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綜藝頻道 > 相聲名家系列:馮鞏 > 相聲名家系列:馮鞏 > 正文

泛相聲:相聲藝術創新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8日 10:04

  相聲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必須對傳統有較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回顧傳統,立足現在,開創相聲事業的未來。馮鞏介紹説,現代相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以相聲的傳播手段的變革為標誌,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脈絡。

  一是相聲從傳統的撂地擺攤到走向舞臺,成為舞臺藝術。在這個過程中,侯寶林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候寶林先生關注了文人階層,使他的相聲雅俗共賞,他的段子裏剔除了庸俗逗樂的傳統成分,卻依然贏得了“草根”社會的聽眾,不能不説是技高一籌。他的表演風格是唯美的,吸收了京劇裏的許多表演技法,這對相聲成為舞臺藝術起到了一個規範作用。侯先生是新相聲的里程碑。

  相聲往前發展,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生活,並利用新的傳播手段,如廣播、電視等等,這也是第二個階段要致力的事情。這時的代表人物是馬季。馬季將傳統的功底化用在自己的相聲創作和表演中。在那個時代,他的表演具有鮮明的時代感。這樣,馬季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銳意創新,而且開創了歌頌性相聲的先河,把相聲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姜昆從歌頌相聲開始,逐步走向諷刺型相聲的。他的作品也具有代表性。

  同時,現代的廣播和錄音錄像等等技術,也迫使相聲藝術變革一些程式化的東西以適應新的時代。比如媒體中頗具影響力的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這些都是適應新的形勢的改革。相聲的創新也逐步過渡到了第三個階段。

  馮鞏在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了“泛相聲”這個概念。他説,現代很多相聲的創作和表演是針對著電視演出來的。因而也把相聲叫作電視相聲,也叫泛相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相聲,也不是小品。但是以前很多人反對這個,當然也有人讚揚,只有這樣,相聲才能留下來。適者生存,只有生存下來,才能發展。過去是撂地,到了舞臺、大劇院、體育館,表演空間不一樣,就不能站著説,得運動著説,到了劇場,就不能聊天,不是聊天的環境,和觀眾的空間距離沒這麼近,很遠,現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室,是運動的,多大呀。這對我們的表演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同樣,電視等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的改變,也使觀眾的審美接受心理髮生了改變,觀眾不僅要聽“聲”,而且還要看“形”,回味“情節”和“敘事”等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徹底要拋棄傳統的東西,傳統的一些技法還是可以化用到現代作品中來。包括從作品到表演的三翻四抖,鋪平墊穩,包括吃了吐,欲擒故縱,這些不僅是表象的東西,是更深的東西。是從整個作品的人物關係來看,三次鋪墊,一次甩包袱,這些簡單化的東西,助長了一些人的程式化的表演,不是感性的,是理性的,覺得應該發展。

  每一個相聲演員都隨著這種相聲的傳播媒介的改變而不斷地改變自身,但是有時並不是自覺的。再傳統的演員也得適應這種傳播媒介的改變而相應地作出變革,再創新的演員也不能脫離這種傳播方式的變革。

  因而,馮鞏覺得相聲藝術已經進入了一個泛相聲的時代。這種泛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表演空間的“泛”,不像以往,相聲表演是天橋賣藝或者是在舞臺上進行,而是進入了演播大廳甚至是體育場。二是在相聲藝術的內容上的“泛”,以往相聲的表現內容也是很泛,但是有些是取悅於人的,有些甚至是低級趣味的,成為舞臺表演藝術以後,去掉了那些插科打諢的,低級黃色的,而是朝向幽默化的方向發展。三是傳播手段的“泛”,相聲表演的成果既可以是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過錄音帶、錄像帶的方式傳播,也可以通過電視直播或者轉播,互聯網的出現,相聲甚至可以在網上點播。這些必然使相聲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在表演上推陳出新,而出現了第四泛——表演藝術上的“泛”,相聲的表演和創作,創新性吸收了新的現實內容,新的傳播手段和技巧,那麼,在藝術形式上必然要進行創新,在藝術上廣泛地吸收其他姊妹表演藝術的長處,這樣,才能適應新的現實,適應新的時代,適應觀眾的新的需求。而這些才順應了相聲作為通俗藝術的一種本性。

  “泛相聲”也許是我們時代相聲現狀的最好的總結,現代相聲藝術的創新正從這裡出發。傳統的藝術也正是一代一代的努力,才能葆有青春,走向光輝的未來。(節選自《聽馮鞏説相聲》 作者:周泉)

(編輯:淩微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