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空資訊 > 文化點擊 > 音樂 

鮑元愷:讓西洋樂器説中國話
10.13 13:17

    編導:秦晴
   
    著名音樂家鮑元愷近十年裏一直在嘗試把中國的傳統音樂改編成交響樂。在民族歌舞曲和傳統器樂曲上做過嘗試後,他現在又把目標瞄上了戲曲和説唱。當年陳鋼、何佔豪的一曲《梁祝》,為西洋音樂結合中國戲曲樹立典範,但是由於這項工作的難度非常大,多年來一直沒有人再撿起這件事。為此,鮑元愷最近舉辦了一場名為“華夏弦韻”的室內音樂會,先用弦樂四重奏的方式,試驗了一下他的新想法。
   
    典型的中國旋律,從西洋樂器裏流出,這樣的音樂,讓人陌生卻也熟悉。無論是了解旋律的中國人,還是了解弦樂四重奏的西方人,相信都會從中感受到一份親切。把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讓西洋音樂講述中國文化,這就是鮑元愷這十幾年裏最基本的工作方式。
   
    鮑元愷:咱們現在所謂民樂器有一半以上都不是中國樂器,琵琶就不是,二胡就不是,箏就不是,那是唐朝的時候從西域傳過來的。可現在誰還會説它們不是中國樂器?我就相信,西方的樂器,到中國,咱中國人也能把它化了!
   
    教西洋樂器用中國音樂的語言説話,鮑元愷把這項工程取名為“中國風”。從民歌小調開始,他領着西洋樂器一步一步深入中國音樂,一點一點教會它們中國音樂所運用的語言。十年過去了,在他這場室內音樂會上我們聽到,這些西洋樂器居然學會了中國的戲曲。
   
    鮑元愷:民歌的東西簡單,戲曲可太複雜了,演奏要付出極大的辛苦。他要一點點琢磨,這點兒是過門,強調的是京胡的東西,這點是唱腔,是青衣,這段是個叫板,他都要琢磨。
   
    首席小提琴王平:小提琴一般就講究不要出這些噪的呀,但是它正相反,它有時候故意把這些噪音,大量地用。最費勁的大概就是京劇的慢板。
   
    樂曲《慢板》,改編自京劇《白蛇傳》裏白蛇的一段唱腔。其中抑揚頓挫、喜怒哀樂,情感蘊含非常豐富。在鮑元愷看來,這種複雜的情感表現,非常適合用多線條、多旋律的弦樂四重奏來完成。但試想用小提琴去模倣京劇的唱腔,這種感覺似乎不是“新鮮”這兩個字能完全表達。
   
    藝術總監張倍荔:很多外國音樂家演奏中國的京劇的時候,雖然他的音準各方面都非常到位,但是最缺乏的就是風格,就是韻味。京劇這種典型中國音樂裏面,它都是帶腔的聲音。這就要求我們的運弓呀,包括顫指,都是要具有典型京劇的聲音,一齣來就是要帶腔的聲音。
   
    除了京劇慢板,音樂會的最後一個曲目《三番》也讓人非常吃驚。沒有説書藝人的説唱,四把提琴在三弦的伴奏下,還真唱出了點兒老北京的味道。
   
    談龍健(三弦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現在等於是讓四件西方樂器來説中國的語言,他的奧妙也就在這個地方,絕也絕在這兒。而且説起中國話來,既不是中國的土話,而且還聽來是中國話。
   
    觀眾:聽了都很親切,用西洋的樂器來奏的話,覺得特別有一種味道。
   
    觀眾:這個作曲家對民族音樂很敏感,很熱愛。
   
    雖然這次室內音樂會還集中了鮑元愷改編自民族歌舞曲和傳統器樂曲的很多作品,但一曲京劇和一曲説唱,卻是最讓人興奮的。鮑元愷試圖跨越語言的阻礙,在一種世界通用的音樂形式中,表達中國音樂最傳神的風韻。這次室內音樂會背後的用意,也許不言自明。
   
    鮑元愷:這裡先用一個室內樂的形式,先作這麼一個嘗試,實際是邁出第一步。
   
    藝術總監張倍荔:中國的音樂藝術要走近聽眾,然後還要走向世界的話,除了要有數量眾多的作品,還需要有一大批既能演奏國際比賽的曲目,同時還要能夠表現我們民族音樂特點的演奏家。
   
    鮑元愷:將來戲曲、曲藝也要讓管弦樂隊去演,甚至也要讓法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的樂隊去演。這樣的東西到西方去演,就要看指揮的功夫。而且指揮要告訴西方人,這當初是這麼唱的,你們要這麼去演奏。
   
    很多國家的交響樂團都曾經演奏過鮑元愷改編自中國民歌的管弦樂作品,而且這些作品也已經成為了中國樂團出國演出的必備曲目。我們在這裡預祝他新的嘗試能夠取得成功,為擴大中國音樂在世界上的影響繼續努力。



責編:邵金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