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
記者現場:飛行員在儀錶盤上所能看到的飛行數據,就是通過我手裏的這個傳感器來實現的,它的問世,結束了我國國産飛機傳感設備全靠進口的歷史,這項高科技産品就誕生在一曼街3號。
這項打破國外技術限制的發明,讓哈爾濱市一曼街3號在傳感器領域一舉成名,可就在6年前,卻很少有人知道一曼街3號。
于洪峰,這位一曼街3號的高級工程師,向我們這樣描述他第一天報到上班時的情景。
中國電子集團第49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于洪峰:下了火車是早晨7點半,找了一上午也沒找著,中午吃飯的時候問飯店服務員,服務員説,對面有個一曼街3號,好像是個單位,你去問一問,我到這兒一問,才找到我們49所。
于洪峰告訴我們,那時所裏的20多個研究小組每年都有40多篇學術論文産生,但成果大都變不成産品,科學家的正常工資也只能領到70%。
中國電子集團第49研究所所長 范茂軍:在這種情況下,不改不行了,在改革的過程中,第一個就是涉及到人們的觀念問題,觀念第一個就是市場意識。
1999年,周邊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神秘的一曼街3號樓頂上樹起了一塊中英文牌子,“中國電子科技”,而此時,一曼街3號的內部也正在發生著一場以機制創新為核心的變革。“市場部”,就是在那次改革中誕生的一個新部門,學市場營銷專業劉成利,是一曼街3號聘請的第一位非傳感領域的大學生。
新視角
劉成利:好的科研成果是通過市場來體現的。
就是這位小夥子,讓幾個傳感器專家搖身變成了推銷員。他們推銷的第一個産品,就是哈飛飛機上所用的傳感器。由於技術禁運,哈飛對這個傳感設備夢寐以求,當場拍板給研究所1000萬的訂單,但有一個條件,研究所必須6個月內拿出成品。技術要變成産品,需要一個過程,為了縮短這個過程,一曼街3號誕生另外一個新部門——研究中心,就是將20個課題組合併成一個研究中心,大家一起上。6個月之後,第一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傳感器成功地安裝在了哈飛的飛機上。
中國電子集團第49研究所所長 范茂軍:以前每年開發的産品,很難有一項兩項轉化成市場需要的産品,現在每年我們承擔的幾十項研發任務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産品都能轉化成市場應用産品,尤其在汽車領域,有很多傳感器已經得到了使用。
新數字
黑龍江有科研院所100多家,一年來,全省自主知識産權申請量已超過6000多件。
新起點
黑龍江科技人力資源全國第7,但科技創新能力卻排在全國第13位,為加快這些院所和他們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的步伐。黑龍江正著手建立更多的生産力促進及成果轉化中心。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