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藝海摭拾

  單獨的卷戲演出現在在河南已難覓蹤影,它冬眠在歷史的某個暗室裏,沒有了色彩,也沒有了聲響,有的只是剝落的名聲和記憶。只剩下羅戲和豫劇,還在物換星移的舞臺上,上演著各自的劇目。然而,同生命力旺盛的豫劇相比,羅戲要黯淡得多。羅戲演出偶爾還可以看到,駐馬店市有一個羅卷戲業餘劇團,通過演出的羅戲,還不時勾起人們對於羅戲獨特、久遠而溫暖的眷戀之情。 當然,今天的羅戲演出與以前的演出面貌已有很大的不同。

  在清代初年,羅戲是非常紅火的劇種,一個鄉村演出羅戲,許多村子的觀眾爭相前來觀看。豫劇在與羅戲同臺演出的時候,吸收了羅戲的劇目、音樂、表演樣式,同時,豫劇還吸收了俗曲小令、弋陽腔、卷戲、崑曲等戲曲的藝術元素,迅速發展起來。農民演,農民看,農民藝人加工提煉,這樣就促進了豫劇的形成、發展和成熟。戲曲一旦紮根百姓心中,她的藝術生命就會被大眾的心血滋養,被一雙雙看不見的手呵護。

  豫劇在深層文化心理上與普通民眾情投意合,其表現形態與延續人類生命的土地和家園一脈相承。豫劇從它誕生之日起,始終活躍于鄉村草臺和廟臺。正是基於豫劇對鄉村草臺的依賴性關係,人們又稱豫劇為“草臺子戲”,它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盛大節日及婚喪嫁娶時廣泛採用的一種大眾娛樂方式。

  這一劇種的出現,為日常生活注入了非凡的靈氣。其演出內容大多表現忠奸善惡、鄰里家事和兒女戀情,她所傳達的“情”,為農民大眾內心的情;她所崇尚的“義”,為興邦興業之義,它和著民眾的呼吸和心跳的節奏,而成為一門綜合表演藝術。

  鄉間草臺的開放式結構,促使豫劇必須用粗獷、誇張、開闊的肢體語言和唱腔,來表現人物的特定情感,加上伴奏中二弦、高音三弦和尖子號的交織與轟鳴,營造出一種大氣磅薄、酣暢淋漓的氣勢。豫劇所演人物均由百姓心目中的模式鑄造而來,用平民的眼光,透視蕓蕓眾生;用百姓的口吻,道出世間善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閨秀,都帶有幾分泥土氣、鄉村氣,自然也免不了粗俗氣。

  豫劇,是一個承載了人們喜怒哀樂、苦辣酸甜的場,幾百年來,民眾生活中的情緒可以在這個場中得到寄託和宣泄,演員和觀眾同時沉醉在這個場內,從而找到了精神的家園。演出帶給人以生存的意義,因此,豫劇表演大師常香玉曾説“戲比天大”。

  在清代末年,豫劇已經佔據了河南省的整個中心地域,東到商丘,南到駐馬店,西到義馬,北到滑縣。豫劇成了河南民眾第一文化娛樂形式,其演出隊伍和演出規模已成興旺之勢。這是人們存放了近百年的戲單,它記憶著豫劇初顯靈光的一幕。清未民初,河南梆子在開封的演出已趨於成熟,《重修明皇宮碑》中記載的大量演員、班社,都是演唱河南梆子的。

  朱仙鎮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鎮,它曾經是清朝乾隆年間兩個培養豫劇人才的地方之一,即“蔣門”所在地。現在,它雖因河道的乾涸而逐漸衰落,可在歷史文化傳承中,依然可以看到,朱仙鎮戲曲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這是朱仙鎮生産的年畫。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它行銷全國,這些來源於豫劇舞臺上的人物,被人們看成是保祐他們五穀豐登的神靈。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史冬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