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聯播 > 正文

【走向輝煌】:江河安瀾 國泰民安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03日 20:14)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聯播):水旱之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依水而興又與水抗爭的奮鬥史。今天,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正在千年治水史上寫下嶄新的篇章。

  長江,世界第三大河,千百年來水患頻發。經過近400億的投資建設,3500公里長江幹堤在今年曆史第四高水位面前安然無恙,被稱為"水上長城"。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洪水浩劫史不絕書。到2002年,國家用相當於13個長城的土方量壘實了黃河堤防,創下了連續53年歲歲安瀾的奇跡。2000年,通過科學調度,30年來斷流現象不斷加劇的黃河實現了全程不斷流。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這兩大控制性工程,1994年以來先後開工建設,2003年,小浪底建成後,黃河下游的防洪標准將達到千年一遇。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中下游幾千萬人民將免受洪水威脅。

  黑河和塔裏木河,我國北方乾旱地區的兩大內陸河。1999年開始連續三年的水量科學調度改變了生産生活用水長期擠佔生態用水的現象,挽救了黑河塔河下游瀕臨崩潰的生態環境。 在農村,國家累計修建各類飲水工程315萬處,解決了2億1千萬人口的飲水困難。中國這個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水土流失的治理面積達86萬平方公里,退耕還林面積超過8000萬畝,大江大河的生態治理迎來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新起點。  

  水利部副部長 敬正書:“自古以來,治國必先治水,治水才能安邦。今天,我們基本上實現了江河安瀾,國泰平安,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治水進入了最好的局面。”

  世界銀行駐中國辦事處首席農業經濟學家理查德芮丁格:“這十年中國水利建設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把生態理念引入到了發展之中。”


  1998年,世紀末的中國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臨前線,指揮百萬軍民奪取了抗洪鬥爭的全面勝利。1998年9月28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表彰大會上指出,進一步做好生態保護和水利建設的重點是要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江河湖泊,加強防洪設施和水利設施建設。江澤民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開啟了中國治水思路的新轉變。 1998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十五號文件的形式提出了《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我國水患頻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土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並提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加固幹堤、疏浚河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的32字原則。  

  中國科學院 院士 劉昌明:“ 以中央的32字方針為標誌,中國開始從大規模生態赤字時期向大規模生態建設時期轉變,水利事業也找到了新的使命。”

  治水思路的歷史性調整和史無前例的投入力度,使中國水利建設的局面豁然開朗,中國治水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從亡羊補牢到運籌帷幄、未雨綢繆,中國每年用於抗洪的消耗性投入,變成了積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投入;大江大河歲歲安瀾,為佔國土面積近一半的七大江河流域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新的治水思路的指導下,中國的水資源正在全國範圍內重新進行優化配置。經過半個世紀的論證,行程七千里,調水五百億的南水北調工程將成為新世紀中國又一項氣勢如虹的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調建成後,我國將形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新水網格局,這將為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走向輝煌】人民軍隊:光輝的歷程 不變的軍魂 (2002/10/02/ 20:01)
  • 【走向輝煌】中國步入小康社會 (2002/10/01/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