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42歲的高級工程師陳剛毅,修了20年路。從一名普通中專生到挑大梁的技術骨幹,在援藏建設的一路一橋上,展現了一位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成才之路和當代工人階級與時俱進的時代風采。
記者現場:這裡是角龍壩大橋的一個錨洞,整座大橋是由兩根主纜和四座錨洞連接和支撐起來的,由37股平行鋼絲組成的主纜是要通過這裡精確定位在錨洞當中的混凝土錨錠上。按國家標準,技術上允許有2毫米的誤差,可在角龍壩大橋上卻實現了零誤差。
角龍壩大橋施工中,最大的技術難關就是在破碎風化的岩層中採用隧道錨碇方法建橋,隨時面臨開山挖隧的塌方危險,而這一技術在國內還沒有人嘗試過。
陳剛毅:一個(隧道)錨碇大概混凝土的方量是1000方,而重力式錨是10000方。另一方面,重力式錨對環境的破壞是相當大的。
既省錢又保護環境的創新技術在陳剛毅和同事們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實驗後,終於獲得成功。
西藏角龍壩大橋項目辦綜合部負責人 熊頌寶:為了實現零誤差,每天都帶領我們在貓道上要走一趟,現場測量和計算數據,一個數據都要經過上百次的計算。
陳剛毅2001年第一次進藏時承擔的是西藏山南地區湖北大道的建設項目。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上晝夜溫差很大,水泥路面的混凝土沙石配比、溫度和濕度都難以控制。
西藏角龍壩大橋監理單位負責人 黃紹國:當時有的同志反映在西藏這個地方,加上我們修建的公路等級標準不高,質量能夠滿足基本要求就行了。
但陳剛毅並不這麼看,西藏自然條件惡劣,對路的質量要求應該更高。為破解這一技術難題,路面施工一開始,他就把自己關在工地的實驗室裏,反復琢磨,發明了自己的絕活---給路搭上移動棚。這樣上面防曬、下面澆水的土創法子, 避免了高原水泥路面難以克服的劇烈熱脹冷縮。三個多月裏一米一米的追蹤監控路面溫度,路是沒有裂痕了,但陳剛毅的背上卻被曬脫了幾層皮。
陳剛毅:我不想在質量問題上被後人戳著脊梁骨罵,決不能留下豆腐渣工程。
對質量控制的一絲不茍換來的是湖北大道使用至今四年來,沒有出現一處路面斷裂和凹陷痕跡。
湖北交通廳廳長 林志慧:他在湖北達到援藏項目中,創造了西藏城市道路建設歷史上設計、質量、監督等10個第一,為山南人民在雅礱江畔樹立起了一座無字豐碑,在角龍壩大橋建設中,他的創新為高寒地區修建大跨度的懸索橋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在湖北咸寧市鹹安區賀勝橋鎮萬秀村,我們看到了簡陋的土坯房、破舊的傢具,這就是陳剛毅的老家。
陳剛毅父親 陳宏旌:那時侯家裏生活非常窮,初中上學那會他就一張破棉絮,所以一直鼓勵他走讀書的路,將來可以成才。
如今已是高級工程師的陳剛毅,20年前進入設計院工作時,也還只是一名中專生。工作後,他硬是通過自學、函授和進修系統地學完了路橋專業本科的30多門課程,成了院裏的業務尖子。
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陳剛毅同事 劉浩:無論什麼時候看到他,手裏總拿著書,記著(武漢夏天)最熱的時候,他為了看書不犯困,就把自己的雙腳泡在涼水裏,這個場景已經過去10多年了,我還忘不掉。
到規劃院20年來,他參與了20多項大小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監理,10多項被評為國家、部級和省級優秀工程。對新知識新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讓陳剛毅隨時都站在交通技術的前沿,不斷突破自我,攀登高峰。交通部日前授予陳剛毅“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榮譽稱號,作為全國交通行業援藏人員的典範。
陳剛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交通人,我只想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變成一條條好路一座座好橋。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