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戲文八百年》之一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8日 09:57
大明朝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御筆親題了他命當朝大學士解縉、姚廣孝等人歷時五年纂修的一套大型類書,這部傳世大典的編撰露世,讓這個生平並沒有什麼宏功偉績的皇帝自鳴得意了一番:“《永樂大典》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永樂遷都後,《永樂大典》被珍藏在故宮的文昭閣內,秘而不宣。
1860年,清咸豐十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淪陷。《永樂大典》慘遭浩劫。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書冊所剩無幾。絕大部分藏卷在這場災難的硝煙中神秘地失蹤了……
半個多世紀後的英國,遊學西歐的中國學者葉恭綽在倫敦一家店面不大的古玩肆中被一卷書冊所吸引。他拂去頁面上微積的塵土,一時間熱淚盈眶,百感交集。《戲文三種》作為《永樂大典》散失在外的惟一較為完整的卷目,終於在曆盡磨難後被中國人自己帶回了祖國。
假如沒有當年葉恭綽先生的遠見高識,我們只能永遠在猜測中想象那個起源於宋代的戲劇形式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所包括的《張協狀元》、《小孫屠》和《宦門子弟錯立身》三本戲文讓後人得以見到最早且最為完整的南戲劇本,並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掀起了一股南戲研究的學術風潮。當關於《永樂大典》的目光被移諸到“南曲戲文”的焦點之上時,海濱城市溫州的陣陣海風吹拂著已經有些模糊的往日輝煌,讓埋藏了八百年的風流漸漸地水落石出。
永嘉的山水自古以來就是清俊靈秀的。山水詩派宗師、南朝詩人謝靈運就曾在一千六百年前穿著他自製的木屐走遍了甌江南北的山山水水 ,留下了一大批清新優美 、逸韻奇趣的佳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溫州的山水是空靈的。它不僅給予了浪漫的詩人們許多直接的靈感,也給中國戲劇史塗抹上了一筆亮麗的色彩。而中國戲曲廣博而宏大的源流也正是緣著楠溪江的這一灣涓涓碧流流出溫州,匯成百川入海之勢。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形式。它于北宋末、南宋初生發于浙江溫州,又稱永嘉雜劇。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代怪才徐渭完成了他的《南詞敘錄》一書。在這部中國古代關於南戲的惟一專著裏,徐渭十分確切地寫道:”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兩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明人祝允明也在《猥談》裏説:“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不知道當時的南戲為什麼會有象“鶻伶聲嗽” 這樣的奇怪名字,但在比我們更為貼近遙遠宋代的明代學者筆下,南戲的確就生發于中華大地的東南一隅。溫州,正是南戲曾經萌芽勃發並且賴以生存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