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20世紀50年代初的廬劇正如那個年代一樣的紅火、一樣的充滿生機和朝氣。那是個值得回憶的美好年代!1952年4月,剛成立的安徽省文化局派了34名新文藝工作者來到了當時的合肥地方戲實驗劇場,分別擔任演員、編劇、導演、音樂、舞臺美術等項工作,落實戲曲改革的具體措施。這批新文藝工作者的到來,對廬劇團來説,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後來,又經過“安徽省暑期藝人訓練班”的學習,新、老文藝工作者加深了了解和理解,取得了共識。

  《討學錢》是經過新文藝工作者整理的廬劇傳統劇目。全劇由[討學錢調]演唱,語言富有戲劇性。老藝人王本銀的出色表演贏得了交口稱讚,《討學錢》也久演不衰,成為廬劇的代表劇目和保留劇目!

  《借羅衣》也是一齣經過挖掘、整理的有一定影響的廬劇小戲。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得“演員一等獎”,丁玉蘭被譽為“廬劇玉蘭花”!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彙報演出了《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後來,在“大躍進”的熱潮中,毛澤東主席巡視到合肥,還在他下榻的“稻香樓賓館”看了一場帶有那個時代烙印的新編廬劇《牛郎織女笑開顏》。這一時期,廬劇的優秀劇目有《陷巢州》、《程紅梅》等。


  在那動蕩的年代裏,廬劇藝術與其它姐妹藝術一樣地沒能倖免,劇團有的撤消,有的合併,有的改唱“樣板戲”……1969年,安徽省廬劇團撤消,與合肥市廬劇團合併,就是今日省城合肥唯一的一家廬劇團。十年過去了,像丁玉蘭、等中老年廬劇演員將一些廬劇傳統小戲、大戲又搬上了舞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沒有後備人才,廬劇演員出現了斷層。與黃梅戲相比,廬劇正好缺少了像馬蘭那樣承上啟下的整整一代演員。因此,當藝術的春天來臨之時,隊伍已經老化、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廬劇就錯過了第二次大發展的良機……

  進入新時期,廬劇舞臺上也出現了幾部閃光的作品:皖西廬劇團創作演演的現代戲《媽媽》是新時期第一部有影響的廬劇作品;合肥廬劇團演出的《奇債情緣》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創作改編的,該劇將莎士比亞作品與廬劇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創新意義。稍後出現的現代戲《好人王科長》、《魚水浪漫曲》等也較有反響,特別是號稱“廬歌音樂劇”的《魚水浪漫曲》在廬劇的歌舞化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著名廬劇演員丁玉蘭説過:“廬劇是合肥人的本土藝術,就像人人愛吃的鹹鴨子骨頭一樣,越嚼越有味”。

  是的,廬劇是民間小戲、鄉土藝術,只有來自民間,面向民間,才是它的生命所在!讓我們衷心祝願廬劇這朵鄉野之花重綻芬芳。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史冬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