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戲曲電影百年系列無聲到有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0日 17:59 來源:CCTV.com

  1930年2月,梅蘭芳帶領劇團,乘坐駛往美國的巨輪,開始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訪美演出。

  當時的美國堪稱世界藝術的中心,從梅蘭芳到達紐約,在百老匯進行的首場演出起,對於從未接觸過中國傳統戲劇的美國觀眾來説,通過觀賞梅蘭芳的演出,使他們體味到京劇藝術的魅力。敏銳的評論家甚至認識到,中國京劇所擁有的傳統和歷史,可以為古希臘戲劇和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作出深刻而形象的詮釋。

  在美期間,梅蘭芳與美國最著名的默片巨星范朋克、碧克馥夫婦見了面,結識了卓別林,並參觀了好萊塢。

  自從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在美國問世後,到1930年,這一年,除了卓別林的幾部無聲片外,美國已經進入了有聲電影時代。梅蘭芳精湛的演出,引起美國人極大的興趣,他們為梅蘭芳拍攝了一個新聞短片。


  在紐約演出時,應派拉蒙影片公司之邀,在一次演出結束後,為梅蘭芳拍攝了一段戲曲演出的新聞片《刺虎》。這個片斷儘管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是中國的第一段有聲戲曲。

  梅蘭芳在國內沒有演出過《刺虎》。而這部新聞短片卻早在梅蘭芳回國之前,就在上海和北京的真光電影院,作為加映的新聞片,放在故事片之前放映,一時觀眾的踴躍,猶如上海迎接載譽而歸的梅蘭芳一般熱鬧。

  回到上海後,梅蘭芳在聯華公司宴請他的宴會上,發表訪美觀感,他特別談到發達的美國電影工業,和美國電影人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評價。

  這時的中國電影,雖然還處在無聲階段,默片的創作卻相當成熟,雖説還沒有一部完整的戲曲電影,但電影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賴於戲曲。

  


  根據元代同名雜劇拍攝的《西廂記》,是民新公司出品,攝製于1927年,導演侯曜。這部《西廂記》繼承了原著中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熱情謳歌了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浪漫追求。影片雖然無聲,但由於《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婦孺皆知,即使沒有字幕説明,面對無聲的影像畫面,中國觀眾不僅能默背臺詞,耳畔大約也會旋起戲曲舞臺上演出崑曲、京劇或越劇《西廂記》的唱腔和唸白。

  導演侯曜在大學學的是教育專業,卻酷愛戲劇電影,受易卜生戲劇的影響,他主張“為人生而藝術”。在《西廂記》中,他有意強化了張生和孫飛虎的戲劇衝突,嫻熟地運用電影化的手段,對原唱詞中那句“筆尖橫掃五千人”作了出色的視像發揮。這是張生的一個白日夢,崔鶯鶯飄然而至,前來幽會,不料賊人孫飛虎突然闖進,搶走鶯鶯,張生持巨筆追蹤,與孫飛虎格鬥,終於救下了鶯鶯。

  這段夢境安排在孫飛虎和賊兵被白馬將軍打敗之後,老夫人背信棄義,賴婚,影片用無聲的畫面,生動詼諧地刻畫出張生在愛情受挫時微妙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一個文弱書生渴望以文克武的精神幻象。儘管夢境帶有戲劇噱頭的意味,卻不悖情理。


  流暢的剪輯,富於變化的鏡頭視點,使搬上銀幕的《西廂記》,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在演員的表演和武打場面上,儘管明顯帶有戲曲化的痕跡,反映出“古裝片”創作的通弊,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接近了實景拍攝的戲曲電影。

  古裝片用戲裝,戲曲片用實景,是早期電影界的普遍現象,到了有聲戲曲片《四郎探母》、《斬經堂》時,追求採用實景實物,來豐富畫面,彌補戲曲舞臺上虛擬時空的短處,這些都體現了電影人早期拍攝戲曲電影時的藝術追求和探索。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是早期中國電影生産的重要基地。層出不窮的優秀影片各異其趣,卻都要以獲取市場的回報為重要前提,這也是鮮有戲曲電影出品的重要原因。因為觀眾很少專為欣賞戲曲來看電影,無聲影片的缺憾,很難使戲曲電影獲得票房的回報。不過,當有聲電影的技術探索,成為電影藝術創作變革的必然趨勢,戲曲藝術又成為有聲電影實踐的首選。

  


  當時的聯華、天一、明星等幾大影片公司,其主創人員都是電影界的精英,試製拍攝有聲片,對各個影片公司來説,都是一種激烈的商業競爭。

  影片《歌女紅牡丹》講述紅牡丹嫁給一位徒有其表的無賴丈夫後,始終忍辱負重。後來,紅牡丹嗓音失調,淪為三、四流的配角,丈夫更加虐待她。甚至賣掉女兒,失手殺人,被捕入獄,潦倒的紅牡丹依然癡情不改。影片最後以紅牡丹的一個朋友的感嘆結束:“只怪她沒受過教育,老戲唱得太多了”。

  影片由張石川導演,胡蝶扮演紅牡丹。儘管《歌女紅牡丹》不是戲曲電影,但國産第一部有聲片,銀幕上的第一聲唱,卻是戲曲。

  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歌女紅牡丹》的影片了,但在故事片《秋海棠》中,依然能領略到《玉堂春》的唱腔。稍有不同的是,故事片中的男主角吳玉琴由呂玉堃扮演,他在戲班唱旦角,藝名秋海棠,呂玉堃與本片的女主角李麗華,是早期中國電影演員中,京劇功底非常深厚的電影明星。


  從三十年代的《歌女紅牡丹》、《歌場春色》、《秋海棠》,到後來的《舞臺姐妹》、 《人鬼情》、《霸王別姬》,這些穿插在影片中的戲曲演出場景,在形態上非常接近戲曲電影,使影片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可以説,戲曲與電影的這種內在聯絡,在故事片創作中,從未中斷過。

  有聲片出現後,由於攝製成本昂貴,許多影片公司並沒有放棄默片的拍攝,默片的藝術創作日臻完美。而初期的有聲片,由於創作觀念依然屬於默片範疇,所以,作為從無聲片向有聲片的過渡,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一批“配音片”,有聲部分除了伴奏性音樂外,還配有若干的電影插曲,而人物的對話依舊採用字幕,如:以築路工人生活為題材攝製的配音故事片《大路》,導演的藝術風格爽朗明快,富於熱情,其中,由聶耳作曲的《大路歌》,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被演唱。

  


  由於蠟盤發音的缺陷,天一影片公司開始租用美國片上發音設備。 1933年,天一影片公司攝製了第一部有聲戲曲片《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表現的是宋遼交戰時一段很有人情味的故事。戲劇矛盾衝突起伏不斷,扣人心弦,這部譚派的代表劇目三、四十年代十分流行。搬上銀幕的《四郎探母》,編劇譚小培,導演尹聲濤,主演譚富英、雪艷琴。

  從譚鑫培的《定軍山》,到譚富英的《四郎探母》的三十年間,戲曲電影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無聲到有聲,從簡單的紀錄轉向藝術片形式的探索的變遷,雖然戲曲電影始終處在一種自生狀態,攝製的數量很少。但是,作曲作為中國社會最普及的藝術形式,私人也開始用攝影機記錄戲曲演出。

  除了戲園、戲院營業性的戲曲演出外,私人堂會的演出往往是名角薈萃,演員的組合與他們演出的劇目可謂是難得一見的精彩。


  1935年,梅蘭芳應前蘇聯對外文化西會的邀請,率團赴蘇演出,同行的還有周劍雲和胡蝶,他們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蘇聯專門成立了由斯坦尼斯拉伕斯基、丹欽科、梅耶荷德和愛森斯坦等著名的戲劇、電影和文學界知名人士組成的“梅蘭芳招待委員會”。梅蘭芳演出了《打漁殺家》、《宇宙鋒》、《汾河灣》等一批經典劇目。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粹在於表演,表演的藝術精粹在於技術、技法和技巧,梅蘭芳精湛的表演使蘇聯的藝術家們感到震撼,因為他們沒有僅僅停留在賞心悅目的觀賞層面上,面對中國戲曲獨特的表演體系,蘇聯文藝界展開的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研討,所達到的深度遠遠超過了日本和美國戲劇界。梅蘭芳在蘇聯還觀看了蘇聯話劇演出。

  愛森斯坦提議拍攝《虹霓關》中“對槍”一場,因為這段表演舞蹈性比較強,他對梅蘭芳説:“這雖然是一齣戲的片斷,但我並沒有拿它當作新聞片來拍,而是當作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來處理的”。

  當時的前蘇聯和美國都是電影大國,三十年代梅蘭芳的這兩次出訪,為我們留下了兩段早期戲曲電影的有聲片段。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