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徽聲皖韻歌悠揚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8日 17:37


  這是一方充滿激情的沃土,在茶叢麥浪中,到處可以拾得歡快的音符。樂天、豪爽、富有創造力的安徽人民為祖國文化奉獻了戲曲文明。以至有詩人讚美它——“百靈鳥飛過安徽,也會唱幾聲黃梅。”

  大約沒有任何一個省份的地貌有安徽這麼特別,它面積不大,只有13萬9千平方公里。但是它內含豐富,卻可説是濃縮了中華地貌的全部特徵:由南到北,它地跨長江兩岸、淮河兩岸和黃河兩岸;自北到南,它有平原、有丘陵、有湖泊、有水鄉,還有山區。當然,由於黃河的改道,滔滔的黃河之水已經不再流經安徽了。但黃河故道上那一望無際、如雲似霞的桃花梨花和響徹雲霄的“拉魂腔”,卻呈現著黃河文化的壯闊。

  正因如此,安徽的土地呈現了異常豐富的節奏,充滿了音樂的韻律。於是,安徽也就成了不可多得的戲劇之鄉。它北邊有梆子腔,南邊有黃梅調,西有廬劇,東有花鼓。全省較有影響的劇種就有20多個。

  這種多個文化形態的聚合,給安徽戲劇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它可以産生戲劇、保存戲劇和播散戲劇。安徽齣戲,安徽人喜歡看戲,安徽人更喜歡演戲。比較古老的劇種,如目連戲、儺戲等,可能在很多省份已經見不到了,但在安徽的鄉間,還時常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安徽的目連戲主要流行在靠近蕪湖的南陵縣,明朝初年就已十分活躍。所演劇目主要是《目連救母》,也正因此被稱作“目連戲”。明代萬曆年間的徽州人鄭之珍曾把《目連救母》擴寫成長達100齣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可見其勸善懲惡,宣揚因果報應的基本追求。其以鑼鼓伴奏,演出形式頗為簡單。一般都在秋收、廟會、祭香火和節慶時演出,有著較強的民間性。

  儺是我國古代驅鬼逐疫的一種儀式。戴面具,以歌舞娛神逐惡。今天安徽的儺戲已是一個經常演出的劇種,在池州市的鄉間,每逢年頭歲尾,都于祠堂中張燈演出,用以祈福驅邪。有時從日落演到日出,稱作“兩頭紅”。儺戲是對儺舞的繼承和發展,保留了古老戲劇初萌的原生形態。

  400多年前,在九華山下的青陽縣一帶誕生了對中國戲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青陽腔。它打破了昆腔的矯揉、儒雅和書卷氣,“改調歌之”。創造了“滾白”、“滾唱”的方法,使戲曲聲腔走向通俗,引發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板腔自由體”戲劇的崛起。它的出現,可説是古代戲劇與近代戲劇的一個分割。

  徽商的發達,為安徽戲劇的再次輝煌創造了機遇。在安徽沿江的安慶,有一個地方叫“懷寧”。這裡在19世紀初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戲曲表演藝術家,郝天秀、高朗亭、程長庚、楊月樓等,都曾在這裡結班演戲,衝州撞府。把由青陽腔等演化、混合而來的“徽調”擴散開來。在徽商的扶持下,于揚州佔斷風騷。最終浩蕩北伐,聲振京都,迎來了京劇的誕生。

  如果説,青陽腔是中國古代戲劇與近代戲劇的一個分割的話;那麼,在徽班基礎上誕生的京劇,則是古代戲劇與現代戲劇的又一個分割。這也可説是安徽戲劇對祖國戲劇的兩次重大貢獻。

  經過青陽腔和徽班的兩度輝煌,安徽戲劇文化的土壤已是沃野千里了。一大批地方戲曲劇種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走在安徽的土地上,到處歌管悠揚,鑼鼓鏗鏘。黃梅戲、泗州戲、皖南花鼓戲;廬劇、鳳陽花鼓戲……把安徽的戲劇天空裝點得月朗星繁、迷迷亂亂。在這燦爛的星空中,最為亮麗的安徽本土劇種應當算是徽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和皖南花鼓戲了。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徽黃廬泗花”……

  充滿神奇的土地終於創造了充滿神奇的戲劇!

(編輯:史冬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