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會客廳]切爾諾貝利核泄漏20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4日 09:10 來源:
    進入[新聞會客廳]>>

建造核電站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

  CCTV.com消息(新聞會客廳4月13日播出):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在二十年前的4月26號淩晨一點鐘左右,位於前蘇聯烏克蘭地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核泄漏事故,這也是人類和平使用核能歷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慘劇。二十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同時關於核電安全問題、核電事故問題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息過,我們現在再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四號機組按照原定計劃停機檢修,淩晨1點23分,正當工作人員做一個發電機運行狀態的試驗時,四號反應堆突然發生猛烈爆炸。隨即,8噸多強輻射物質混合著炙熱的石墨碎片和核燃料碎片從四號反應堆中噴涌而出。

  爆炸發生當天,一些較重的放射性物質就隨風向西擴散到了波蘭的許多地區,第三天,放射性塵埃擴散到前蘇聯西部的大片地區,並開始威脅西歐。第四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受到影響,十天內,放射性塵埃落到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據統計,爆炸最終導致20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

  採訪潘自強:“他是發生了一系列的錯誤操作,不是一步兩步。”

  他叫潘自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核輻射防護專家。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發生之後,聯合國每年都召集世界範圍內核輻射研究專家對該事故後果進行分析和評估,作為中國核工業界的代表,潘自強院士連續20年不間斷地見證和參與了這個分析和評估過程。

  主持人:今天我們節目請到的就是中國工程院的潘自強院士,潘院士您好,同時潘院士是核輻射防護專家,也是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中國代表。從1986年核泄漏事故開始之後,您就參與到整個後期的研討,包括研究的工作當中,今年是二十年的一個週年,算是紀念吧,據您了解,世界各地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形式來紀念呢?

  潘自強:據我了解,去年開過一次叫做切爾諾貝利論壇,就是有國際原子能機構,有世界衛生組織,還有聯合國的一些其他機構舉行了一次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大家做了一些討論。今年可能在四月,大概一個禮拜以後,可能要在烏克蘭還要舉行一個切爾諾貝利的討論會。

  主持人:其實每到4月26號,這些年來都會有一些紀念活動,但是每一年的主題有沒有發生一些變化呢?

  潘自強:應該説討論的問題主要是幾個方面,一個就是對過去的事故的整體評價,對今後怎麼樣處理,主流有一個意見,另外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主持人:現在您説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存在在哪些範圍裏,什麼方面的問題爭議是最大的呢?

  潘自強:爭議最大的還是説當時受到輻射照射的人,這些人到底是對健康狀態的評價,這些看法上是有差異的。

  主持人:都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

  潘自強:比如説切爾諾貝利事故真正死亡的,由於輻射死亡的人數在六個月以內28人,有兩百多個人得了急性放射病,但對當地其他人也會有一些影響,但對這些影響的評價,一種是從科學技術的角度評價,另外,他也會有心理各種方面的影響。世界上面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心理問題,就是由於他害怕,産生很多心理障礙,這樣引起來的問題應該説比真正的輻射的影響要大得多。

  事實上,作為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一次民用核電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淩晨的1點23分鐘後發生在切爾諾貝利的許多細節,都通過媒體留在了世界各國許多人的集體記憶中。

  核電站附近的居民被緊急疏散,人們在城鎮的中央集合,各家只能攜帶簡單的行李和寵物,然後由政府派出的車隊把他們送往安全的地方。被疏散的人群都被統一安排在政府提供的帳篷裏居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半徑三十公里的整個地區都被劃為隔離區,士兵們在各家門上加了鎖還貼上封條,每個人都不知道何時才能再回到世世代代居住的家鄉。在隨後的事故調查報告中,核電站工作人員一系列的操作失誤被確定為導致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主持人:當時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是因為當時的工人有一系列的誤操作,是不是説這是一個人為的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呢?

  潘自強:應該説是這樣,它毫無疑問,它的直接原因是這個問題,就是操作人員粗暴地違反規定,這個違反規定不是一個,一系列的規定他都違反了,而且這裡面有些東西也是值得我們參考的,他們當時講起來也是要趕,切爾諾貝利這個核電站原來講起來叫做紅旗單位、模範單位,要趕在五一以前使用,這些因素恐怕也是一個原因。但是要從根本原因講起來,不應該是有誤操作的。根本原因是設計裏有毛病,切爾諾貝利它是一個特殊的東西,它叫氣能堆與水能堆,但是世界上大多數講起來,叫壓水堆、負水堆,或者還有重水堆,這些堆裏面沒有剛才説的所謂正反應性的問題,但是它也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比如説19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它也是堆芯熔化了,有大量的放射性釋放出來了,但是它沒有爆炸。另外它也沒有大量的放射性排到外面去。

  主持人:我們這兒也有一個核電站的模型,從外觀上看,這個模型和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呢?

  潘自強:切爾諾貝利是這樣,上邊相當於一個安全殼,而切爾諾貝利上面沒有安全殼,沒有這個安全殼,所以它一爆就都跑出來了,三里島核電站有安全殼。

  主持人:就是這個東西是吧,像一個大鍋爐罐一樣。

  潘自強:對,它進來以後就保持在這裡面,跑不出去,它後來為什麼跑出去?也是操作失誤,所以跑出去了一點點,但是它絕對不可能説大部分都跑出去了,像切爾諾貝利爆炸以後,等於一個完全開放的,等於這麼一個情況。

  主持人:就是有這樣一個罩,擴散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很多。

  潘自強:對,基本上就出不去。

  主持人:現在我們國家的核電站主要是那哪種類型的?

  潘自強:我們都是壓水堆,有兩個是重水堆,除了兩個重水堆以外都是壓水堆,我們同樣有這些安全殼,這些東西都是有的。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發生後,當時的前蘇聯政府先後組織了約六十萬人進入隔離區進行清理搶救工作。據當時的報道記載,在核電站廢墟上,由於機械設備大量損壞,現場的清理許多工作是依靠人工完成。救援人員身穿防護服,以每組四十秒的工作時間輪流進入現場,清理可能引發再次爆炸的危險品。

  在外圍污染地區的清理工作接近尾聲之後,參與污染清理人員的命運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有媒體報道説,因為遭受急性核輻射,當時參加清理搶救的六十萬人當中,已經有七千多人在事故發生後的五年內陸續離開人世。而這個數據與後來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委員會公佈的“六個月之內造成二十八人直接死亡”的數據相去甚遠,

  於是究竟有多少人在事故中因為受到核輻射而死亡,成了此後二十年世界各國媒體爭論的焦點。


潘自強做客新聞會客廳演播室

主持人李小萌

  主持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之後,六個月之內直接造成死亡人數是28人,這好像和我們印象當中的數字差得很遠,因為好像平常提起來這是那麼嚴重的一個慘劇,好像死亡都是幾千人的數字,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潘自強:在切爾諾貝利五週年的時候,當時基輔大學有一位物理學教授,他就説參與處理事故的,以及受到比較嚴重污染區的這些人裏面,已經死了差不多7000人左右,這個數目後來就被媒體變成了好像是切爾諾貝利事故引起7000人的死亡。實際上,後來俄羅斯科學院的一位院士就寫了一本書,叫《切爾諾貝利的真相》,在那裏面他對這個事做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他當時就是説按照這各個地方的情況,從20歲到49歲,每年的死亡率,正常的死亡率,這五年恰好是死六千多人到八千人之間,所以這個七千人是一個正常的死亡率,而並不是切爾諾貝利引起的死亡。

  主持人:您覺得這個現象背後體現了人們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潘自強:因為開始講起來,人們知道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一下死了很多人,人們一説到核就害怕,所以他這樣一説話就很容易被各方面所接受。

  主持人:接受很容易。另外也有這種傳言説,在核泄漏事故區、核心區,動物和植物都表現出反常的狀態,比如説老鼠長得像貓一樣大,普通植物的樹葉像荷葉那樣大,真是這樣嗎?

  潘自強:應該説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就是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委員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結盟發表了一個關於輻射引起的,我們叫非人類物質,就是除人以外的其他的動植物等等的影響。這個報告裏面,其實主要是講切爾諾貝利的問題,在這上面它的結論應該説都不存在這些問題。但是當時的泄漏對周圍很近的森林是有影響的。

  主持人:有什麼影響?

  潘自強:有些森林就是説樹葉要掉,或者有的很近的地方甚至有死亡的,但到現在為止,應該説生態基本恢復了,而且有一個很明確的結論,對這個生態環境將來的影響不會産生不可逆的影響。

  主持人:是不是説二十年,這個核泄漏事故對環境的危害就已經基本上走到頭了,不會再發生更嚴重的危害了呢?

  潘自強:它的問題最大的應該説是在剛剛發生以後的幾個月到一年以內,今後講起來,應該説現在相當多的地方已經恢復到本底輻射水平。本底輻射水平還要解釋一下,人類世界上自古以來天然都存在輻射的,我們所在的地方輻射是無處不有的,而且這個輻射的水平也是變化的,比如説在中國來説,北京的本底數比較低一點,福建、廣東的輻射水平就相對北京要高,北京本身講起來不同的地方也不太一樣,比如説延慶可能要高一些,大興要低一些,現在切爾諾貝利的情況應該説基本上已經恢復到本底的水平以內,就是它那個地方比別人應該説還稍高,但是這個稍高可能有的地方天然的情況下就比這個地方還要高,應該説是這樣。

  主持人:除了當時直接造成28人的死亡之外,後來對在那裏生活工作的人身體狀況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潘自強:這個就是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委員會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在2000年的報告書裏,應該説對這些問題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這個分析裏應該説是這樣,剛才説在六個月以內死了28人。另外,我還説明一下,這28人都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職業人員,沒有社會公眾,居民沒有一個人死亡,也沒有一個人得急性放射病的,這些人都是當時在場的人員,包括消防隊員。除了這個以外,現在從長期觀察的情況來看,包括白血病也沒有觀察到可以確切的上升,但是惟一觀察到的就是兒童甲狀腺癌稍有增加,在1986年沒有成人的小孩,得甲狀腺癌的人數增加,但是這個增加也不是很明顯的。去年切爾諾貝利論壇上,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來一個數目,到現在為止,由於甲狀腺癌死亡人數是九人。這個九人是不是最後的數目現在不好説,這個就是在2007年將要再出一份切爾諾貝利方面的評價,我想這個評價將來可能是一個最終的評價。它毫無疑問是一個影響比較大的事情,但不是我們有些媒體方面炒作的那個情況。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之後,世界核能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由於輿論的壓力,核能源工業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的負面影響,加之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使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入到平穩發展,産業結構由高能耗向高技術低能耗方向調整。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瑞典等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當時就決定要關閉本國的核電站。而此時我國的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

  主持人:您當時作為核工業部安全防護局的副局長,有什麼在工作範圍裏必須要做的事情呢?

  潘自強:那就是當時下面很快要面臨一個問題了,就是這樣一個事情對我們核電政策的影響。

  主持人:核電政策的影響。

  潘自強:因為當時我們核電還在起步,秦山還剛剛開始,還在設計,在建設初期,這個事顯然要有一些影響,我們當然在這方面要做一些考慮。當時國務院的領導召開了一個會議,請了三個方面的人參加,就是核工業部,當時的核安監局,當時的國務院核電辦公室,人不多,大概也就是七八個人吧,在這個會上應該説是很明確的一個結論,中國核電發展的政策不變,就是秦山核電站還繼續進行。但是要注意安全問題,後來我們的事故應急就是從這兒開始。

  主持人:除了要做好應急預案之外,秦山核電站投入生産之前的安全驗收工作,是不是要比沒有發生這個事故之前嚴格了?

  潘自強:應該説更正式了,但是我們國家應該説從開始發展核電,國家對核安全是很重視的,所以在1984年就成立了獨立核安監局,在之前就是在核工業部,我剛才説有一個安防環保衛生局,這個局的成立是很早的,應該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就成立了這麼一個局,這個核電發展以後,國家就決定成立一個獨立的核安全部門,它就不受核工業部的領導,因為你受核工業部的領導,有的一些東西就受發展部門的影響,所以它成立一個獨立的部門,這個獨立的部門就是它負責核電站,包括核技術的合併應用裏面的核安全的問題。

  主持人:當時秦山的安全驗收工作是一次通過的嗎?

  潘自強:秦山的安全不是叫一次通過,按照核安全管理條例,它是這樣的,在選點以後它就應該有安全方面,包括環境方面的一個評價,選點完了以後,然後做初步設計,在初步設計通過之前,必須要通過初步安全分析報告,初步安全分析報告通過以後才能正式動工,動工完了以後到運行之前,還有一個最終安全分析報告,只有在最終安全分析報告通過以後才能啟動。這個審評是很細緻的,那個安全會議報告就這麼一大摞,然後它的審評包括比如設備加工的質量等等這些東西,比如説加工核電設備,這個廠家是要有資格的,這要由核安監局發資格認證,廠家有生産與核安全相關的産品,然後這個産品他們也要參與,核安監的人還是要到現場指導的,如果不合格就不能用了。

  主持人:從動工開始到正常安全運行之間發現過什麼問題沒有?

  潘自強:在秦山核電站一期當然發現過一些具體的問題,但是相對來説,就是沒有特別大的事,但是秦山二期是發生過比較大的事的。秦山二期一個壓力容器的加工,它上面加工完了以後檢查不合格,檢查不合格就不能用。

  主持人:是什麼原因不合格?

  潘自強:就是焊縫,焊接的焊縫不合格,後來再加工一台,再加工一台以後,焊縫還是很大,應該説組織了全國各方面的力量來討論、研究,最後還是我們現在改革開放,包括國外的最好産品的放進去用。但是由於這樣一個事,整個應該説工期就拖了差不多一年。

  主持人:工期拖了一年,那投入的人力、物力大概有多少?

  潘自強:這個具體數目我記不很清楚,反正肯定是在千萬以上,但是這個東西還不是主要的,它關鍵就是延期開工,一天的收入恐怕得幾十萬到一百萬一天。

  主持人:所以一年的時間,幾千萬的投入,您覺得都是必需的,是繞不過去的?

  潘自強:那當然。這個核的事,首先安全是第一的,核裏面,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後,總結有一個經驗,就提倡安全文化,這是切爾諾貝利教訓之一。切爾諾貝利發生事故有一個原因就是操作人員完全無視有關的規定,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後,就提倡安全文化,在安全文化裏面的一個原則,安全高於一切,當然我們國家原來也有一個口號,叫做安全第一,質量第一。

  儘管曾一度受到切爾諾貝利事故的負面影響,但是正如世界範圍內的工業化進程不可阻擋一樣,時代對以核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在廣泛吸取切爾諾貝利安全教訓的基礎上,一批新型核電站在世界各國相繼建成。

  截至2004年底,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成並投入運行的核電站已有440座,裝機容量超過30000億千瓦,佔世界發電總裝機容量的21%以上。

  另外,全球還有26座核電站正在建造之中,正在設計、準備建設的核電站則至少還有100座。

  主持人:就是人類使用能源到今天,對於核能就是欲罷不能,是這個意思嗎?

  潘自強:準確地説不是叫欲罷不能,核能是一個清潔安全的能源,它應該是我們今後能源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持人:您説是清潔安全能源,恰恰是在安全這個問題上出了問題。

  潘自強:是,出了問題,但是其他的問題比這個大得多,就是煤電,包括水電,它産生的問題比核的問題大得多。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我們比如説跟煤電,跟核電做一個比較。簡單地説,煤電從死亡人數,包括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溫室氣體,那都是比核電要大得多的。

  主持人:比方説一次飛機墜機事故,人們覺得這個事故太嚴重了,但是和道路交通比,其實它的安全系數還是要更高。

  潘自強:我們做了一個評價,大概我們國家的核電站,這都是我們國家的數據,比煤電站講起來,排放的溫室氣體只有百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一的煤電站的,在各種能源講起來,核電站是最低的。整個科技界現在認識也是完全一致的,在國際科技界上也是一致的。但是因為其他的一些因素,所以核能我想還是我們將來的一個重要能源,特別對於我們國家講起來,現在大家應該説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我們國家的能源結構需要改變,煤的比分太大,就是要初步降低煤的比較。

  潘自強:應該説現在科技上我們有一個共識,因為最近不是科學院,包括工程院都對這個問題討論過,包括人員規劃,認為核能將來應該成為能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講起來可以大規模用的,在我們國家講起來,可能就是核能。毫無疑問,比如太陽能這些也要發展,但是它在近期講起來不可能成為一個工業能源,比如説上百萬千瓦的東西,它在近期講起來是很難的。現在的核能講起來,它本身講起來,它要不斷地改進,但是現在的核能雖然已經得到了驗證,三里島事故沒有對人産生影響,所以現在出來的切爾諾貝利,切爾諾貝利那個堆型已經不用了,就是沒有人用它那個堆型了。另外,我們國家除了核技術同位素應用以外,核工業,剛才我説的核工業系統,到現在為止沒有死過一個人,就是由於輻射造成的死亡,我不是説民用,就是核電,包括原來的軍用,沒有發生過一次是由於核事故引起的人死亡,也沒有一個人得急性放射病,所以應該説我們還是有相當的基礎的。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播出時間:

  每週一至週四晚20:30-21:00

  《新聞會客廳》週五特別節目《決策者説》播出時間:

  週五晚20:20--21:00

  新聞會客廳 會見新聞當事人,敬請收看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