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藝海摭拾

  豫劇誕生的具體時間,已消散在歷史的塵煙中,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一種藝術就像花草那樣自然而然地産生,給人們一片綠色,又自然而然地衰落,給人一抹記憶,很少有人會留心它的發展軌跡。

  這是中原大地常見的一種樹木,叫棗樹。果實為紅色,其味甘甜綿長,由她的枝幹做出來的梆子,通過敲打形成的聲音,仿佛來自大自然的天籟,與人的心靈産生共鳴,這一聲音匯聚進豫劇的音樂中,打磨出了豫劇的鄉土味兒、侉味兒和濃濃的人情味兒。

  梆子是豫劇音樂的骨頭和靈魂。我們在這些根植沃土,笑對藍天的棗林之中,我們仿佛已經觸摸到了豫劇藝術的成長脈絡。

  憑著豫劇那富有節奏的梆子聲,深入歷史的縫隙,我們還是找到了關於豫劇萌芽的絲絲光亮。在清代乾隆十年編修的《杞縣誌風土風俗志》上記載:"愚夫愚婦,多好鬼尚巫,燒香拜佛,又好約會演戲,如邏邏、梆、弦等類。"同時期創作的小説《歧路燈》,則是一部紀實性很強的作品,書中第95回寫道:"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嗩吶、朗頭腔、梆羅卷…… 這兩部書中提到的"梆"和"梆羅卷"是否就是河南梆子呢?根據調查,河南鄧縣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有個梆羅卷劇團,1945年才解體。這是一個河南梆子戲、羅戲、卷戲同臺演出的戲劇團體。它們的演出形式往往是三位一體化的,密不可分。因此,可以判定,在乾隆年間,豫劇,也就是河南梆子、土梆子已經出現了。

  豫劇的出現,同清代的社會文化背景為其提供的戲曲土壤,是不可分割的。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出現了中國戲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爭"。原來作為戲壇霸主的"雅部"崑曲,逐漸讓位給産生於民間作為"花部"的各地方戲劇種。正是在這一時期,襁保之中的豫劇逐漸成長起來。

  據《清稗類鈔》記載:“土梆戲者,汴人相沿之戲曲也”。從《杞縣誌》、《歧路燈》等志書記載來推斷,豫劇的誕生地在開封,這絕非偶然,這得益於開封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樂舞活動。特別是宋代,開封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勾欄瓦舍遍佈全城,宋代志書《東京夢華錄》有明確記載,當時有桑家瓦子、北瓦、次裏瓦等,一個勾欄棚可容數千觀眾之多。當時在開封已經演出了大型雜劇《目連救母》。

  在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裏,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我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到了明代,開封文藝活動、戲劇演出仍然非常興盛。明末至清初,開封流行俗曲小令,這些俗曲小令傳唱時,由弦索伴奏,經過吸收其他藝術形式,曾經形成了一個弦索聲腔系統,諸如羅戲、卷戲、梆子戲、女兒腔等。俗曲小令作為一種藝術元素,融入了乾隆年間形成的河南梆子戲中。這些文化積澱,就是豫劇在開封産生、發展的深厚土壤。

  豫劇成長于鄉野民間,壯大於富城帝都,是藝術發展的脈絡,一個影響深遠、博大精深的 民族娛樂文化正式形成誕生了。

  一個時期,戲曲的繁盛必須有一大批著名演員來支撐。清代末年,河南省各地都有河南梆子班社,每一個班社都有自己的臺柱演員,當時可以説是名家輩出,在豫西有"十八家老國公"、"豫西三張"等,在開封有王海晏、王致安;豫東有陸順、唐玉成等。

  歷史上有些演員的唱腔,因為生活味兒濃郁,獨具個性魅力,至今仍被一些演員模仿傚法。現在著名的鬚生演員劉忠河的唱腔,就是仿傚唐玉成的。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史冬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