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戲曲電影百年系列身段與舞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0日 18:10 來源:CCTV.com

  1895年12月28日,法國青年實業家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的印度沙龍裏,用他們製作的活動電影機,放映了幾部無聲短片:《工廠的大門》、《墻》、《水澆園丁》和《火車進站》等。 儘管只是一些零星的生活事象,但是,活動畫面的記錄和展映,卻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這一天,被公認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意味著電影時代的開始。活動電影機開始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使用,開啟了電影工業時代的帷幕。

  當時的中國,正值清光緒二十一年,慈禧太后當政。京劇在京師戲曲舞臺上獨領風騷,譚鑫培的“白口爽利”,汪桂芬的“豪邁縱橫”,使老生成為各個行當的魁首,著名戲曲班社挑班的也幾乎是清一色的老生。社會上最普遍的藝術享受是看戲,宮廷裏如此,下層的市井百姓、販夫屠沽同樣癡迷戲曲。

  1896年,一位法國遊客將電影放映機帶到上海,在相當於西方咖啡館的上海徐園“又一村”的茶樓裏,穿插在戲法、煙火等雜耍節目中,放映了幾部類似的短片,這被視為電影傳入中國的標誌。


  隨後的幾年,不斷有法國、西班牙、英國、美國和俄國的商人攜帶電影機來中國,這段影片資料記錄了上世紀伊始,李鴻章觀看電影器材的情形,這些外國商人除了拍攝一些記錄中國民情風俗的新聞短片和風光素材,還在上海、香港、北京等地的茶樓酒肆裏從事商業性放映,電影開始成為一項娛樂産業。

  1902年,北京前門外打磨廠的福壽堂、天樂茶園、大柵欄的大亨軒茶樓等,先後開始放映電影,每場收費不過幾個銅子兒。放映的短片,不外洋人騎馬、黑人吃西瓜、腳踏車賽跑、西女花衣作蝴蝶舞等等,一些日常生活場景,或動作片斷為內容的異國風情影像,時間不過幾分鐘、十幾分鐘,市民百姓對這些活動“西洋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稱之為“西洋影戲”。

  故事片《西洋鏡》講述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前的故事:中國電影史上幾個重要的人物——豐泰照相館的夥計劉仲倫,被塑造成影片的男主角,在慈禧七十壽辰,觀看進獻的西洋影戲時,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任慶泰、譚鑫培初次面對銀幕上奇異的活動影像時內心受到的強烈震撼。

  


  1905年,在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的主持下,照相技師劉仲倫使用一架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拍攝了第一部國産影片,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

  任慶泰年輕時隨哥哥到日本打工,學習、深造照相業務。1892年他從日本回國後,在北京創辦了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照相館——豐泰照相館。

  豐泰照相館坐落在琉璃廠土地祠內,一直生意興隆,以拍合影和戲裝照而聞名京師,還攝製發售戲曲名伶的照片,兼營照相器材。相館的技師、學徒多達十幾人。任慶泰還經常應召為王公貴族拍照,被慈禧授予“四品頂戴”官銜。這對於一個實業家來説,是莫大的榮譽。

  電影傳入中國後,對電影放映懷有濃厚興趣的任慶泰,又投資經營大觀樓影戲園。 由於片源缺乏,幾套被翻來覆去放映的滑稽短片,很難使觀眾再懷有初看“西洋影戲”時的興致。出於商業經營的考慮,任慶泰萌生了將戲曲名伶的“靜照”拍成活動影戲的念頭,任慶泰將目光投向了名聲顯赫、號稱“四海一人小叫天”的文武老生譚鑫培。


  這一年譚鑫培虛歲六十,借著給譚鑫培籌慶祝壽,在豐泰照相館的院子中,拍攝活動時斷時續,3天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和“交鋒”3個片斷。《定軍山》表現的是蜀漢老將黃忠與魏軍爭奪定軍山,箭射夏侯尚,刀斬夏侯淵的故事,是譚氏的代表劇目。影片製成後,在大觀樓影戲園放映,一時在京城引起轟動。

  《定軍山》的成功,或許使任慶泰看到了電影市場的潛力和文化功能。於是,此後的三年,他又陸續選擇拍攝了譚鑫培的《長坂坡》,俞菊笙的《艷陽摟》和《青石山》,俞振庭的《金錢豹》、《白水灘》,許德義的《收關勝》,小麻姑的《紡棉花》。這批影片除了在大觀樓放映,還在吉祥戲院等處放映過。

  劉曾復老人3歲時,跟著父親到北洋政府在懷仁堂舉辦的堂會上看過譚鑫培的演出,而他看《定軍山》的電影是在1919年。

  “豐泰”出品的這批無聲戲曲短片,既是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又開創了中國戲曲電影的先河。

  


  1909年,一場起因不明的火災,燒燬了豐泰照相館,雖然任慶泰還繼續經營著大觀樓,卻被迫終止了他的拍片活動。

  歷經百年滄桑的大觀樓影院,直到今天仍在放映中外影片,它的對面是廣德樓。1909年,法國一家電影公司派攝製組來中國。有趣的是,他們也將目光投向傳統戲曲,將鏡頭對準京劇名角兒,他們租用廣德樓戲園,拍攝了楊小樓的《金錢豹》、何佩亭主演的《火判》。

  具有千年文化底蘊的舞臺戲曲走上銀幕,生成了中國電影特有的類型——戲曲電影。

  百年前的上海外灘一帶被稱作“十里洋行”,作為近代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上海也是中國早期電影發展的重要基地。

  1913年,年輕的洋行職員張石川和劇評家鄭正秋等人,組織了新民公司,專門承辦亞西亞影戲公司在上海的拍片業務,他們合作拍攝的《難夫難妻》、《勞工之愛情》和《孤兒救祖記》,標誌著國産故事片的創作由短到長,國産片的産量開始迅速增加。

  第一部完整的戲曲電影,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年拍攝的梅蘭芳的《天女散花》。

  創辦于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1917年從一個美國商人手裏,低價收購了一套電影拍攝設備,正式成立活動影戲部之後,在陳春生、任彭年的主持下,探索拍攝了各種類型的電影。


  1920年,京劇舞臺上旦角名聲鵲起,年輕的梅蘭芳早在1913年首次來上海演出時,就嶄露頭角。這年春末,他到上海天蟾舞臺演出,應商務印書館之邀,拍攝了崑曲《春香鬧學》和新編京劇《天女散花》。選擇這出“身段表情比較多”的戲,是為了適宜無聲電影的表現。

  從《定軍山》到《天女散花》,時隔15年,電影依然是黑白默片。所不同的是,梅蘭芳的兩部影片,開始嘗試打破舞臺空間,從簡單的舞臺記錄轉向藝術片形式的初步探索。

  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張謇、朱慶瀾等人集資成立的。1921年,由盧聯濤導演,拍攝了南通伶工學校學生演出的武生短打戲《四傑村》。

  歐陽予倩以演出“紅樓戲”紅極一時,與北派首屈一指的梅蘭芳齊名,被譽為“南歐北梅”。

  《天女散花》、《春香鬧學》和《四傑村》,先後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各大城市放映,還發行到海外南洋地區。遺憾的是這些影片今天都已失傳。

  


  20年代的戲曲電影一直處於自生狀態。不過,當時銀幕上,直接取材于戲曲故事、表現戲曲藝人生活的故事片屢見不鮮。儘管這些戲曲舞臺表演的片斷不屬於戲曲電影,但畫面中的場景、情境,都遵循了戲曲舞臺演出的原有形態。

  1924年,孫中山先生北上,隨行的團隊中有一位中國新聞記錄電影的開拓者——黎民偉。黎民偉追隨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用鏡頭記錄了孫中山、廖仲愷、李大釗等,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活動的珍貴影像資料。

  由羅明佑建立的真光電影劇場,是座西洋式的新建築,原以經營電影業為目的,後來增加了戲劇演出。劇場除了由外國歌舞班或歌劇、音樂會的演出外,只接待國內有一流名角兒的京劇班社。梅蘭芳編演的新劇《西施》、《洛神》、《貴妃醉酒》和《上元夫人》等,都在這裡演出過。梅蘭芳十分看重真光劇場。他也是在這裡觀看了自己主演的《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由於這兩部戲曲短片很受觀眾歡迎,極大地增強了梅蘭芳電影創作的興趣和信心。

  商定拍攝的劇目由黎民偉、梁林光攝影,梅蘭芳擔任了實際導演工作。


  20年代中期,是梅蘭芳創編新戲和舞臺演出最活躍的時期,他將自己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劇目搬上銀幕,與電影人一起共同探索,利用電影的手段記錄和表現戲曲,借助於電影的表演,他也從中學習,從而進一步豐富自身的舞臺表演藝術。

  為了適應劇情,拍《黛玉葬花》時,他們選擇了一處與《紅樓夢》中大觀園環境相似的花園實景。因為實景拍攝,不能完全按照舞臺演出來表演,梅蘭芳後來回憶説:“把把走圓場的部位變成緩緩地朝前走,同時鏡頭跟著我走,後面真景自然地不斷變化。偶爾停頓一下,還能把舞臺上寂寞傷感的神情也亮出來。”這裡顯然運用了運動攝影,或者搖拍。

  《霸王別姬》中的“劍舞”,是京劇舞臺上一個經典優美的舞蹈段落。

  從1921年起,楊小樓與梅蘭芳多次合演《霸王別姬》。經過梅蘭芳精雕細琢,當宴舞劍的“虞姬”會聚了梅蘭芳舞臺表演的多方面的精華。黎民偉拍攝的《霸王別姬》劍舞片斷,後來被編進故事片《故都春夢》中。而作為梅蘭芳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再次把它搬上銀幕。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