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沉浮》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8日 13:32
1917年,上海的一所中學復旦公學改為下設文、理、商三科的私立復旦大學,當時人們沒有想到,它後來成為了上海引以為傲的第一學府。也就是在這一年,一支來自浙江嵊縣的戲班第一次走進了大上海。
相比于復旦大學的成立,這件事情實在太小了,小得沒人加以注意。更何況,這支名叫"小歌班"的戲班,很快就因為藝術粗糙、幼稚而迅速被競爭激烈的大上海所淘汰。但是,多年以後,人們很難説,發生在1917年的這兩件事,哪一件對普通上海人來説更重要。因為,就是這支當年被迅速淘汰的小歌班,把越劇帶進了上海人的生活。而越劇在上海初戰失利,似乎也預告了此後她在上海將經歷的艱難發展歷程。
上海不是越劇的故鄉,400多公里外的一個山區小縣,浙江嵊縣才是越劇真正的故鄉。1906年,在浙江嵊縣農村中,當地的一種曲藝形式落地唱書逐漸演化成了戲曲形式,這就是50年後將紅遍全國的越劇,當時它稱"小歌班"。
小歌班和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越劇太不同,最讓人詫異的,大概就是當年的越劇不僅不是今天的全女班,而正是一個全部由男演員組成的戲班。當時的藝人全是半農半藝的男性,既未受過戲曲演出基本訓練,也沒有任何物質條件,演出簡陋得連絲弦伴奏和鑼鼓也沒有。他們沿用唱書時的“吟哦調”,以人聲幫腔,在浙東的鄉鎮演些民間小戲。
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在嵊縣找到了碩果僅存的越劇男班藝人張榮標,這位年逾耄耋的老人,如今已經是越劇百年來發展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