後來大了就明白了,它把這個諱給避了,避諱,“歷”字也換一個寫法,這是康、雍、乾這三朝皇帝的避諱,就是缺末筆。

  第三個階段就是嘉道,嘉慶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綿寧”,在這個時候,乾隆做了一個規定,他按漢族的排輩,大家知道孔子的後裔不是排輩嗎!孟子的後代不也排輩嗎,乾隆説愛新覺羅的後代要排輩,他就給排了,從乾隆以後“永、綿、奕、載”,“溥、毓、恒、啟”是後加的,凡是乾隆兒子輩都得帶“永”字,孫子輩都得帶“綿”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問題就來了,那乾隆的兒子是“永”字輩,乾隆的繼位人就是嘉慶,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慮一個問題,這個“永”字是經常寫的,經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諱起來這事情就比較複雜,乾隆想了個辦法把這個“永”字改了,改成“顒琰”,這個字不常用,避諱起來就簡單一點。但是在寫的時候,還要避諱末一筆,“琰”字也要換一個寫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諱的“永”字就相對來説簡化了一點,這是嘉慶。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屬於“綿”字輩,“永、綿、奕、載”,“綿”字輩,皇帝又説了“綿”是老百姓衣服裏頭必須用的字,經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綿”字都避諱的話,就比較複雜,説改一下,皇帝把這個字變通一下,變成一個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這樣相近。這樣,天下所有的“綿”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寫的時候也不能這樣寫,皇帝再要做文章、出書、考試碰到這個“旻”字的時候,這一點不寫,這一點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個變通,變成一橫一豎,它原來是寶蓋頭下面一個“心”字,到這個時候,“心”字改成了一橫一撇,這樣來敬避一下,這是第三個時期,嘉道時期。

  第四個時期,就是鹹、同、光、宣,咸豐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綿、奕、載”,“奕詝”,這個時候又簡化了,皇帝的名字是兩個字,奕詝,第一個字不避諱了,就避諱第二個字,就避諱這個“詝”字,“詝”字怎麼避諱呢?就缺末筆,最後這一筆不寫了,諱缺,叫避諱,把它缺這一筆,就寫成奕詝就可以了,這是比原來又簡化了一點。咸豐之後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載淳。我們講了叫“永、綿、奕、載”。載淳,還是第一個字不避諱,只避諱第二個字,第二個字,載淳的“淳”跟“亨”字讀那個音,換一個寫法,載淳的“淳”這麼寫,這麼來表示避諱。再底下就是光緒,“永、綿、奕、載”嘛,光緒是“載”字輩,光緒的載湉,也有叫載湉的,“載”字不避諱,就避諱最後這個字,這個字怎麼避諱呢?就是避諱最後一筆。“口”字不封口,這要是考舉人,考進士,牽扯到這個字,如果多寫了一筆,肯定這進士、舉人都考不上,這是光緒。宣統,宣統叫溥儀,還是第一個字不避諱,第二個字避諱。“儀”字,第二個字怎麼避諱呢,叫諱缺末筆,最後這一撇不寫。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諱分作這麼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天天順這三朝,名字不避諱只是在《玉牒》《實錄》等重要場合,上面貼上一個黃簽,第二個時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諱。第三個時期是嘉、道,改一個字,諱筆。第四個時期就是鹹、同、光、宣,皇帝名字兩個字,第一個字不避,第二個字缺最後一筆。

  皇帝的名諱在當時來説造成很多的不便,當時有人因為疏忽了,忘了避諱,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職,考試的,落榜,甚至有論斬之罪。但是從學術研究角度也有好處,你譬如説康熙皇帝叫“玄燁”,這個“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聰、順治都不避諱,第一次出現避諱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現避諱“玄”字。這個書最早出版那就是康熙朝,不會早于康熙。你譬如説有個叫《康熙順天府志》,那這部書是什麼時候的?時間不一樣,有人説是明朝的,有人説是清朝的,清朝的,還有人説是光緒的,怎麼來斷定這個書的時代。原因很多了,其中一個就是凡是玄燁那個“玄”都避諱,所有帶“玄”字偏旁全都避諱,全書一共避諱70處,那就可以斷定這個書不是明朝的書,是清朝的書。清朝的書,不是努爾哈赤時期,不是皇太極時期,也不是順治時期,最早就是康熙時期,這是它的上限,那它的下限呢?下限也可能是光緒,因為從康熙之後,到宣統之前凡是“玄”字都必須避,都必須避諱。那這書上還有啊,它收錄材料最晚的時間是康熙二十四年,這樣,上限是康熙元年,下限是康熙二十四年,就大體上可以確定這一部《順天府志》是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四年之間的書,是康熙朝的《順天府志》,如果沒有這個名諱,皇帝的名諱這個書的時間斷代上就會有更多的困難,所以學者們利用皇帝的名諱來有助於學術研究。另外對歷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説皇宮的後門,明朝叫做“玄武門”,“玄”字和康熙玄燁的“玄”犯了避諱,所以康熙朝就改成神武門,我們現在都知道,故宮的後門是神武門,是康熙時候改的。譬如説北京現在有個叫做廣安門,明朝沒有,明朝叫廣寧門,道光皇帝名字叫綿寧,這個“寧”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諱了,所以道光朝改“廣寧門”為“廣安門”,那就可以斷定“廣寧門”改“廣安門”,時間應當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諱,對研究歷史、對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視劇當中這些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名字不能混用。你比如説孝莊,孝莊文皇后,“文”就是她丈夫是誰?是文皇帝,文皇帝清朝只有一個,就是皇太極,孝莊“孝”字,女的都帶個“孝”字,“莊”就是莊妃,她自己,就是兩個字就斷定她的身份,和她和誰是夫妻關係,底下我還要談到這個問題,所以皇帝的稱謂和皇帝的名諱是我們看書,是我們了解文物,看影視劇,都是很基本的普通的常識,在這裡給大家做一點簡單地介紹。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