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教派
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傳播于中國藏族、蒙古族等地區。藏傳佛教歷史悠久,教派林立,發展到今天,有四個大的派別:格魯派、噶舉派、寧瑪派、薩迦派。
在西藏,如果不是對藏傳佛教稍有了解,很難分清各教派的區別。比如格魯、寧瑪、噶舉的僧人,從外表看,平時穿著基本一樣。只有在寺廟裏看大殿內的陳設,或者到了重大宗教節日才能看出一些區別。實際上,各教派重要的區別在於其修練方式。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之中最晚形成的一個教派,但也是藏傳佛教繁雜的派系中最有影響、最具規模、勢力最大的一個教派。其創始人為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對其他教派進行改革後創立了格魯派。該派主張以"中觀見"為中心,主張學行並舉,顯密並重,僧眾嚴持戒律,學經遵循次第,加強寺院組織等,故稱為格魯派(意為"善規")。因宗喀巴創建嘎登寺傳教,故又名"嘎登派"。明中葉(十五世紀)以後,格魯派勢力逐漸擴大。該派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首領採取轉世相承的辦法。
宗喀巴有八個最為出色的弟子,其中兩個弟子最為有名。從二弟子克珠傑開始,形成了班禪活佛的轉世系統;從八弟子根敦珠巴開始,形成了達賴活佛的轉世系統。達賴和班禪,後來就成為藏傳佛教中地位相同的兩大宗教領袖。明萬曆初年,達賴三世傳黃教于青海地區,受到蒙古族俺答汗的尊奉。清初,達賴五世和班禪四世又借和碩特蒙古固始汗兵力擊敗了敵對勢力。順治九年(1652年)達賴五世親赴北京朝覲,次年受清廷冊封,取得藏蒙喇嘛教各派總首領的地位,此後格魯派即成為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並在藏蒙等地區廣泛流傳。
因該派喇嘛戴黃帽,故俗稱"黃教"。
噶舉派,形成于十一世紀。其創始人為瑪爾巴。他曾先後三次赴印度學習密教,自言證得"萬有一味"的境界。後由弟子米拉日巴繼承,再傳達薄拉結,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為有勢力的教派。該教派注重密法,老師對徒弟單一地進行口耳傳承密法教義,修行方式有濃重的密宗色彩。因最重視口授(藏語:噶)密法的傳承(藏語:舉),故稱噶舉派。該教派在西藏各個教派中分支最多,傳統的説法有兩大傳承: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香巴噶舉已在十五世紀時期就漸漸衰微而鮮為人知,現在西藏的噶舉派多是塔布噶舉,而塔布噶舉又有四大支、八小支。噶舉派中的帕木竹巴、噶瑪巴等支系的上層曾先後受元明兩代王朝的敕封,繼薩迦派執掌西藏地區的政權。清代黃教得勢,噶舉派中僅止貢、主巴、噶瑪、達瓏四支系尚保有一定宗教勢力,其中噶瑪噶舉是最具影響的分支。噶瑪巴就是噶瑪噶舉派最大的活佛。這個教派在西藏的影響之廣泛,信徒之多,現僅次於以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為首的格魯派。(注:詳見"噶瑪噶舉派"條)
噶舉派主寺多在前藏。因該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襯衣,故俗稱"白教"。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早的一派。十一、十二世紀時,由西藏僧人索穹巴、卓浦巴等人創立;奉八世紀到西藏傳佈密教的天竺僧蓮華生為祖師。因宗信舊密咒,與當時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相對立,故稱寧瑪派(寧瑪,意為"古舊")。
該教派著名寺廟有西藏的多吉扎、敏珠林和四川西部的竹慶、噶妥等。因該派喇嘛頭戴紅帽,故俗稱"紅教"。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教派之一。創始人宮曲讚普從卓彌譯師習新密咒,于宋朝熙寧六年(1073年)在後藏薩迦地方建寺傳教,故稱薩迦派。薩迦寺主以後即由宮曲讚普一家世代相承。在元代勢力最盛,第五代祖師八思巴曾為元世祖忽必烈灌頂,尊為"帝師",並創制蒙古文字,封為"大寶法王",統轄西藏政教大權,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開始。元末,權勢被噶舉派所取代。其後,僅保有薩迦地方政教勢力。
因該派寺院墻上涂有紅、白、灰三種顏色,故俗稱"花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