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空資訊 > 文化點擊 > 美術 

永遠的琉璃(上)
09.12 14:21

    編導:盧釗凱
    
    琉璃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有琉璃出現,到漢代時,工藝已經非常成熟。琉璃一詞也是我國漢代時人們對玻璃的古稱。歷經千年滄桑,琉璃藝術似乎在當代中國人心中已漸漸遠去。最近,在北京和上海舉辦的“國際現代琉璃藝術大展”喚回了人們對現代琉璃藝術的關注。
    
    琉璃,一個古老的稱謂,在英文中和玻璃同意。玻璃是原料,被藝術家煅燒之後成為琉璃。琉璃是作品;是文化;是藝術;是精神。在中國文化的召喚下,它帶着二十幾個國家的七十多位作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意大利李維瑟古索作品《空間造型》
    
    李維瑟古索1930年出生於吹制琉璃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意大利的威尼斯。14歲就開始接觸琉璃,精湛的吹制技法成為他創作的基礎,後來他在觀察球體、橢圓和四邊形的光學特性時,領悟到了光線在琉璃中的包容性,這也促成了他藝術水平的很大提高。
    
    這件《空間造型》就體現了西方作品的抽象思維,鐘擺的造型和天地的光輝融合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光與影再造了宇宙的思想。
    
    觀眾:我覺得西方作品在表現這種人和自然還有自己對生活感觸方面比較多一點,而東方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現一種純凈安詳的境界。我覺得西方作品更加抽象一些,東方作品非常具象,佛就是一個佛,荷花就是一個荷花,梅花就是一個梅花。
    
    日本藤田喬平的作品《紅白梅》
    
    在日本受外來文化衝擊的今天,琉璃藝術家藤田喬平獨闢蹊徑,抓到了民族文化的根,使曾經茫然無措的藝術追求,豁然開朗。
    
    藤田喬平畢業於東京藝術學院金屬專業,他經常在作品中將琉璃及貴重金屬綜合運用。作品《紅白梅》以茶道器皿“漆盒”為表現內容。琉璃的紋理與黃金和白金的結合,使人們對色彩産生了一種特殊的感覺。呼喚人們對日本傳統生活方式的懷念。
    
    中國台灣楊惠姍作品《無相系列》和《花好月圓系列》
    
    東方作品的繼承性是明顯的。看了台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的這些作品你就會清晰的感受到唐代詩人元稹《咏琉璃》中“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的意境。
    
    楊惠姍從演藝界輝煌的顛峰轉入琉璃藝術的初期,同當年的藤田喬平一樣,茫然不知所尋。她在日本學習琉璃藝術時發現,琉璃的根源竟在中國。從此,深厚的中國主題使她擺脫了藝術上的茫然狀態。
    
    中國琉璃藝術家楊惠珊:其實最初我們的概念都很單純。第一個是這個材質很有趣,它的創作空間很大,我們又發現裏面那麼多的藝術家的參與,可是裏面有中國藝術家在裏頭,希望用這個材質怎麼樣去重新呈現中國的這些文化,這的一個風格。
    
    琉璃藝術是工藝和創意平分的藝術,操作性很強。如何去呈現中國主題,並易事。隨着工藝的進步,思想風格才會逐漸顯現。從眼前的花好月圓系列到佛系列,是從簡單再現到深入思考的過程。玻璃經過火的歷練,純凈的一如歷練的歷史,明澈如鏡。在楊惠珊的作品裏,琉璃的材料精神充分得到了體現。
    
    《青青的山》出自另一位中國琉璃藝術家戴舒豐之手。中國陶藝的專業背景西方的留學經歷,造就了他兼容的琉璃藝術風格。在他的作品中,陶瓷和玻璃兩種材料渾然一體,一氣呵成,象一幅靜默的山水畫。
    
    中國琉璃藝術家戴舒豐:那個玻璃和一塊陶瓷兩個結合在一起,主要體現一寧靜、靜穆的自然精神,我們如何通過這個把傳統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裏面所蘊的那種對自然的渴求一種希望——寄託我們心裏面的那種渴望,把這種自然精表現出來。
    
    琉璃藝術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如果説一件件精美的琉璃藝術品吸引着觀眾的話,那麼吸引藝術家的便是千變萬化的琉璃製作工藝。能夠相互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藝術應該才是現實的藝術。這次國際琉璃藝術大展的成功舉辦更加強了這種溝通,也會進一步推動我國琉璃藝術的發展。



責編:李穎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