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空資訊 > 文化點擊 > 音樂 

〖馬頭琴的由來〗
09.20 17:22

    〖馬頭琴的由來〗
    
    馬頭琴是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特色和有着悠久歷史的一種拉玄樂器。據《蒙古秘史》(1240年)和《黃金史綱》(1625年)記載,在歷史上蒙古胡琴和潮爾廣泛應用於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喜慶祭祀等活動中。據《十善福白史綱》記載,十三世紀的皇宮中已有專門從事吹、拉、彈、唱的琴師和潮爾手、吹鼓手、歌手等。由此可見,馬頭琴在那時已進入皇宮,成為一種專用樂器。
    
    馬頭琴是由古代北方民族樂器奚琴演變而來。就其稱呼來説,各地也不盡相同,阿拉善額濟納一帶稱馬頭琴為"胡琴";錫林郭勒、察哈爾、烏珠穆沁一帶稱為"鍬形胡琴"、"鬃胡"或馬頭琴;哲理木、昭烏達、呼倫貝爾一帶統稱"潮爾";蒙古國的西方省和北方省一帶稱"勺形胡琴"和馬頭琴;也有個別地區稱"皮胡"。如今的馬頭琴一詞是從清朝末開始廣泛應用的。
    
    在蒙古民族的發展歷史中視馬頭琴為高貴的樂器。在拉奏前,常以奶油或奶皮點抹其首,以綢緞哈達攙係其頸,拉奏者潔手修指,就座於蒙古包正位,方可拉奏。舉辦喜宴慶典,馬頭琴手在樂隊首位就座後,方可開始。
    
    在蒙古民族民間,關於馬頭琴的故事和傳説有許多。其中《白馬的傳説》、《呼和那木吉勒》、和《左撇子琴師的故事》等在國內外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發行過。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家庭必備的珍貴物品之一,常用高檔綢緞加以裝飾,擺在家中尊貴之處,並忌諱面向東北方向擺放。男子進入擺有馬頭琴的住戶,不論會拉奏與否,都應動手拉奏使其發出音聲,以祝願自己的事業有成,按照勃爾只斤家族的禮儀,每個家庭都應置有馬頭琴,以作為安居樂業、吉祥如意的象徵。
    
    馬頭琴不但為蒙古民族的歌宴慶典增添色彩,在日常生産和勞動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蒙古民族牧民可用馬頭琴的琴聲感動遺棄仔畜的母畜回心轉意。比如,有的母駝生産仔駝後遺棄不乳,這時請來琴師拉奏馬頭琴,母駝在琴聲的感召下,回心轉移哺乳子駝,也有將馬頭琴挂綁在母駝的駝峰上,風吹琴弦發出回聲,使母駝回心轉意。
    
    
    
    〖馬頭琴的種類〗
    
    蒙古民族的歷史上,在廣大蒙古民族人民中,特別是民間藝人和游吟詩人們中,馬頭琴被廣泛地使用,並且對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播和蒙古民族民間藝術的繁榮,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從文獻的記載以及流傳到解放後的一些馬頭琴看出:這些馬頭琴沒能統一的規格和式樣,但都是以散馬尾束為弦,以馬尾制弓。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因此各種馬頭琴所發出的音色也大致相同,不管它們的規格式樣有多少差異,蒙古民族人民只要一聽到它的聲音,就能知道這是馬頭琴。在馬頭琴發展的歷史上,儘管它們的規格式樣各不相同,在演奏方法上也有很大差別,製作上有粗細之分,音量音質有優劣之別,演奏者之間有着各種不同的風格,但因為琴的基本結構相同,弦和弓子也相同,所以這些馬頭琴都屬於現代馬頭琴的同一族類。
    
    歷史上各種造型的馬頭琴雖然有它們的不足處,但都為我們創造了向前發展的條件和經驗,它們的優點仍然需要繼承。另外,由於各種演奏方法和風格的形成,給我們今天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藝術營養。
    
    目前比較普遍運用的馬頭琴基本有三種。它們分為高音、中音和次中産音三種。
    
    
    
    〖馬頭琴的結構〗
    
    當人們第一次見到馬頭琴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外觀,也就是它的外部造型式樣和他的結構特徵。特別是它的結構特徵,往往吸引着人們。搞清楚它的結構特徵及其部件的作用,對於一個學習演奏馬頭琴的人來説,是有着重要意義的。
    
    馬頭琴以八個部分組成。即:馬頭、弦軸、上弦碼、琴桿、共鳴箱、下弦碼、拉弦板、弓子。琴首為木質雕刻馬頭,馬頭下方雕有龍頭造型以象徵龍馬奔騰,吉祥如意。馬頭一般涂為深綠色。馬頭琴的共鳴箱起源於盛酸奶的勺子,後由勺形發展演變梯形。共鳴箱面部常以畜皮蒙制,背部為木質薄板。馬頭琴的長度一般在三尺至四尺之間,共鳴箱用松木製作,面部為山羊皮。傳統的製作方法是,在盛夏六月間,將屠宰後的鮮山羊皮置入酸奶中浸泡六至七天,取出後即撐包在共鳴箱上,待其幹後塗色(棕色或綠色),沿邊四週繪製各種圖案。琴弦為兩根,每根以幾十絲馬尾組成,分粗弦和細弦。粗弦稱雄弦或陽弦,細弦稱雌弦或陰弦。製作琴弦時大都喜歡選用快馬的馬尾,色調講究黑色或棕色。選好馬尾後放入沸水鍋內煮熬兩三次,以去其油污垢,取出後在一端墜以重物懸挂約兩天,視琴身長短修剪後上弦。



責編:李穎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