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戲曲頻道 > 南曲戲文 > 專題首頁 > 正文

《南曲戲文八百年》之三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8日 10:05


  和北雜劇相比,南戲在劇本結構、唱腔和行當排場上都有許多明顯的不同之處:在雜劇中,一個劇本稱為一本,一本由四折及一個楔子構成,即全劇由五段戲組成。而在南戲中,戲的段落稱“出”,一個劇目多達四、五十齣,少的也有十幾齣,可連演幾天,長短可以自由伸縮;雜劇的劇本分為旦本和末本,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如《望江亭》一劇是旦本,由正旦譚記兒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漢宮秋》一劇是末本,正末漢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則不唱。楔子則可以由主角以外的配角唱。而南戲則採取了更為開放自由的態度,在它的表演形制中,每場戲不僅可以由主角主唱,也可以由配角演唱。不但如此,在南戲的演繹中,還可以出現合唱、對唱和幫唱等形式豐富的唱法。溫州雜劇以它更為自由靈動和廣博開放的姿態揉捏了一個嶄新的藝文樣式。它突然從拘謹陳舊的規矩中掙脫出來,變為一種勃勃生氣、鮮亮明麗的色彩。南戲的曲調,廣泛吸收了民歌、詞曲歌體、諸宮調等音樂成分,宮調音律不拘一格,不管是嚴謹的北曲格律,還是新興的村坊小調,只要互相協調,便可聯綴起來。南戲的舞臺上,還出現了生、旦、凈、末、醜、外、貼的角色分制。全劇圍繞生、旦頗具正劇色彩的表演展開故事,輔以“凈、末、醜”的插科打諢,形成了中國戲曲最早完備的行當分配製度。


  在南宋建都臨安後相對穩定的一百四十多年的太平年歲裏,溫州作為戰時首都之外最繁盛的大後方城市,滋養著南戲的生長。當時的溫州城有一座矗立在西南城墻上的“思遠樓”,南戲作品《荊釵記》的一開頭就提及它。遊人們在樓上可以俯瞰南城下的小西湖,看畫舫穿梭往來于風荷之間,也可以西望九山河畔的一片片瓦舍勾欄,隱約聽見“三十六坊明月”的優美曲文。在那裏,南戲藝人們發揮著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克服著與當時舞臺條件之間的矛盾。在《張協狀元》中,張協一行離京赴任,跋山涉水。演員輪唱四支曲子,“不覺過了一里又一里”,便從京城到了五雞山。從戲曲成熟之始,無論演員還是觀眾,都認同了這種寫意虛擬的表演手法。因為他們始終相信:戲就是戲。

(編輯:史冬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