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聲皖韻歌悠揚——泗州戲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9日 10:33
一條淮河,切割出了安徽的中部和北部。這裡的山水,和由長江切割出的皖南或皖中大不相同。如果可以籠統地説皖南是山區、皖中是丘陵、皖東是水鄉的話;那麼,皖北就毫無疑問——當屬平原了。平原有著它的遼闊、豁達、坦蕩、潑辣的丰姿,在這裡産生並流行的戲曲也具有同樣的品性。當年,這裡的人們趕著馬車,在白楊林中穿行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喊幾聲“拉魂腔”。正所謂“一鞭殘照裏,開口即拉魂”。這裡説的“拉魂腔”,就是流行在安徽省淮北地區的泗州戲。“開口即拉魂”,大約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説在淮北平原上,只要唱戲,“開口”就是泗州戲,可見泗州戲的普及或流行程度;再一點是説泗州戲的聲腔迷人,撼人心魄。只要演員一“開口”,觀眾的“魂”就被勾走了。真正是“拉魂”之腔。
其實,“拉魂腔”是新中國成立前流行于山東南部的柳琴戲、江蘇北部的淮海戲、以及安徽淮河兩岸的泗州戲的統稱。這説明,這一帶的戲曲在早期是有著某些親緣關係的。
和所有的民間小戲一樣,早期的泗州戲表演形式非常簡單。最初是一個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顯的説唱和沿門乞討的痕跡。後來發展為有八、九個人合作的小戲班。有所謂“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説法早期的演出以柳葉琴、俗稱“土琵琶”,外帶梆子、小鑼伴奏。以“幫腔”彌補音樂氣氛的單調。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劇場演出。老藝人徐步俊、魏月華、馬蘭玉等人進入皖北交通樞紐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視為是泗州戲的正式進城。
蚌埠是淮河上的一顆明珠。泗州戲首先“飲馬淮河”,便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出海港灣。以淮河為緯,向東西拓展;以津浦線作經,向南北擴張。泗州戲借助水路和鐵路,形成了“十”字形的交叉傳播模式,使北到黃河故道,南至淮河兩岸;西到淮河上遊,東到蘇、魯相鄰地區,都成了它的流播區域。
泗州戲在唱腔上講究自由無拘,要求伴奏“跟著演員的演唱走”,以便於演員的發揮和創造。藝人們還把這種形式名之為“怡心調”,可見它帶有相當多的隨心任性的因素。其女腔常常在尾音處突然翻高八度,拖一個小小的、上翹的尾巴。明快野艷、風情萬種。“拉魂”也常在此處。
紮根皖北平原的沃土,緊傍火熱的農村生活,是泗州戲風采和魅力的源泉;也是泗州戲活力四射的因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