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壯大“文化新經濟” 尋求發展新跨越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6日 20:20)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雲南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充分發掘文化資源寶藏,讓文化産業發展為新的支柱産業,是雲南省尋求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
記者現場:這裡是雲南騰衝的古鎮和順。和順地處高黎貢山腳下,是南方絲綢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現在行色匆匆的客商早已絕跡,每天造訪和順的是成百上千的中外遊客。
和順風景區導遊:這是一個典型的和順民居建築:三房一照壁。
這批上海遊客參加的是和順僑鄉文化遊,長5公里的線路兩旁,散落著古老的民居、宗祠和寺廟,他們除了欣賞古樸的建築、獨特的風俗,還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留下的眾多遺跡。
27歲的寸玉華是和順一家民居旅館的老闆,家裏有17個床位,每到節假日總是住滿遊客。但是兩年前她家的百年老宅還是一片蕭條。
寸玉華:當時我父母都是農民,經濟有點困難,談不上修繕房子,更不用説保護了。
變化是從2003年底開始的,騰衝縣政府和昆明一家公司簽訂協議,共同開發和順的文化旅遊。一年多時間,來到小鎮參觀的遊客超過了60萬人次,整個和順有1000多村民參與了文化旅遊産業的開發,走向富裕。古鎮風貌得以恢復, 曾經因商貿而繁榮的和順,借文化開始了復興。
雲南省委副書記丹增:文化不僅有它的意識形態屬性、政治屬性;而且有它的經濟屬性、有它的商品屬性。所以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進一步融合一體的趨勢下,經濟和文化關係非常密切。
發展文化新經濟是雲南提出的一個新戰略。作為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和高原山區四位一體的省份,雲南的經濟發展受到諸多局限,但是在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儲備方面,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被放在了比自然資源開發更優先的位置上。
2004年,雲南出臺了加快文化産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從財稅、土地和人才等方面為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鋪平道路。麗江、大理等地被列為雲南文化體制改革的第一批試點。
大型歌舞《蝴蝶之夢》就是這試點的産物。
大理旅遊集團副總經理謝正松:從市場出發,又回歸市場,最終要由市場來檢驗。這臺節目我們完全是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的。
不同於傳統的創作模式,他們成立了新的獨立演出機構,2400萬節目投資完全由股東和22家旅行社籌措。
而在整個過程中,政府給自己的定位是引導與服務。除了幫助解決演出場地,還利用大理歌舞團轉制的機會,為《蝴蝶之夢》輸送了一批優秀演員。
中共大理市委書記顧伯平:政府要從過去辦文化變為管文化。
産業的發展帶動雲南成為藝術創作的熱土。
2004年雲南11個藝術門類參加全國性比賽,有6個藝術門類進入全國前六位。
2004年,有26部影視劇在雲南投拍,一批世界一流的導演、演員活躍在雲南各地。
2004年,雲南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了100億元,申報的新項目達到515個。
就在今年4月,雲南提出了未來兩年文化産業發展綱要,到2006年,雲南文化産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的比重要達到6%,文化産業要真正成為雲南的支柱産業。
文化資源是可再生、可創造的資源,在每一次的開發中都可以增值和創新。雲南人正用經濟的眼光,站在産業發展的角度審視和梳理自己的文化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文化正發展壯大成為一種“新經濟”。
責編:柳博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