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05 10:45 |
|
小説《正紅旗下》是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在生前沒能完成的一部自傳體小説。表演藝術家於是之曾發出感嘆説:“倘若那時的氣候,能使老舍更從容地寫作,他差不多可以把《正紅旗下》寫成一部《紅樓夢》。”在老舍先生逝世近三十多年後,北京人藝的編劇,李龍雲出版了他續寫、改編的《正紅旗下》話劇劇本。要知道,他的改編前後共經歷了十五年的時間。現在這個劇本已經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搬上了舞臺。但是今天,還是先讓我們一起走近老舍,走近李龍雲,走進《正紅旗下》。 《正紅旗下》是一部自傳體小説。一部在老舍生前沒能寫完的小説。小説前後琢磨了幾十年。1961年老舍終於拿起了筆。 改編《正紅旗下》是一份十件艱苦的工作。十五年前,李龍雲接受於是之邀請,第一次着手改編《正紅旗下》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當時老舍所有的中長篇小説中,只有《正紅旗下》還沒有被搬上舞臺和銀幕。 李龍雲:於是之説,《正紅旗下》是一部大書,但老舍就寫了一個開頭,改編的困難不言而喻。我説我來試一試,他説,如果你來改,我就來演。他講得很認真,也很動情。 現在,於是之已無法出演《正紅旗下》,但當初的一番談話,卻使得《正紅旗下》的改編,成了李龍雲往後15年生活的一部份。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説,《正紅旗下》不僅寫了老舍家族的故事,寫了清朝末年,八旗子弟的生活百態,更寫了19世紀末,中國那一系列值得紀念的日子。有人曾比喻:《正紅旗下》的全部構思,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可惜老舍沒能把它寫完,只留下8萬字未盡的手稿,在“文革”的風浪中東躲西藏。8萬字,這就像是被人從畫幅上信手撕下來的一小塊。 李龍雲:現在的話劇劇本,有一個第二主題,話劇的劇本有一個副主旋,就是,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沒有寫完,該有多麼遺憾! 老舍説:寫《正紅旗下》對我來説是一種享受。1961年是我寫作最得意,最用心的一年。這都是我筆下的人物,北京的旗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有滋有味地活着。 事實上,李龍雲這次拿出的話劇劇本,已是他第三次着手改編《正紅旗下》。按李龍雲自己的話説,前兩次都因功力不逮,只能下馬。在《正紅旗下》裏,老舍刻劃了殘燈末廟的大清朝裏,北京一群極其腐朽,卻又極其愛國的旗人,以及他們破敗的外表下,但卻美好的心靈。底色已經調好,人物已經鋪陳開,雖然故事還沒有流動,但一部偉大的作品已經顯出端倪。續寫《正紅旗下》,需要的不僅是才華,還要有毅力和勇氣。 李龍雲:我想寫出底層人在苦難中,他們精神世界的美好。不管結果做得怎麼樣,我一直是往這方面努力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樹生:龍雲我看過他的《小井衚同》還有《小院》,都是有老舍影響在裏面。但是要改《正紅旗下》,當時沒好意思説,這個肯定是費力不討好的。 舒乙:我就極力勸龍雲來接受這個任務。因為龍雲是北京人,而龍雲的口語技巧是不得了的好。而且龍雲有他那種幽默,這些氣質跟老舍特別接近。所以我就極力地縱容他,我説你要完成這個,你是最好的人選。 老舍:《正紅旗下》寫到這兒,我放下了筆。那大概其是1962年的開春兒。一部小説,寫到這麼有興致的當口,不能往下寫了,我心裏那點滋味,那比我去死都難受。 《正紅旗下》的故事要繼續,只能依靠李龍雲的想像。故事後來寫到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老捨得父親戰死在南長街的一家糧店,寫到了自誇自大的旗人,受到外敵侮辱時,只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後面展開的故事,給人非常強烈的衝擊,與前面鮮活的人物相比,它有着更為直白的情感。 劉樹生:我覺得這一點,大概不是老捨得風格。但是他還是渾然天成的。 上戲院長榮廣潤:李龍雲在以一種很大的情感在表達的時候,就顯得比較直接。就不像老舍先生,可能就更加輕靈一些,更加大氣,更加幽默一點。 李龍雲:我相信《正紅旗下》後部,老舍沒有寫出來,寫到他父親戰死在南長街那塊,小説也會非常悲壯。寫這種東西,老舍也是很棒的作家。 如果《正紅旗下》是完整的,也許它早在李龍雲之前,就被搬上了舞臺。但在李龍雲眼裏,也正是《正紅旗下》的殘缺,使它更多地吸附了老捨得個人魅力。現在的話劇劇本,李龍雲把老舍也寫進了《正紅旗下》,讓我們聆聽這位文學大師,親口述説那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 劉明厚:李龍雲更想表現老舍吧。當一部自傳體的作品沒有作者本人,自傳體作者本人的東西,那我覺得觀眾也不會原諒的。 李龍雲:《正紅旗下》話劇劇本,是我和老舍先生一次心靈的交流,是一個作家對一個作家的理解。我一直覺得,《正紅旗下》話劇改編的全部過程,老舍先生一定都知道,包括我今天跟你們説的這一切,我相信他都知道。 老舍:我這一輩子沒什麼遺憾,唯一遺憾的是,《正紅旗下》沒有寫完。
|
|
責編:test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