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清十二帝疑案 > 正文

清十二帝疑案(二)皇太極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6:37)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閻崇年教授創建了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結構,並主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國際滿學研討會。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主要滿學、清史著作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曾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內容簡介: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期主講人圍繞皇太極的文治、武功和謀略的三個方面,展現清太宗皇太極,在登極後的數年裏,先後糾正了先父努爾哈赤的錯誤政策,完善了後金的政府體制,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他確定統一華夏的宏偉目標,為大清建國史上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另一件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

  他命令軍隊建造當時最先進,最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這是八旗兵器史上、軍事史上,一項重大的軍制改革。

  皇太極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為什麼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顯赫功績?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謀略。謀略是皇太極事業成敗的關鍵,為了籠絡蒙古,他在盛京瀋陽冊封“五宮”,一後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爾濟吉特氏,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由此可見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細謀略。

  皇太極最高明的謀略是巧設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他不費一兵一卒,不發一箭一炮,使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為順治元年(1644)年的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皇位繼承處於不利的情況下,皇太極精心謀劃了十五年,最後終於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過是非卻讓後人眾説紛紜。

  本期主講老師從人性的角度,為我們分析,足智多謀的皇太極文治、武功和謀略的過人之處。走齣戲説的迷霧,聆聽歷史真正的聲音。

  (全文)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當中的第八個兒子,他八歲喪母,二十歲帶兵打仗,二十四歲他父親努爾哈赤登極稱汗,三十五歲他父親死了,他繼承大位。皇太極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這個人很了不起,我舉一個例子,明朝清朝進行了一場大戰,就是松錦大戰。皇太極因為有病他坐鎮瀋陽,當松錦前線的軍報到達盛京瀋陽的時候,他帶病上馬,要趕赴前線,這會兒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馬上一個手托著碗,接著流的血,另一隻手揮鞭策馬南進。從瀋陽到松山大約有五百里地,皇太極是一邊接著血一邊趕路,晝夜兼程,趕到松山,到了松山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敵情,進行部署,運籌帷幄,取得了勝利。所以皇太極的文治、武功和謀略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寶庫裏面一份很珍貴的財産。

  有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玉璽,從漢朝一直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就把玉璽帶到大漠,後來丟了,丟了大約有二百年。有一天,一個牧羊的人,看到他那個羊,三天沒有吃草,羊蹄子總刨著地,這牧羊人很奇怪,怎麼回事?他就挖這塊地方,挖出一塊玉璽,就是這塊玉璽,他把它獻給了林丹汗,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後把玉璽留給他的蘇泰太后和他的兒子額哲,蘇泰太后和她的兒子額哲歸順清朝的時候,就把這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皇太極得了玉璽以後非常之高興,他説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極改滿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國號了,由大金改名為大清,為什麼叫清?史學界是爭論不已。這裡面有一個傳説故事,就説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個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説:“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了,這個是個傳説的故事,大家不必當真,但是滿洲的這個族名為什麼叫滿洲?有的説是人名,有的説是地名,有的説是部名,有的説是佛名,始終是一個謎,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為什麼叫“清”?學界也是有種種説法,也可以説是一個歷史之謎。皇太極死了以後,要給他上個謚號,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親的謚號開始叫什麼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説明皇太極他重視文治,那皇太極重視武功不重視武功?也重視武功。

  皇太極繼位的當年,就是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極派他的二大貝勒阿敏,統率三萬軍隊過了鴨綠江,打下了平壤,朝鮮國王出逃,不久朝鮮國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鮮,當時是後金了,就是後金和朝鮮,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極稱帝這個典禮上,隆重的典禮,朝鮮的使臣參加了,朝鮮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禮,後金官員説不行,就按著朝鮮使臣,你必須跪,朝鮮使臣掙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鮮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鮮使臣一氣之下就離開了。登極大典啊!演出這麼一場鬧劇,皇太極就怒了,你朝鮮忠於明朝,不尊崇我清,你當年還發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圖阿拉,我要親自征討朝鮮。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極親自統率大軍攻打朝鮮,大軍所到,朝鮮的軍隊是節節敗退,一直打到朝鮮的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就退到南漢山城,清軍也追到南漢山城。第二年,朝鮮軍隊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漢江的東面,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過,設壇,殺白馬烏牛,焚香盟誓,朝鮮國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進貢,清朝和朝鮮結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來朝鮮是後金和清的敵國,現在變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極西進,進攻明朝的時候,就免除了東顧之憂。

  滿族先人女真,它沒有嫡長繼承的傳統,許多遊牧民族是幼子繼承。努爾哈赤死之前,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他百年之後,這個大位誰來繼承?沒有解決,他死了之後這個問題來了,當時有希望繼承,努爾哈赤遺位的主要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我在這兒補充一句,皇太極按照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問?皇太極老四,四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這四大貝勒在汗位的繼承上,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因為他父親的問題,他也獲過罪,所以他沒有資格,也沒有可能來爭奪這個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個兒子,這個人是非常驍勇性格粗暴,也極為魯莽,他的母親富察氏,得罪了努爾哈赤,這莽古爾泰把他媽媽給殺了,這種人在他兄弟之間,負面影響太大,像莽古爾泰這樣勇敢,做一個將軍帶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個國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沒有希望來繼承大位。剩下兩個人了,一個代善,一個皇太極,代善是大貝勒,其實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爾哈赤給殺了,所以他成了大貝勒,代善年齡長,軍功多,掌握的軍隊也多,人也比較寬厚。皇太極同代善競爭處於不利的地位,皇太極怎麼用謀略來取得,他父親的這個遺位呢?這裡面有一個故事。

  努爾哈赤有一個小福晉叫德因澤,一天告發,説大妃大福晉阿巴亥,大福晉有兩次送飯給大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並且吃了,把這飯又送給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接受了,沒吃。二就説大福晉經常派人到大貝勒家,有時候還夜裏頭出深宮宅院,底下就含義很深了,努爾哈赤就説派人調查,調查屬實。努爾哈赤也不肯家醜外揚,就説大福晉私藏東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説,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是受皇太極幕後指示,是不是有這事?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但是這件事情,皇太極得到兩個結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個大福晉修理了,大福晉是誰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爾袞他媽媽。那麼,繼承皇位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女真——滿族它還有個幼子繼承的這麼一説,那怎麼對付多爾袞和多鐸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晉給殺了!怎麼殺呀?努爾哈赤死了之後,皇太極和幾個人貝勒就説,説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這事查無對證。一種説法就是大福晉自縊,一種説法就是拿弓弦給勒死了。她這一死,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不可能跟他們爭奪大位的。幕後經過一番議商,最後決定皇太極繼位。後來多鐸也説,説當年先父他父親努爾哈赤,還有遺言有遺詔,説我也在繼位的名單裏頭。後來處罰這個多爾袞的時候,有一條罪狀説,多爾袞説:“皇太極那個位置是‘奪立’”。皇太極從叔叔舒爾哈齊死,到他得到這個大汗的汗位,前後精心謀劃了十五年。

  大家看瀋陽那個皇宮,北面是個清寧宮,旁邊有四個房子,一後四妃的房子,當年皇太極的。這一後四妃有個特點,都是蒙古人,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做皇帝的,娶異民族,不是本民族,異族的“後”也好“妃”也好,這五個都是異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絕後,皇太極為什麼這樣?第一個皇后,因為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娶的,皇后是科爾沁部。第一個妃子是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那永福宮的莊妃呢?老説那個大莊妃,是皇后的侄女,是關雎宮宸妃的妹妹,她們三個人都出自蒙古科爾沁。還有兩位,一位是麟趾宮的妃子,這是誰呀?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還有一個衍慶宮的那個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做一個分析吧,兩個儘管是遺孀,已經嫁給林丹汗了,你還娶她做妃子,儘管他統治區不大,也還是美女如雲呀!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爾部聯姻,取得他們的支持,那三位一後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較強的一個部,就是科爾沁部的支持。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遼西,遼河以西進行了一場決戰,就叫做松錦大戰。這一仗是皇太極軍事才能傑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軍事藝術的一個傑作,他用了什麼謀略呢?第一叫“圍城打援”,“圍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軍事運用上並不容易,怎麼圍城呢?他先把錦州城圍了,祖大壽明朝將軍在錦州城被圍了,城裏沒有吃的呀,殺馬而食,吃馬肉,以骨為薪,拿著馬的骨頭做柴火,來煮馬肉,沒有吃的沒有燒的。崇禎帝知道這個消息了,就派洪承疇率著軍隊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極“圍城打援”之計,我就讓你來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計。洪承疇帶了八個總兵,十三萬大軍,四萬匹馬,從寧遠今天的興城北進,步步為營,且守且戰,皇太極的第二計是什麼呢?就是“斷敵糧道”,十三萬軍隊,一天吃多少啊?這個糧食主要是從寧遠方面興城方面往那兒運,皇太極把你的糧道切斷了,十三萬軍隊三天沒有飯吃,這就亂了套了,怎麼辦呢?那回去找糧食吧,皇太極又設了第三計叫做“高橋設伏”,路過高橋這個地方我設了伏兵,你一找糧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這個軍隊聚而殲之,那時軍隊幾乎成了烏合之眾,自相踐踏,屍體遍野,還沒有完,洪承疇他率了大約有一萬人,我就固守這個松山城,這個松山城是個甕城,周圍是山,底下一個偏低的城,皇太極的第四計就叫“甕中捉鱉”,就這孤城了,我外邊圍著你,洪承疇最後沒有辦法就投降了,還沒有完,洪承疇投降了,崇禎不知道,報的説是洪承疇殉國了,崇禎皇帝親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後來發現洪承疇不但沒死,而且投降了,崇禎帝鬧得很尷尬呀!所以皇太極的第五計,就是“勸降敵首”,就是洪承疇。結果整個松錦大戰,整個是明朝的洪承疇統率十三萬軍隊全軍覆沒,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萬軍隊全軍覆沒,是個什麼概念?

  皇太極在寧遠之戰被袁崇煥打敗了,在寧錦之戰又被袁崇煥打敗了,他説:“昔太祖攻寧遠未克,我攻寧錦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豈何以張我國威耶”。從這些失敗當中,皇太極得出兩個重要的教訓,第一必須有武器,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紅衣大炮,這個皇太極做到了。第二個就必須除掉袁崇煥。袁崇煥曾經是努爾哈赤的剋星,他父親死在袁崇煥手下,可以説不共戴天,那皇太極怎麼除掉袁崇煥?戰場上打,打不過怎麼辦?只有設計,設反間計除掉他。就是天聰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禎二年,皇太極打北京的時候,皇太極繞過寧遠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計先把袁崇煥調出來,讓你離開寧遠,袁崇煥一聽説北京被圍了,他就“勤王”,勤勞那勤,“勤王”就是保衛京師,率九千騎兵來保衛京師。第一是把袁崇煥調到北京,才好施反間計。調到北京之後,他有幾天沒有作戰,皇太極親自佈置了一個反間計,在這個北京城附近,他抓了個太監明朝太監,關在一個屋子裏,皇太極就佈置他兩個將領,一個叫鮑承先,一個叫高鴻中,這兩個都是漢人,面授機宜。這兩個人,就到了這個屋子裏頭,這屋子這面是關押明朝的太監,一個隔斷,這面就是鮑承先、高鴻中,這個鮑承先、高鴻中兩個人挺大聲音就説:“我呀小聲説話,你呀千萬千萬任何人都不能告訴,這是絕對機密!”太監那不就聽到他們説什麼機密了,他説今天上皇太極,皇太極打仗的時候,因為兩軍交鋒,袁軍那邊過來人了,他們在馬上交談了好長時間,意思皇太極和袁崇煥,已經有秘密的約定,你千萬千萬任何人都不能説。那個太監就假裝睡著了,聽得清清楚楚,過了一天就把太監放了。太監就回到皇宮了,報告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相信了,袁崇煥通敵呀!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煥到宮裏頭平臺議軍餉,袁崇煥是馬沒有草,人沒有食,沒有糧食正著急的時候,去吧!北京是九門緊閉,怎麼進門呢?袁崇煥當時他是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這麼大的官,坐到一個筐子裏頭,拿繩把筐子吊到城上,這麼到了皇宮裏頭。崇禎見袁崇煥就沒有議軍餉,下令把袁崇煥逮捕了,下錦衣衛獄。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煥處以“淩遲”,就是千刀萬剮。地點就在北京的西市,大體上西四丁字街這一代。我看過一個圖,一個線畫的圖,就是講“淩遲之刑”,用一個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來,然後從下肢開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體和魚鱗一樣,鮮血淋漓。有個人叫計六奇,他寫了本書叫《明季北略》,他講了這個事情,片下袁崇煥一片肉,有人花錢買這肉,就著酒喝,喝一口罵一聲,説你通敵呀!這個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極的反間計,皇太極的反間計就是倣造《三國演義》,周瑜那個“蔣幹盜書”這個辦法。後來清朝入關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煥的傳,翻出滿文檔案來了,把這個計謀才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了反。皇太極這個反間計沒有用一兵一卒,也沒有放一箭一炮,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呢?就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最後説:“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就是袁崇煥死之後,明朝滅亡已經決定了,我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皇太極反間計的這個作用。

  大家還可以再想一想,在當時我們中華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顆明星,一顆是崇禎朱由檢,第二顆是大順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第三顆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顆是清太宗皇太極,他們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結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灘,才四十二歲,他的愛妃,他的福晉變成皇太極的妻子,他的基業變成大清的基業了。崇禎皇帝最後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殺呀!抽出寶劍把自己親生女兒砍傷了,到了煤山自縊,才三十三歲,旁邊僅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陪著。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後在九宮山被殺,死的時候是三十九歲。崇禎、李自成、林丹汗,他們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兒子大清的基業裏,但是皇太極五十二歲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歲,那麼在紫禁城的金鑾寶座上坐著的不是順治,而是皇太極。

  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他有兩個遺憾,清史稿説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他白天還處理政事,夜裏突然就死了,沒有來得及處理後事,沒有顧得上,儲位未定,第一個遺憾。第二個遺憾叫大勳未集,就是他要遷都北京、統一中原,這個宏偉的志願,化為泡影沒有實現,這兩個遺願,這兩個遺憾,就由他的兒子順治來解決,下一講我們就要講順治。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