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
重慶市農村有1380萬勞動力,而現有的土地只夠450萬人耕種,從去年開始,過剩的勞動力有了新的出路。
在山城重慶,三十多萬靠肩挑背扛搞運輸的農民工稱為“棒棒軍”,遊義明就曾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員。每到農閒時節,他就到重慶當棒棒,從早晨四、五點鐘幹到晚上十二點,也不過掙個一、二十塊錢。
重慶農民工遊義明:有時一天有一、二挑生意,有時沒有,覺得沒有希望,找不到希望在哪。
不過,今天的遊義明已經是城裏四維陶瓷公司裏的一名工人了,他和妻子承擔了一條生産線,每月收入2000元。從棒棒到一名技術工人,遊義明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還會有這麼好的命。那是2004年8月的一天,宣傳學習技術的宣教車開到了村裏的院壩上,聽到喇叭響,夫妻倆就出來看熱鬧。
遊義明的妻子 顏英:他們説“我們培訓你們不要錢了”哎呀,我倆歡喜的不得了。
夫妻倆選來選去,最後決定參加一個陶瓷技術培訓班。
遊義明:我是從41歲開始學技術的,那個時候我在想,無論如何要把技術學會。
遊義明從培訓課堂上一齣來就扔掉了棒棒,在重慶四維瓷器集團裏,和妻子承擔了一條成型生産線的加工任務,第一個月,他們拿到了一千八百塊錢。
遊義明:全是一百塊一百塊一張的。高興的不得了,那天晚上我做了三個夢,都笑醒了。
現在,剛剛高中畢業的兒子也被遊義明送進了技術培訓學校。
從2004年到現在,重慶市一共培訓了200多萬名農民工,每培訓一個農民工,重慶市政府平均投入是300元,這些培訓過後的農民,一半留在本市,一半輸送到全國28個省市以及國外。
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主任 王義北:重慶農村閒置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另一個方面,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工廠又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為了解決這樣一對矛盾,重慶市在2004年,就正式實施了“百萬農村勞動力”大轉移這個工程。
與此同時,政府還出臺措施:技術學校每介紹一個農民找到工作,就給50元的獎勵。如今,在重慶市農村的田間、院壩、集市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工技術培訓學校招生。
農民工技術培訓學校校長 聶堂才:我們努力找一些好的廠家、農民工比較適合做的廠家,先簽訂單,然後進行招工宣傳,然後組織培訓。
遊義明不但進了工廠,而且還象城裏人一樣,有了自己的檔案,在重慶的一些社區,都設有農民工的文化活動室,還有專門的“助農員”幫助他們維權,包括孩子上學等問題,不少人還住進了由街道統一管理的農民工公寓。
重慶市農業局副局長 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主任 王義北:每一個環節都有管理,都有服務,要把他們從農民變為産業工人。
在重慶江津市白龍村,我們看到,整個村子的地都連成了一大片,栽上了花椒樹,遊義明把家裏的地租給了村裏的種植大戶,進行統一管理,規模經營,每年還能領到六百塊錢的租金。
【心聲】遊義明説:真沒想到,我這個棒棒都41歲了,還能學技術進工廠。
【直言】重慶市農業局副局長王義北説: 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入城市,留下來的土地,轉給種植大戶,這也有利於農業産業化的發展。
【感述】本台記者徐麗莉認為:以人為本,過剩的負擔才能變成發展的財富。
責編: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