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界 > 節目內容 

伊拉克風雲20年-巴比倫之夢
01.27 16:20

   
    為真實再現伊拉克二十年來的風風雨雨,使觀眾全面深入地了解伊拉克問題的由來,央視推出傾力之作“伊拉克,風雲二十年”。這部由《東方時空-世界》精心製作的歷史紀錄片共分三集,以下為1月27日播出的第一集《巴比倫之夢》節目內容:
   
    20餘年風雨歷經盛衰,伊拉克戰事不斷前途未卜;
    2003年伊始大兵壓境,薩達姆忽卑忽亢決不言降;
    是是非非,曲曲折折,自有歷史來評判。
    敬請收看《東方時空》特別節目《伊拉克,風雲二十年》。

   
    第一集《巴比倫之夢》開篇詞:
    兩河流域古文明輝煌燦爛,20世紀伊拉克耀眼中東;
    專家:伊拉克當時的的確確是一顆正在上升的新星。
    農民之子登上總統寶座,舞刀弄槍連連震驚世界,
    專家:薩達姆是一個青年的復興黨人,坐過牢,流亡過國外,最後進入國家政治生活的主流。
   
    薩達姆的巴比倫夢想給伊拉克帶來了什麼?
    《東方時空》特別節目《伊拉克,風雲二十年》第一集《巴比倫之夢》今天為您打開問號。
   
    主持人:歷史使人們知道今天的一切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對於過去,人們可以假設卻永遠不可能改變。
    2003年,對伊拉克來説,肯定是一個歷史性的年份。這個國家正在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變故。儘管伊拉克似乎並不想發生這樣的變故,但是,今天境況肯定與伊拉克自身的歷史密切相關。
    1980年,伊拉克政府走進了硝煙,在20世紀末不到20年的時間裏,伊拉克已經進行了兩伊戰爭、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現在,他又在面臨著隨時可能爆發的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曾經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最近二十多年他幹了什麼?為什麼伊拉克問題會成為今天的世界問題?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梳理可以給人們一些判斷。
    在從今天開始,東方時空將連續三天播出特別節目——《伊拉克,風雲二十年》三集特別節目將全方位展示伊拉克問題的由來、發展和變化,節目期望觀眾能夠從中找到眾多為什麼的答案。
   
    讓我們從歷史説起。
   
    在中東有兩條結伴而行、舉世聞名的大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它們發源於小亞細亞半島東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從鬱鬱蔥蔥的山谷中蜿蜒而過。它們日夜奔流,自西向東流過美麗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給流經之處帶去肥沃的土壤和無限的生機。在將要流入大海的地方,這兩條河流匯合在一起,成為阿拉伯河,然後流入寬闊的波斯灣。
    五千多年前,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曾經孕育出人類歷史上最早期文明之一的兩河文明,其中最輝煌的代表是巴比倫文明。
    巴比倫城始建於公元前2300多年,後來經過不斷擴展,逐漸成為西亞最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公元前十九世紀開始的一千多年裏,以巴比倫為中心,先後興起過古巴比倫和新巴比倫這兩個強盛一時的王國。
    巴比倫在強大的君主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達到極盛。它的版圖西至地中海,東抵波斯灣;它的法律、宗教、科學、藝術、教育、貿易的繁榮和發達在當時的世界首屈一指;它高大雄偉的城墻,輝煌壯麗的宮殿,整潔華美的街道,也是當時世界的唯一。
    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建造出了被稱為古代文明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這樣偉大的建築。
    空中花園是尼布甲尼撒為他美艷無比的王后修建的。據説那是一座25米高的假山,上面種滿了奇花異草。用人工引到假山頂上的幼發拉底河的河水澆灌著花木,製作出溪流和瀑布奇景。遠遠望去,這座假山就像一座懸在天上的海市蜃樓。
    在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還處在蠻荒之態的時候,巴比倫就已經成為最美麗和最強盛的代名詞。
   
    主持人: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539年被鄰近的波斯帝國征服,留給今天的結果是漫漫黃砂湮沒了昔日的輝煌。巴比倫衰亡的原因至今仍然是千古之謎,但這絕不妨礙後人把它奉為一種追求和夢想。尼布甲尼撒大帝作古兩千多年後,在美索不達米亞那片富庶的土地上,誕生了一個國家——伊拉克。在這個國度裏,重現巴比倫時代的雄威成為一些人奮鬥的理想。
    這時候,人類世界已經進入了20世紀。
    1937年4月28日,在底格裏斯河畔提克裏特村一個貧苦伊拉克農民的家裏,一個男孩降生了。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已經因貧窮和疾病去世。清苦的家境和不幸的命運塑造了這個男孩倔強堅韌、不畏風險的性格,無情的現實也讓這個農民的兒子早早地悟出了一個道理:靠循規蹈矩和善良仁慈無法迅速獲得被社會認可的權力。於是在20歲那年,他加入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並很快成為黨內的骨幹分子。
   
    這個男孩就是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
   
    專家訪談:
   
    專家:薩達姆是一個從青年的復興黨人,坐過牢,流亡過國外,最後進入國家政治生活的主流。
   
    專家:在薩達姆21歲的時候,他就參與刺殺當時軍事強人卡塞姆的軍事行動,而他是五人小組的組長,而且是第一個打響槍,直接動手幹的人,而且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自己腿部受傷,受傷之後,拖著一條拐腿,自己泅渡過底格理斯河,逃出了巴格達。然後又在敘利亞流亡,最後又到開羅去流亡。在開羅流亡時期,當時納塞爾總統,納塞爾總統很看重他的,曾經要聘任他做自己總統府的一個低級秘書,結果遭到薩達姆的斷然拒絕。薩達姆認為我作為一個流亡的政治家,伊拉克的政治家,怎麼能低就為什麼其他國一個總統當秘書呢?儘管他當時還是比較敬仰納塞爾的。所以薩達姆他是這樣一個人,用他自己話説,我薩達姆生來就是迎接挑戰的,平平靜靜的生活不是我薩達姆的生活。
   
   
    1968年7月,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薩達姆是這次政變的領導者之一。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領導人貝克爾出任伊拉克總統,他迅速提升敢作敢為的薩達姆為伊拉克最高權力機構革命指揮委員會的副主席。此後的幾年裏,由於貝克爾體弱多病,薩達姆逐漸接管了大部分權力,成為實際上掌握伊拉克的領導人。1979年,貝克爾辭去總統職務,薩達姆出任伊拉克總統,同時兼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
    那時候,薩達姆侯賽因只有42歲。
   
    主持人: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伊拉克的成功與它的政治主張有極大地關係,復興黨主張建立統一強大的阿拉伯民族的國家,而伊拉克是這個偉大事業的中堅。儘管其他阿拉伯國家對此並不熱衷,但對伊拉克來説這是20世紀的新巴比倫之夢。
    也許沒有人能夠想到,石油資源在給世界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帶來了實現新巴比倫之夢的財富。
   
    專家訪談:
   
    專家:薩達姆這個人手腕是非常強硬的,正是採取這種手腕,使伊拉克在薩達姆,基本上在薩達姆參政之後,基本上政治上保持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這麼一個局面,改變了自從50年代以來,幾乎每年政變不斷這麼一種政局不穩的局面。在經濟上,伊拉克迅速成為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有經濟實力的國家,我覺得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和薩達姆自己採取的措施關聯不是很大,也就是説某種程度講他碰到了好運氣,為什麼這樣説?我們都知道在70年代初,整個在阿拉伯産油國興起了一個石油工業國有化的運動,伊拉克也是受益者。在1972年伊拉克宣佈石油工業國有化,那麼石油工業國有化的結果那就是使伊拉克的工業收入,石油工業收入暴漲,再一個因素就是説,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阿拉伯産油國使用了石油武器,搞石油禁運,結果直接導致了油價的暴漲。所以正是石油工業國有化和石油價格兩次大幅度提高,使伊拉克的石油美元幾乎在一夜之間滾滾而來,正是憑藉這些豐富的石油美元,伊拉克開始了一個工業急速現代化的過程。
   
    再現巴比倫輝煌是伊拉克的夢想,
    掌控中東政治是薩達姆的企望,

   
    專家:伊拉克具備了成為阿拉伯一個最強大國家之一的所有的因素。
    專家:應該説如果説他沒有這樣一個夢想的話,至少也有一個非常遠大的計劃。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這十幾年裏,伊拉克逐漸成為中東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綜合國力比較強,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都比較高的有實力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3000美元。在那個時候的伊拉克,全民享受免費醫療,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與海灣其他石油出口國相比,伊拉克不僅有用不完的石油美元,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財富。那時候阿拉伯世界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編書在開羅,印書在黎巴嫩,而讀書在巴格達。
   
    

    專家訪談:
   
    專家:伊拉克的實力從總整體國民實力來講是最有希望的,當時被世界普遍看作是中東或者阿拉伯世界一顆上升的新星,為什麼這樣説?伊拉克具備了成為阿拉伯一個最強大國家之一的所有的因素。它有充沛的石油收入,它有相當人口,將近兩千萬的人口,有相當的幅員,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大不小,而且伊拉克國民素質在阿拉伯世界應該説是比較高的,因為它地處兩河流域,這是古代文明之所在。
   
    伊拉克有足以讓他們引以自豪的巴比倫。
    薩達姆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將巴比倫曾經的輝煌僅僅作為史書中普通的一頁。
    薩達姆説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薩達姆總統的親自關懷下,新巴比倫王國時期的多處文明遺址被重建並深深地打上了薩達姆的烙印:遺址的入口處,豎著他巨大的雕像;色彩鮮艷的新巴比倫城墻上刻著這樣的詞句:“感謝偉大領袖薩達姆于一九八二年復原巴比倫古城。”
   
    薩達姆毫不掩飾自己對兩千五百年前威震四方的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的崇敬之情。他在1979年接受黎巴嫩作家福阿德馬塔爾的採訪時説:尼布甲尼撒使我想起了伊斯蘭教創立以前的古代史中的每一件事。它告訴我,任何具有廣博知識,並能明智而又實際地運用其信仰和感情的人都能達到他的目標,並成為能使自己的國家變成一個偉大國家的偉大人物。
   
    薩達姆重建了尼布甲尼撒有600間房屋的皇宮的一部分,其中有些磚塊兩千五百年前就是這座宮殿的一部分,這些磚塊上面刻著尼布甲尼撒的名字,而其它的磚塊上則寫著:這座宮殿由薩達姆侯賽因重建,他是伊拉克的保護者。
   
   
    專家:伊拉克歷史上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古代的巴比倫,古代的兩河流域,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呈現在人類面前,那麼這樣一個國家又遇到這樣一個有宏圖大志的領導人,他自然希望安頓國內的情況,促成經濟的發展,最終使得國家綜合實力發展起來,有一個強大的實力,最後取得海灣地區的領導權。
   
    主持人:在20世紀即將進入80年代的時候,充沛的石油財富讓伊拉克在經濟上幾乎達到了一種高枕無憂的境界,新巴比倫之夢似乎指日可待,伊拉克已經成為海灣地區數一數二的強國之後,巴格達勝利廣場上那對高高舉起、直插雲霄的阿拉伯戰刀,將指向那裏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了。
    專家:兩伊之間,歷史上是宿敵,伊朗是波斯人,而伊拉克是阿拉伯人,歷史上就是紛爭不斷,而且最重要一點,雙方長期存在邊界領土糾紛。伊拉克雖然領土面積很大,而且大家都知道是波斯灣國家,但是它沒有出海口,它的出海口,就是這麼一個小的可憐的阿拉伯河。
    專家: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這兩條河在伊拉克境內最後會合為阿拉伯河。這個阿拉伯河的總長度大概是204公里,102公里是作為兩國的界河。1975年當時還是作為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的薩達姆在阿爾及利亞的協調之下,就和伊朗的巴列維國王,在阿爾及利亞的首都阿爾及爾達成著名的1975年的阿爾及爾協議。1975年簽訂這個協議,雙方決定把河流主航道為界。
    專家:這個條約就是平分了阿拉伯河。/意味著伊拉克從此正式失去了一個很難得的出海口,伊拉克無疑對這個條約是很不滿的,只是權宜之計,不得不為。
   
   
    1975年簽訂阿爾及爾協議的時候,伊拉克的實力與伊朗還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正是為什麼一向爭強好勝的薩達姆決定簽訂這個在伊拉克人看來並不平等的協議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薩達姆僅僅等待了四年,就看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令他滿意的消長,這種消長使薩達姆認為機會來了。
   
   
    專家:我們剛才已經講到,在70年代兩次石油大提價之後,伊拉克的石油美元是滾滾而來,而且國家經濟是快速發展,迅速成長為海灣地區一個重要的國家。而另一方面和它相對應的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伊斯蘭革命的結果是整個社會失序,力量大大萎縮,特別是伊朗的軍隊幾乎處於解體的這麼一種狀態。
    專家:所以薩達姆認為在這個情況下,伊拉克軍隊如果和伊朗的軍隊進行作戰,他是可以獲勝的,正是在這樣實力對比的估計之下,他80年宣佈廢棄1975年的阿爾及爾協議,並且主動向伊朗發動了進攻。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了伊朗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第二天,伊拉克地面部隊進攻伊朗,兩伊戰爭爆發。
    這場被薩達姆認為會是速戰速決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八年,雙方共有100萬軍人和平民在這場戰爭中死去,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伊拉克元氣大傷,石油收入不及戰前的1/5,外債也高達800億美元。
   
    但是薩達姆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一部分他想要的東西:經過8年戰爭的洗禮,伊拉克的軍隊從1980年的10個師擴充到55個師,近100萬人,裝備有5500輛坦克,8000多輛裝甲運兵車,各種火炮4000多門,各類作戰飛機700余架,堪稱阿拉伯世界最現代化的軍隊,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薩達姆本人也一躍成為中東政治舞臺的主角。
   
   
    美利堅利用伊拉克意在海灣,薩達姆稱霸全中東也需靠山
   
    專家: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情況,美國實際上在兩伊戰爭中,是積極地支持了伊拉克。
    專家:如果沒有美國偏袒伊拉克,伊拉克是堅持不了八年的。
   
    主持人:如果説,企圖在對伊朗的有限戰爭中速戰速決最終被證明是錯誤判斷的話,那麼在在戰爭中,利用美國與伊朗關係惡化,取得華盛頓的支持這一點上,薩達姆總統沒有失算,而是如願以償。
   
    專家:從50年代開始,當時美國的重點,戰略重點在中東地區的西部是依靠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東部是依靠伊朗,作為它的戰略重點,所以美國向伊朗提供大量的軍事物資,這就引起了革命以後,廣大伊朗人民對美國的怨恨,美國也有願望,至少是不使原來它所依靠的伊朗,現在與它為敵的伊朗還能保持這麼強大的勢力。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情況,美國實際上在兩伊戰爭中,是積極地支持了伊拉克。
    專家:實際上在戰爭中,美國的立場是明顯偏袒伊拉克的,如果沒有美國偏袒伊拉克,伊拉克是堅持不了八年的。
   
    兩伊戰爭結束的時候,伊拉克與伊朗都是傷痕纍纍,儘管通過8年戰爭,雙方的邊境線基本上還是開戰前的狀態,但是這並不妨礙薩達姆在1990年5月于巴格達召開的阿拉伯特別首腦會議上以阿拉伯世界英雄的身份繼續推進自己的既定目標。
    專家:由於阿拉伯的首腦都參加了這次會議,而且特別是海灣這些國家,對於兩伊戰爭結束之後,趾高氣揚的薩達姆大家都是唯唯諾諾,所以更襯托出薩達姆在這次會議上這種所謂光輝形象也好,或者他這個氣勢這樣的。但是恰恰是在這次會議上,薩達姆利用這次首腦會議是把矛頭指向了海灣這些君主國的君主。在這次會議上薩達姆公開指責科威特埃米爾,説是他偷採了伊拉克的石油,同時指責海灣這些君主國,這些産油國,大大地超採石油,從而使油價暴跌,使伊拉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他曾經手指著科威特埃米爾的鼻子,厲聲問他,你知道世界市場上油價每下跌一美元意味著什麼嗎?對伊拉克來講意味著損失十億美元。你要對這種局面負責,所以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實際上已經隱隱約約已經顯露出來,日後所要發生的那一幕。
    專家:戰爭期間科威特給予了伊拉克許多無償的援助,但也有一些有償的援助,100多億美元的有償援助,那麼薩達姆在這個情況下,大概是不太願意還這筆錢了。
    專家:戰後一方面軍事上強大,另一方面經濟上非常非常困難。所以打出這麼一個伊拉克,是一個畸形兒,在這種情況下,使素有大志的薩達姆更加不能接受這個現實。
   
    這次巴格達特別首腦會議之後,伊拉克不斷對科威特在債務、石油生産等方面進行公開的嚴厲指責。兩國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專家:他一個很著名的論斷是什麼,他説兩伊戰爭是伊拉克為海灣阿拉伯國家打的,我是代表阿拉伯和波斯人幹。就是説,我為阿拉伯事業做出了犧牲,我現在國家打成這個樣子,而你們,特別像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不僅發了戰爭財,在戰爭期間你們的經濟長足發展,而同時,反而我成了你們的債務國,我欠了一身債。而且薩達姆講,他們不僅不主動來豁免債務,不主動來援助戰後的伊拉克,反而對債務動不動還耿耿於懷。
    專家:另外薩達姆提出兩國在邊界地區,也就是在伊拉克的魯邁拉地區有一塊油田,我們一般把它叫做魯邁拉油田,這個油田是跨境的油田。伊拉克方面認為薩達姆認為,這個油田大部分是在伊拉克境內,但是科威特在這個油田自己的領土部分,拼命抽取石油,這樣就為後來伊拉克再開採這個石油,出現了一個麻煩。
    專家:他攻擊海灣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説它們破壞石油輸出國對石油的定價,超限額地生産石油、出口石油,大大地損害伊拉克的利益,等等等等,從這些言行來看,已經表現出薩達姆對兩伊戰爭之後的現狀極端不滿。
   
   
    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緊張關係引起了其它阿拉伯國家的關注。1990年7月31日,經沙特阿拉伯、埃及、約旦等國調解,伊拉克與科威特代表在沙特城市吉達的會議中心大廈裏開始談判。
    雙方代表在這裡一直留到第二天,但是實際上真正的談判總共進行了不到一個半小時。
   
    伊拉克代表團團長、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易卜拉欣首先發言,他在講話中一項一項地重申對科威特的指責。並提出了四項要求
    1、劃定兩國邊界;
   
    2、科威特割讓兩個小島布比延島和沃爾巴島給伊拉克使伊拉克獲得出海口;
    3、科威特要支付24億美元以補償它“偷採”伊拉克的原油給伊拉克造成的損失;
    4、科威特要完全免除伊拉克的120億美元的債務;
   
    同時伊方還要求科威特製定一項總額達150億美元的對伊拉克進行援助的計劃。
    科威特代表團團長、王儲兼首相薩阿德表示錢的問題可以商量,但領土問題免談。
    雙方爭執不下,這次以雙方熱烈擁抱開始的會談以易卜拉欣和薩阿德的爭吵而告終。
   
    伊拉克人甚至沒有向東道主道別就離開了。易卜拉欣回到巴格達就向薩達姆做了彙報,薩達姆立即召集革命指揮委員會的成員開會,不到一個鐘頭就做出了決定:當夜就進攻科威特。
   
    8月2日淩晨,數十架伊拉克戰鬥機和直升機掩護著350輛坦克和10萬伊拉克軍隊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到下午4時,伊軍就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全境。26天后的8月28日,伊拉克政府宣佈:科威特已經成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
   
    這時候,熟悉薩達姆的人們不禁想起,十年前,在1980年2月7日的晚上,巴格達的人民國際體育場內人山人海,燈火通明,薩達姆侯賽因宣讀了他面向整個阿拉伯世界提出的、旨在建立阿拉伯世界新秩序的《民族宣言》。在成千上萬歡呼的伊拉克人面前,他念到:禁止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運用武力來反對其它阿拉伯國家,要通過和平的方式,遵照阿拉伯聯合行動和民族的利益來解決阿拉伯國家之間一切可能的衝突。
    專家:科威特的的確確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地方,它一年的石油收入上百億美元,一兩百億美元,國家的戰略儲備,美元戰略儲備當時就有七八百億美元,可以説國庫是堆滿了黃金這麼一個地方,富得流油。對薩達姆極具吸引力,而如果説薩達姆謀略得逞的話,他可以吞併了科威特,那麼伊拉克的國力將倍增。
    專家:對伊拉克恢復戰爭時期的所喪失的元氣,加速它的發展,自然是很有利的。
   
    伊拉克突然出兵科威特引來眾怒,美利堅欲擒故縱薩達姆攪渾禍水;
    專家:他始終認為美國不是玩真的。
    專家:我想如果是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的話,入侵科威特的事情可能不會發生。
   
    主持人:薩達姆能夠下決心軍事併吞科威特,顯然同他的一次外交接觸有關。入侵行動一週前,1990年7月25日,已經六年沒有接見過外國大使的薩達姆突然召見了美國駐伊拉克的大使格拉斯皮女士。薩達姆用外交辭令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伊拉克將同科威特進行最後的外交努力,如果不能找到一種解決衝突的辦法,“伊拉克不能等死。”這裡的話外之音就是伊拉克準備開戰。
    美國大使的回應是:“對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像你們與科威特的邊界爭執,我們不大理會……美國更為關心的是與伊拉克的關係。”
    這些話給薩達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天以後,伊拉克佔領併吞科威特。這種行為震驚了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誰也沒有想到,薩達姆鋒利的戰刀剛剛從伊朗身上抽出,就插進了身邊的阿拉伯小兄弟身上。聯合國安理會在當天就通過了第660號決議,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
    專家:這個事情在薩達姆侯賽因的理解當中,他這樣做,雖然可能不符合國際法,但是在冷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美國,認可了他這個行動,如果這麼一個超級大國認可了他的行動,儘管不符合國際法,那麼我把它佔領了,可能一時會遭到別人的指責,只要美國不指責伊拉克,經過一段時間,或許這件事情就可以平息下來。
    專家:我覺得伊拉克之所以在兩伊戰爭之後,緊接著要迫不急待去入侵科威特,直接和他誤判形勢有關,也就是説,和他誤判美國,以及國際社會對他的容忍度直接有關。
    專家:我想如果是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的話,入侵科威特的事情可能不會發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美伊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1990年8月2日和3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迫使伊拉克撤軍,併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隨後美國開始在海灣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部署。除美國外,包括許多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也紛紛派出軍隊,還有部分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及經濟支援。這樣,到1991年1月中旬,已經有28個國家的70萬部隊集結海灣,部署在伊拉克的四面八方。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否則安理會將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復科威特的獨立。
   
    專家: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後,聯合國做出決議,安理會做出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出科威特,從伊拉克國家利益的角度看,當然撤出去是他自己損失最小,因為國際上決議並沒有説你撤出去要賠償,並沒有説要制裁,甚至也有些國家曾經勸説他,你撤出去了,我們可以勸説勸説科威特,勸説勸説有些國家以後不要你的債務了,就這點錢的問題,魯邁拉油田都好解決。
   
    薩達姆沒有在聯合國規定的期限之前從科威特撤軍,除了他溶入血液的巴比倫之夢和自幼形成的倔強性格之外,他又一次對形勢做出了信心十足的錯誤判斷。
   
    專家:他始終認為美國不是玩真的。
    專家:薩達姆至少來説,他是一個決斷、果敢,非常富有自信心的一個人。
   
    如果薩達姆僅僅是太自信並沉迷于自己的夢想的話,那麼事情這時候對他來説還不是太糟,糟糕的是他的對手太了解並充分利用了他的夢想。美國在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的同時,始終沒有把和平解決問題的大門關死,這就讓薩達姆認為還有一線生機而繼續留在科威特。
    專家:我記得當年海灣戰爭即將爆發之前的一個月,或者幾週之內,當時據説美國的將軍們,美國的政治家們,非常非常擔心在這個時候,因為當時美國大兵壓境,幾十萬大軍已經圍在伊拉克周圍了,箭在弦上。他們最擔心什麼?最擔心薩達姆突然一下下令撤軍,使這些人好像勞而無功,這麼大的軍事力量到那兒,無功而返這麼局面。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整個海灣危機儘管歷時幾個月,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一點,無論美國也好,還是聯合國、或者是國際社會也好,好像給薩達姆造成一種印象,就是始終沒有把門關死,所以這個使他誤認為有一線希望,他可以僥倖能夠不吐出科威特來,吃進去的骨頭我可以不吐出來,實際上客觀上加深了他的誤判。
   
    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國際社會進行了多次調節斡旋,各國的政治家們攜帶著五花八門的和平提議在巴格達與世界上的其它地區走馬燈似地穿梭,但全部都無功而返。
   
    在巴格達的官邸裏,面對著這個因為他而忙忙碌碌的世界,薩達姆堅信著他的判斷,深深地沉浸在他的巴比倫之夢中。他相信面前的這場風暴最終會過去,而他和他的新巴比倫也會毫發無損。
   
    主持人: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最後一次會晤,會談過程中,貝克將一封喬治布什總統寫的信放在談判桌中央,請阿齊茲轉交給薩達姆總統,阿齊茲閱讀了信的副本後説,我不能轉交這封信,這封信的言詞不是兩國元首通信時應該用的。
    隨後的六個半小時談判沒有任何結果。在兩人起身離開談判桌時,那封信仍然靜靜地擺在談判桌上。貝克説:你確定你不帶走這封信嗎?阿齊茲説:是的,我確定。
    當時在場的人都確信,這是薩達姆總統早已確定的選擇。在今天看來,這是特殊性格對命運悲劇的選擇。
    1991年1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最後期限剛過,30多個國家組成的聯軍接到了開戰的命令;1月17日淩晨兩點三十分,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軍事行動開始了;隨著戰局發展,“沙漠盾牌”成為“沙漠風暴”。1991年2月26日,伊拉克戰敗無條件接受安理會所有12項決議,科威特重新獨立,2月28日零點,多國部隊停止了軍事行動,沙漠風暴暫時停息。
    海灣戰爭,一場世紀之戰,將20世紀的巴比倫之夢湮滅在漫漫黃沙之中。



責編:趙國臣 來源:CCTV.com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