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談相聲系列之二:“南北笑壇——解讀相聲藝術的門類與流派”
相聲的流派
【網絡主持人:周晏汐】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的形成,無疑是藝術成熟的標誌之一。像相聲這樣具有百年以上而有又眾多從藝人員和廣大聽眾的藝術形式,存在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是毫無疑問的,除了公認的侯、馬兩派以外,還有哪些流派?
【在線嘉賓:王大勝】現在一説相聲大家都會提到侯寶林、馬三立。提到侯派相聲,提到馬派相聲實際上涉及到一個相聲流派的問題。流派這兩個字在相聲藝術當中主要指的是比較成形的藝術風格和戲曲當中的藝術流派。京劇舞臺上的流派有一個傳承的含意,比如説梅蘭芳梅派到梅保玖也是梅派,相聲不一樣。往往是自己的風格不容易被後輩繼承下來,這是不是和笑“出乎意料”的特點有關係,因為新的東西能夠出乎意料,如果和過去完全一樣的話就沒有什麼新鮮和出乎意料的感覺,所以創新在相聲當中是十分重要的。侯寶林先生的藝術風格並沒有完全的被他的徒弟馬季、師勝傑,他的兒子侯躍文繼承,所以相聲當中的流派實際上是一種鮮明的藝術風格。除了侯寶林、馬三立之外,蘇文茂的藝術風格也是非常鮮明的,另外還有馬季、姜昆、李文華、唐傑忠等等的風格都非常鮮明。另外,還有北京派相聲和天津派相聲之分。有一些是以家庭的形式出現,比如常氏相聲、馬氏相聲等等。
【在線嘉賓:王大勝】蘇文茂的相聲以文哏見長,這次相聲大賽他也來當評委了。他的文哏在舞臺上比較文雅,舞颱風度比較文靜,文化底蘊比較深厚。他的一些代表作,像《文章會》、《批三國》、《論捧逗》等等都是這樣的段子。他在舞臺上給人的印象常常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學者,他説的段子雖然不能夠贏得非常強烈的藝術效果,但是其中的魅力和韻味卻是顯而易見的。有一個段子叫《扔靴子》大家可能很熟悉,聽完之後也會讓人覺得耐人尋味。這次參加大賽的宋德全就是他的徒弟。
【在線嘉賓:李增瑞】關於相聲的流派是不同於戲曲流派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認為相聲的流派不是十分明確的,我覺得相聲是演員個人的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個性,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長量體裁身,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在藝術上揚長避短,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侯寶林大師的代表作《戲劇方言》、《戲劇雜談》、《改行》、《賣布頭》、《關公戰秦瓊》都充分的顯示了侯先生的藝術天才,侯先生有深厚的戲曲藝術的功底,他的代表作大多與戲曲有密切的關係,在臺上表演戲曲人物一招一式十分到位,在他的相聲作品中能夠看到戲曲藝術的魅力,同時,結合了相聲藝術的特點,讓觀眾在笑聲中領悟作品的主題,《關公戰秦瓊》是最突出的範例。馬三立大師也是根據自己的特長,以説為主,經過數十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自己詼諧、幽默、冷面、滑稽、出奇制勝、耐人尋味的藝術特色,其中《逗你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單口相聲。這兩位大師都是根據自己的個性設計自己的表演,由於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就使很多人認為他們成為相聲的兩大流派,其實這兩位大師有不少徒弟,他們並沒有完全照搬兩位大師的藝術風格來設計自己,馬季先生是侯大師的得意弟子,最初階段他模倣侯大師,學習了侯先生的不少相聲節目……模倣的維妙維肖,達到亂真的程度。但是在他後來的藝術道路上,他繼承傳統,在幾十年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這就説明相聲的流派跟戲曲的流派是完全不同的,每個相聲演員在學習初期都是從模倣入手,在後來的藝術道路上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過去我們的老師曾經講過:在藝術上,誰學誰,誰倒楣,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每個相聲演員都不能生搬硬套的去學自己的老師,那樣就會失去自己,就會失去藝術的個性。我們把相聲稱為“活”,就是因為它是要發展的,不是程式化的、一成不變的,戲曲的流派是有一定的程式的,學哪一派就應該像哪一派,要求是比較嚴格的,相聲藝術要比戲曲藝術靈活的多。關於還有哪些流派,我認為每一個相聲演員個性都不同,各有各的風格,但不可能成為流派,他有十分輝煌的成就,人們可能把他稱為一派,能否流傳很難講,我對流派就是這些想法,可能很不確切,但是這是我個人的體會。
【在線嘉賓:王大勝】相聲還有北京派和天津派的説法,北京派的相聲趙振鐸、趙世忠是繼往開來的人物。北京派的相聲特別很多,其中包括有許多經典的學唱類型的。比如説:李金鬥在八六年全國相聲大賽當中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武松打虎》就是這樣的一段,包含了許多傳統的學唱類型的成份,另外像汾河灣、黃鶴樓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北京段的相聲。羅榮壽等老前輩,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相聲名家王謙祥與李增瑞也經常上演這樣的段子。相對來説,天津派的相聲以説逗為主,比如説:馬三立的段子,李伯祥的段子都是以説逗為主的,這就是北京派和天津派的不同。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北京的許多相聲演員在説逗方面的功力也是非常深厚的,天津的部分相聲演員,比如説劉文亨學唱的功力非同尋常。另外,北京派的相聲相對來説比較正,天津派的相聲似乎更接近生活,接近民間。應該説這兩種各有各的妙趣都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