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際先驅導報評論:小泉安於內而亡于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14:53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消息:1月20日,在日本第164屆國會大會上,許諾9月卸任的小泉純一郎作為首相舉行了最後一次施政方針演説,引起了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

  在小泉任期接近尾聲的時候,作為對他執政業績的總結,出現了“內政內行、外交外行”的評價。對照他這次在國會所作的報告,發現此評倒也並非全無道理。

  小泉上臺後,一直在國會演説中大量使用“改革”一詞,但這次只喊出了最少的22次。他除了呼籲繼續改革路線的重要性,更多地則是宣示自己的高明政策和非凡政績,特別是各項“結構改革和經濟復蘇”目標的初步實現。顯然,小泉想抓住最後的演説機會,給自己的執政生涯預先做好“歷史鑒定”,以成就“身後”的政治影響和地位。

  當然,對“安內”的成效如何、是否屬於小泉的功勞,還要打個問號,畢竟改革還在進行,景氣恢復也剛入軌道。相比之下,由於他在“告別演説”中對外交方針依然“老調重彈”,認為他執政以來的對華外交將在失敗中收場,卻是沒有太多疑問的輿論共識。老調是什麼呢?就是輕描所謂的“一些問題”,強調“未來志向的友好”。

  實際上,小泉宣稱“日中友好”還真非心血來潮的一時之舉。從2002年2月第一次施政演説中的“利用邦交正常化30週年、鞏固重要的日中關係”,到2003年的“為了亞洲及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廣泛推進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再到2004年的“儘管有個別領域的分歧,要從大局觀點出發廣泛加強中日合作”,直至本次的“中韓是日本的重要鄰國,要以未來志向建立相互理解和信賴的關係”,雖然中日關係在他的“示好”聲中每況愈下、直至“政冷”狀態,但他倒真是一直初衷不改地在訴説“日中合作友好論”,提倡“構築未來志向的日中關係”。

  但問題是,小泉自民黨政府在實際的政策層面上,顯示出的卻是1972年以來、歷屆內閣未有的強硬姿態。盡人皆知的歷史、台灣、領土、資源等原則問題姑且不論,進入本月就有:炒作“外交官自殺事件”,詆毀中國;自民黨第73次黨大會號召黨員參拜靖國神社;還有,日本警方收到政府的控告後搜查雅馬哈公司總部,理由是其沒有政府許可、欲向中國輸出“可用於軍事用途”的無人直升機,等等。

  其實,“小泉式的友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中國單方面接受他的“交好條件”,按照他定的規則與他友好,從這個意義上説,他倒是真願意在他設計的平臺上推行“日中友好”。然而問題是,他的開價完全突破了中日關係已有框架,設想的也是只有日本一國盈利的“零和競爭”。中國沒有多少退讓餘地,只能做出堅決的回應。

  日本是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的島國,自古以來有內部“協和”的傳統。就像歷史上僅有的“革命暴動”——只幾十或上百人規模的大鹽平八郎起義和“米騷動”事件那樣,內爭幾乎從未給這個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但重大的對外錯誤政策和行動,卻會為其招來滅頂之災,遠的不説,二次大戰失敗的慘禍就可謂殷鑒不遠。所以,日本這個國家是“安於內而亡于外”,應該提醒日本政治家的是:在考慮對外戰略和政策時,尤其需慎之又慎、擇不善而改之。

  小泉在本次施政演講的最後,引用孔子的“志士不忘在溝壑”(《孟子卷六滕文公下》)來表明自己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但願他的這一決心,不會用於繼續推行對“孔子故國”的錯誤外交,不會用於繼續推行使日本陷入災難的對外戰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吳懷中)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