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壤塘縣人武部官兵,十年前曾做出“讓當地各族父老鄉親早日富起來”的承諾,今天,這一承諾已基本兌現。壤塘藏語的含義是“財神壩子”,這裡生活著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群眾3萬多人,但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到上世紀90年代,壤塘尚有45%的群眾未能脫貧。十年前,人武部官兵發動當地民兵,走上了艱難的扶貧之路。阿詩瑪村是人武部幫扶的22個扶貧點之一,這裡沒有公路,騎馬要走10個小時,10年中,先後有6名官兵在這條路上摔傷落下殘疾。村民王姆至今還記得當年官兵們背著帳篷、乾糧進村時的情景。
村民王姆(藏語):當時人均收入不足80元,人武部包村後,給我家錢、衣服,幫助我家蓋貯草基地、圈養基地,現在我家有55頭牛,日子好過了。
10年間,人武部先後協調資金17萬元,為這個村建成了冬季定居點、小型電站等7個工程項目,為全村178戶人家購買了太陽能蓄電池,幫助牧民改變了不願出售牲畜的傳統觀念,建立了合理的産、供、銷途徑,牧民的年平均收入現已達到800元左右。壤塘縣人武部還從1998年起,人背馬馱地從100公里外運來建材,自己動手在人口相對穩定的村落修建了希望小學,官兵們深入牧區勸説牧民送子女入學,捐款為孩子購買了學習用品,使適齡兒童都免費上了學,深山壩子裏從此響起朗朗讀書聲。不久,“流動黨校”、“青年民兵之家”和“文化夜校”也在牧區相繼建立起來,為宣傳黨的政策、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傳播文化知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