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綜藝資訊

"豫劇皇后"常香玉昨晨去世---天堂猶聞花木蘭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2日 13:44

  嵩山般高亢、邙嶺般渾厚、黃河般奔瀉、洛水般婉轉

  弟子的紀念

  ●生活平易教學嚴厲

  左吉河(現為河南省豫劇團團長):

  今年戲劇演出季裏有一齣戲頗引人注目,河南省豫劇團帶來的《村官李天成》。該團團長左吉河昨天正好在北京開文化工作會議,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聽到常香玉去世的消息非常難過,她不但是河南豫劇的領軍人物,而且也是我在省藝術學校上學時的校長。”那時候,左團長還是個十幾歲學鬚生行當的小孩子。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常香玉親自送他上醫院的事情,“那次我練功時候不小心大筋斷了,跟腱整個折了。那時候還沒有小汽車,常香玉知道了,就用她的一輛吉普車親自把我送到醫院,還跑前跑後幫我找大夫。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學生練功受傷是經常的事情,看到常香玉那麼大的人物還為一個學生忙來忙去,不落忍。但平時上課的時候,常香玉是非常嚴肅的,一個字的音錯了,就要重來一遍。常香玉生活中的平易近人和教學的嚴厲是截然不同的。

  ●口口相傳字字留意

  孫玉菊(常香玉的大徒弟,現為南街村藝校校長):

  早在兩年前,記者隨北京市文化局到河南省南街村採訪,參觀過豫劇學校,並和孫校長有過一面之緣。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學校的劇場看到精彩的豫劇演出,那些小孩子個個身懷絕技,他們也經常到全國各地參加晚會演出。當時大家參觀之後,都表示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村縣級學校就能有這麼好的設備,和這麼好的劇場,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校長孫玉菊是常香玉的大徒弟,當時樓道裏懸挂著常香玉的劇照。而且常香玉經常來這裡看學生的演出。可以説,學校一點一滴都是在常香玉的關懷下建成的。“我52歲退休辦了這個豫劇學校,每次我的老師常香玉來講課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我就是這樣被常香玉拍著我的手,口口相傳學習了《花木蘭》。後來我又在《紅娘》、《斷橋》裏和她配戲演出,在大西北一演就是80多場,非常辛苦的。她前年快80歲的時候,有一次來學校看學生演出《花木蘭》,看完了不太滿意,一個月之內就來看了兩次,第三次來看的時候流眼淚了。”

  大家都知道常香玉捐飛機的事情,她是一個慈善家,每當國家有難,她都會站出來。其實大家不了解的是常香玉生活的簡樸,對於這些,每週都去常香玉家照顧老師的孫玉菊有深刻體會:“常老師的家裏至今都是石灰墻,刷的綠漆,水泥地面。冬天的時候,老師就吃白菜、蘿蔔,我親眼看到我老師把一棵已經都沒有水分的大白菜用水泡過了,煮著吃了。而且她除了演出服之外,在家穿的衣服都是她自己打過補丁的,她也很會做這些活。”後來説到常香玉最後的情況,孫校長已經難過得哽咽了:“我上週五看她,她説不出話來,我握著她的手我們對視了很久,她還笑笑。我懷念我的老師,她把她親口傳授的錄音帶幾十盤都給了我,我感覺她非常愛我,她給予我的東西太多了。”(記者 和璐璐)

  ●她教我用眼睛説話

  王希玲(常派弟子):

  談起和常香玉的緣分,王希玲娓娓道來: “常老師平常對我們這些弟子要求很嚴,”王希玲説,“在排練《花木蘭》這齣戲時,老師要求我們要對著墻唱上30遍,再唱給她聽,她老人家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演戲沒什麼訣竅,就是練,只有勤學苦練,才能熟能生巧。’”

  常老師教給王希玲的另一手“絕活”就是“用眼睛説話”。“大家都知道,常老師在舞臺上表演的一大特色就是眼睛能發出一種攝人之光,炯炯有神,能放出‘光芒’打動聽眾。”原來,在小時候,常香玉的父親和師傅常叫她在夜間點燃一個香頭,而後循著那微弱的光芒轉動眼珠練眼力,或是用眼睛去捕捉夜空中最遠、最弱的星光。正是這種長期刻苦的訓練,才練就了她有神的眼光。王希玲説:“這些,都是常老師給我留下的終身受益的財富。”(《鄭州晚報》供稿)

  喪事從簡

  常老走了,從戲中走向戲外。

  2004年6月1日7時6分,我省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因病在鄭逝世,享年81歲。常老臨終前囑咐家人:感謝領導、同志們在住院期間對她關心和照顧;喪事從簡,在最快的時間內辦完,不要驚動大家;子女不得以她的名義向組織上提出任何要求。在帶給我們無價的藝術瑰寶後,常老靜靜的走了,去把藝術帶給另一個世界的人們。

  下午4時,鄭州殯儀館第三悼念廳。常老穿著大紅的綢緞壽衣,靜靜地躺在鮮花叢中。在覆蓋著鮮紅黨旗的水晶館上方,懸挂著她那慈祥的遺照。“常香玉先生千古”,這句顯示在悼念廳最上方的電子屏幕上打出的悼詞,表達了大家對一代豫劇大師常香玉先生的懷念。

  “老太太一再交代,不要驚動太多人,要低調處理後事”,常香玉大師的兒子陳嘉康介紹説,“我們也希望按照老人的遺願,從簡處理老人的後事,讓老人走的寧靜些”。他透露説,常香玉大師在住院的時候,都一直不願意打擾更多的人。她總是半開玩笑地説,“我都是老的沒用的人了,你們都還要上班,不要耽誤你們這些有用的人。”她一再交代説,自己去世後,不要開追掉會,説“這是很自然的規律,沒有必要去浪費……”。

  常老一生節儉,穿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秋冬季穿的秋衣秋褲都是穿了10多年的舊衣服。“老太太最喜歡穿桃紅的襯衣,她走的時候,衣服都是她穿了多少年的舊衣服”常香玉的女兒介紹説。(《鄭州晚報》供稿)

  子女的紀念

  ●積極向上永遠樂觀

  在得知噩耗後,記者立即撥通了常香玉老人的兒子陳家康的電話,正在守靈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在2002年10月,老人的肺部、淋巴、膀胱、直腸就已出現了癌細胞大面積的轉移擴散,在協和醫院治療了半年多,進行化療後頭髮掉了很多。觀眾在電視裏看到老人去慰問民工的場景,其實她的頭髮是粘上去的,很多人勸老人不要去,但她堅持要為老百姓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談到常香玉老人的臨終遺囑,陳先生語調低沉地告訴記者,“媽媽的囑咐有很多,我現在心裏很亂,只能説兩條,一是她要求身後事要低調,二是要求我們子女不能謀私利,不能以她的名義向上級提要求。朱軍剛才打來電話説《藝術人生》在2號晚上會重播“常香玉”這期節目。”

  隨後記者分別採訪了中央電視臺《神州戲壇》、《藝術人生》欄目的工作人員。《神州戲壇》的編導回憶説,在去年11月份,常香玉在北京看病,欄目聯絡到她後,做了一期“常香玉的母女情”的節目,一共十幾分鐘。但常老非常重視,説面對鏡頭一定要打扮一下,要對得起觀眾。當時給欄目組印象最深的是老人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大家風範。而《藝術人生》的編導別先生對記者説,去年的這個時候節目組找到常香玉老人,她在北京治病,在錄節目那天,她穿了一件紅衣服,打扮得特別精神。她那種堅強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讓很多人都特別感動。(記者 劉鵬雲)

  老友的紀念

  ●我們曾經一起同臺

  著名朗誦家殷之光老先生與常香玉是幾十年的老友,聽到常老仙逝感到萬分難過,“我們又失去了一位人民尊敬的藝術家。”殷老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我和常大姐一起去郭沫若家去探望。那時候,郭老寫了一首詩‘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廣為流傳。常大姐用豫劇演唱,鏗鏘有力特別受歡迎,因為郭老年事已高,常大姐對郭老説‘您不能去看演出,我來用豫劇唱給您聽’。那天大家都特別開心。”(記者 李澄)

  父老的紀念

  ●熱心快腸 誠心待人

  昨日下午,鞏義市南河渡鎮南河渡村13位老人和眾多村民聚在村頭“香玉故里”石碑下,面對記者帶來的噩耗,他們顯然難以接受。在村頭常香玉捐資修建的伊洛河石堤上,在坡底她為鄉親唱過戲的井臺旁,故鄉的人們在追憶。

  如今,一代“豫劇皇后”,嵩山洛水永遠的女兒猝然而去,故鄉人心中的滋味難以言表。也許銘刻在“香玉故里”石碑上銘文能傾訴一些:“她的唱腔如家鄉嵩山般高亢、邙嶺般渾厚、黃河般奔瀉、洛水般婉轉……”常香玉自成一派的表演藝術和她熱心快腸、誠心待人的品格將在邙山洛水間繼續流傳。(《鄭州晚報》供稿)

  常香玉生平

  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鞏縣人,1922年出生,原名張妙玲。

  出身藝人家庭的她,9歲隨生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幼功深厚。10歲登臺,13歲主演6部《西廂》,名滿開封。1938年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鑽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説白的改革。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被譽為“豫劇皇后”。代表作有《花木蘭》、《紅燈記》等。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是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編輯:曉宇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