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戲的劇目不是很多。儘管統計出的傳統大戲有80余出,小戲和摺子戲也有60多個。但經常上演的,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還主要是小戲、摺子戲,並且以現代生活小戲為多。在這個意義上,它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也較其它劇種更顯密切。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泗縣、靈璧、五河、鳳陽就曾組織泗州戲藝人排練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聯絡抗日鬥爭現實的小劇目。這些經歷使得泗州戲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以《拾棉花》、《打幹棒》、《攔馬》和《結婚之前》四個劇目到會參演。其中,生活小戲《拾棉花》因其濃郁的喜劇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備受歡迎。這一次的華東匯演,推出了泗州戲建國後第一代擔綱演員李寶琴、霍桂霞、周鳳雲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又推出了現代戲《女社長》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打孟良》、《井臺會》、《鬧菜園》等一批劇目。使泗州戲在安徽的戲曲舞臺上大放光芒,成為眾多安徽戲曲劇種中引人注目的劇種之一。進入新時期以來,泗州戲又再次煥發青春,排演了《摔豬盆》、《懶大嫂》、《拙大姐》、《花狗子離婚》、《八月桂》、《鄉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濃厚或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小戲,成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躍的戲曲生力軍。《老闆娘》一劇表現下崗女工自謀職業是的種種心理障礙。從題材上説,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反映了泗州戲表現現實生活的主動與熱情。
泗州戲的過去是在民間小唱和花鼓燈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表演基礎是花鼓燈舞蹈的“壓花場”。“壓花場”有許多不同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風式”、“蛇脫殼”、“燕子撥泥”、“白鵝亮翅”、“浪子踢球”等。有人甚至説它是“用花鼓燈‘跳’出來的戲曲”,或“用泗州戲‘演’出來的舞蹈”。百餘年來,它的基本風格沒有變,這就是緊傍生活、載歌載舞、潑辣明快。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觀眾審美視野的拓展,泗州戲也在日益發生著變化。這個變化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它與歌舞的進一步結合,使之更具欣賞性;二是逐步擴大觀眾面,使其南跨淮河,北越黃河,為更廣大地區的人民所了解和喜愛。現今,安徽泗州戲的兩大中心——宿州市和蚌埠市都在為此作著努力。
作為皖北平原上的一支奇葩,泗州戲與淮河岸邊漢民族的鄉野舞蹈——花鼓燈的結合,將是一條無可限量的坦途。安徽的地方戲劇舞臺,將因此而更加絢麗多彩、生機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