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史話 流派紛呈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4日 15:17
一個劇種的繁榮興旺,離不開具有深厚藝術功力、卓越創造才能、在觀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藝術家的貢獻。在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進程中,早期豫劇藝術家的創造已經作為藝術手段、劇種神韻被繼承下來。現在,我們雖然已經無法親眼看到他們那天才的表演和聆聽他們優美的唱段,但是,我們從昔日珍貴的資料裏,依然可以領略各流派掌門人的綽約風采和他們的輝煌業績。
説到當代豫劇藝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可以稱得上是流派紛呈,群星燦爛!
專家周虹:清代末年,豫劇有了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等地域流派。她們在新的社會背景和藝術背景下産生了融合,這是一大進步。在流派的相互融合中,一些具有藝術天才的演員努力追求個人獨特的風格,成為廣大觀眾關注的豫劇明星,而一旦這位明星的藝術風格被眾多豫劇演唱者追隨、模倣,便形成為一個豫劇流派。豫劇流派的區分,更多的是群眾意志,並沒有十分嚴格的科學界定。有時會把具有獨特風格、較高威望,但並沒有形成穩定的模倣群體的藝術家也稱為一個流派。有的藝術家風格極為獨特,很難學習,就不大容易形成流派。
解放前,豫劇並沒有形成以演員個人風格為代表的豫劇流派。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豫劇的繁榮發展,演員間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增多,一些豫劇明星的演唱風格為眾多演員模倣,就有了以演員個人風格為代表的豫劇流派。這些流派和具有成熟風格的藝術家們,以特有的獨創性唱腔和塑造的光輝藝術形象,使豫劇藝術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從此,豫劇進入到一個百花爭艷、眾聲合鳴的季節。
專家荊樺:人們在談論豫劇流派的時候,總是首先説到“常、陳、崔、馬、閻”,指的就是“常派”、“陳派”、“崔派”、“馬派”、“閻派”。
在豫劇史上,常香玉這個名字恒久地散發著的藝術芬芳。她是一位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是對豫劇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代宗師。常香玉是“常派”的創始人,9歲學戲,開始學唱豫西調,曾拜豫西的豫劇名家翟燕身、周海水為師。初學花旦、小生、武生,後來專習旦角,並以韻味醇厚、聲腔優美而著名。成名後,又學了 “豫東調”、“祥符調”和“沙河調”,並吸收曲劇、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樂語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演出的《花木蘭》可以説是譽滿全國,《紅娘》、《斷橋》、《大祭樁》廣受豫劇觀眾的喜愛,不少常派弟子亦因演出這些劇目成名或獲獎。
專家朱超倫:常派藝術的特點表現在聲腔上,也表現在她的所有演齣劇目和塑造的藝術形象上。其唱腔更具特色,樸實、新穎、自然、獨特,既激昂慷慨又細膩委婉,具有極其強烈的時代感和節奏感。
與常派藝術相比,陳素真所創立的陳派好像缺乏階段性的轟動效應,但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豫劇界,陳素真卻一直享有“豫劇皇后”,“豫劇梅蘭芳”的美譽,她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達到一種極至的豫劇大師。
專家石磊: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創作的劇目,如《麻風女》、《洗滌血》、《義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洛陽橋》等影響深遠,至今被一些陳派弟子和陳派愛好者保留演出,廣為傳唱。
石磊:陳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調,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調。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調的音樂素材豐富充實祥符調的音樂唱腔。她的唱腔雅致、俏麗、清新,有意蘊、耐品味。陳派藝術在表演方面對豫劇的貢獻尤為突出。陳素真精心學習研究了做功戲、武打戲,她身段動作優美規範,能夠準確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稱一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