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世界媒體呼籲加強國際反恐合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9日 12:51 來源:
    專題:倫敦地鐵再次發生事故

  1 專題:倫敦發生連環爆炸

  新華網北京7月9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英國首都倫敦7日發生恐怖爆炸襲擊事件後,許多國家的主要報紙紛紛發表評論文章,分析世界反恐鬥爭新形勢,並指出,加強國際反恐合作任重而道遠。

  法國《費加羅報》8日刊登了題為“歐洲——‘基地’組織的戰場”的分析文章。文章説,“911”事件後,全世界發起大規模反恐行動。恐怖主義威脅被打擊、被驅趕和被分散,因此遍佈全球並呈現出新的特徵。文章認為,歐洲國家面臨的恐怖威脅不是“911”規模,而是“311”規模,其主要特徵是:不同的恐怖組織在不同地區活動,行動自主、規模變小、善於組織協調並具有極強殺傷力;恐怖組織在極端組織複雜而龐大的網絡中保持溝通,但未必與“基地”組織直接聯絡;它們滲透于當地社會中、以較小的投入製造極大的威脅。

  《費加羅報》認為,“911”事件4年後的今天,過去在歐洲被相對容忍的一切宗教極端組織已變成了操作性極強的行動組織。一部分曾前往伊拉克作戰的極端分子又回到原來在歐洲的居住國,但歐洲國家的司法機構卻不掌握他們的歷史記錄。此外,恐怖組織的滲透工作做得更好了,反恐鬥爭的難度在增加。

  法國《世界報》的分析文章指出,如果倫敦地鐵爆炸事件確實與“基地”組織有關,那就必須弄清楚這一事件的製造過程到底是“911”模式,還是“311”模式。前者的製造者前往美國採取行動之前曾在德國潛伏多年,而且沒有與德國的一些外國極端組織建立任何聯絡;但後者的製造者與當地恐怖組織的關係則非常密切。文章説,恐怖組織成員有兩種,一種來自中産階級,而大部分基層人員則來自社會底層。但對極端組織的頭目而言,宗教認同感已被漠視、宗教文化被侵蝕、受辱、挫折感等不過是他們的象徵性藉口;而對來自社會底層的成員來説,上述感受很可能是現實存在的,他們把西方價值觀當成自己所信奉宗教文化的敵人。

  在倫敦出版的阿拉伯文報紙《生活報》發表文章説,自美國“911”事件發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開始執行反恐政策,並在尋找徹底消滅恐怖主義的新思路。從那時起,很多國家的安全機構加強了相互間的合作,成功地挫敗了一些恐怖襲擊圖謀,並給予恐怖分子以嚴厲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像倫敦這樣保安嚴密的地方就能夠避免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因為國際恐怖主義目前已經能夠穿越所有國界,對它們想要侵襲的目標構成威脅。

  波蘭《共和國》報的文章説,恐怖主義這次對西方大都市的“心臟地帶”下手了。在“911”事件中有幾千人遇難,恐怖主義分子肯定想重演這一幕,但這次死亡人數與“911”事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這一方面表明英國國內的安全措施相對來説還比較嚴密;另一方面也説明全球反恐戰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基地”組織鬥爭的任務仍然還很艱巨。

  波蘭《選舉報》的文章指出,在反恐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後,美國最重要反恐盟友的首都遭到了襲擊,這表明,布什發動的反恐戰爭要取得勝利仍很困難,至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則引起了伊斯蘭國家的強烈反對,反戰呼聲席捲全球,美國與其歐洲盟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之間也發生了很大的裂痕,許多國家也越來越認為,美國名為反恐,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其獨霸世界的夢想。國際社會的這種態度轉變,也是美國始料未及的。對此,美國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加拿大《渥太華公民報》刊登的分析文章指出,恐怖分子選擇在八國首腦會議召開之際進行爆炸活動,這説明“基地”組織的一些信徒或追隨者已經改變了他們的活動策略。他們試圖對國際性會議和活動進行恐嚇,以取得更大的恐怖效果,而且他們會採取分散活動方式,越來越多地使用“低技術手段”進行恐怖活動,因為這種手段是很難被安全部門發現或破獲。

  希臘英文日報《每日報》發表的署名評論文章認為,對無辜平民發動的此次恐怖襲擊,將會使英國人民同仇敵愾,團結在布萊爾政府周圍。同時,這次恐怖襲擊也使歐洲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那就是歐洲究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另起爐灶為中東地區締造和平,還是照目前的政策繼續走下去。但後者的結果將可能會導致把中東地區的戰火引向歐洲。

  美國《僑報》發表社論,呼籲加強國際合作,嚴厲打擊恐怖暴行,同時應消除貧困,促進發展,以包容的精神和睦共處,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社論指出,加強國際反恐合作不應以意識形態劃界。而且,恐怖主義經常從貧困、疾苦、敵對和無知中汲取營養,吸收同盟者。因此,國際社會在加強反恐合作的同時也需要向充斥貧困、疾苦、敵對和無知的地區伸出援手。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