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環球時報]日本長于戰術 短于戰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2日 06:17 來源:

  環球時報消息:近日,面對小泉的驕狂,國內出現了一種重新評價此人的論調。這種觀點認為,從這幾年其在政治、國防改革上的快速步伐來看,小泉對日本未來有著相當的戰略謀慮,甚至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也是一種為實現謀略的苦心之舉。筆者認為,小泉能否稱得上“為日本謀”,關鍵要看他謀什麼,怎樣謀以及謀的結果。如果謀略一場最終卻得不償失,那就根本算不上是什麼謀略。

  時至今日,小泉之“謀”的內容已經非常清晰,就是以成為受人尊重的大國為目標,以加強日美同盟為手段。但是,“謀”的結果如何呢?很顯然,結果並不能令日本人,包括小泉自己滿意。雖然表面上日美同盟加深了,修憲強軍的步伐加快了,但這些作為最終要與其大國志向南轅北轍。

  小泉究竟是不是一個謀略家?其處理事務的慣常手法最能説明問題。縱觀全局,小泉的行為模式可概括為“一點突破”,即集中全部精力攻破一點,借“骨牌效應”搞定全盤。內政上,他以郵政民營化為突破點,一舉擺平反對勢力,掌握絕對話語權;外交上,他以日美同盟為突破點,希望借此理順日本的國際關係;在對待日中關係時,他同樣以堅持參拜為突破點,希望由此實現他心目中的兩國友好。

  對於這種行為模式,除了冠以“孤注一擲”、“鋌而走險”等詞之外,我們還可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另行解讀。歷史上,日本從來不乏精密戰術的設計者,卻少見高明的戰略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二戰時的偷襲珍珠港事件。單從一場戰役的角度及其作用上看,日本人的設計近似天衣無縫,但隨著事態的發展,日本卻不能順應新變化調整戰術,致使戰局逐步向美國預想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説,日本最薄弱的地方乃在於既無長遠眼光,又不善順勢而動。而戰略從根本上講,恰恰是要在一連串變化中化被動為主動,因此從這點來看,日本人是不善於戰略的。

  對此項“弱點”,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有這樣的注解,“日本是傳統上就不善於制定國家戰略的國家,現在仍然如此。”在中曾根看來,日本的地緣政治遠離亞洲大陸,幾乎沒有受到過外來入侵,加之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三百年的鎖國政策,日本根本沒有真正思考過對外戰略。正因為此,日本在世界上鮮有知名政治家,更沒有讓人嘆為觀止的國家戰略。

  而從文化角度,日本著名學者土居健郎的學説又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土居認為,在日本社會中,依賴心理是一條主線,子女依賴父母,學生依賴老師,職員依賴上司,這種狀似嬰幼兒依賴母親般的依賴心理主導了日本的社會。

  冷戰結束後,日本國內要求獨立的聲音越來越大,但同時日本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即一方面,國內的民族獨立意識越發高漲,另一方面對美依賴也在日趨加強。從根本上,日本對華、對朝政策的強硬就在於內心裏感到有美國撐腰,有日美同盟壯膽。由此觀之,日本今天雖叫嚷著要長大要獨立,對鄰居的指責無所顧忌,卻並未在心理上擺脫“戀母”般的依賴心理。正如中曾根康弘所言,對美國的過分依賴一直以來是日本舉國上下的社會風潮,也是日本缺乏國家戰略的重要原因。用這種視角審視,小泉的固執參拜表明,日本領導人依然不懂得什麼叫順勢而變。這與其説是一種算計,不如説更像是一種戀母小兒的“無賴之舉”,與成就日本的大謀略尚差之甚遠。(金嬴)

責編:湯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