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日本新版右翼教科書緣何順利出籠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7日 18:23)
參考消息特刊消息: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宣佈日本右翼團體新的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歷史教科書通過審定,雖説和送審本相比有多處修改,但宣揚皇國史觀、美化日本的侵略戰爭、宣揚侵略有功和侵略有理、歌頌戰爭、歪曲歷史的實質沒有任何變化。在全世界人民為銘記歷史教訓,防止悲劇重演,隆重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為什麼日本右翼歪曲的歷史教科書在鄰國的一片反對聲中獲得通過呢?對此人們不能不認真地思考。
政壇加速右傾
日本右翼分子編寫的教科書得以通過與日本政壇總體右傾化有關。日本政壇近十幾年來有很多怪現象,不斷有重量級人物“失言”。1994年至1995年,好幾名大臣大放厥詞,否定日本在二戰時期犯下的滔天罪行,雖然當時迫於國內外的壓力,有人事後承認“失言”,有的甚至為此丟了烏紗帽,但實際上他們不僅沒有任何損失,反而被人當作“英雄”看待,充分説明日本政壇到了何等烏煙瘴氣的程度。
正是由於日本政壇或明或暗地支持右翼勢力,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之際,以石原慎太郎為首的極端右翼分子掀起了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全面翻案的浪潮,後來成立了新的歷史教科書編篡會,把極右分子的種種言論寫進歪曲歷史的教科書裏,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
小泉純一郎登上日本首相的寶座以後,日本政壇加快了向右轉的速度,2001年8月13日,小泉作為首相第一次參拜靖國神社,由於日本政壇總體右傾化,在黨內外不乏支持者,此後小泉又接連三次參拜了靖國神社,人們對日本政壇人物大放厥詞也習以為常,自民黨重量級人物安倍晉三不久前干涉電視臺製作反省日本侵略戰爭罪行的節目,但他照樣很有人氣,不少人認為安倍晉三可能是小泉之後的首相人選。
由此可見,日本政壇人物發表為日本侵略戰爭翻案的言論已無需顧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右翼分子編寫的比上一次更加赤裸裸地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在文部科學省獲得通過在人們預料之中。不僅如此,在各學校採用教科書方面,也出現了右翼分子和政壇人物聯手的傾向,一些政客直接插手各地的教育委員會,敦促採用新教科書,力爭使採用率由原來的不到1%增加到10%。
藐視亞洲鄰國
日本政府通過新教科書對受日本侵略危害的鄰國缺乏起碼的尊敬,是藐視亞洲鄰國的表現。在近現代史上,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鄰國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有些受害的當事人還活著,他們非常通情達理,並沒有過分的要求,只想討回自己的尊嚴,聽到加害者真誠地説一聲道歉,只要加害者稍有良心,都會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內疚。令人遺憾的是,加害國日本不僅不進行道歉,反而用否認侵略、歪曲歷史事實的教科書教育下一代。
問題不止於此,日本還認為受害國反對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是干涉日本內政;對本國民眾進行客觀的歷史教育,讓人們記住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犯下的罪行,被説成是“反日教育”。日本政府為何如此不講理,主要是因為日本近來有些自我膨脹,不僅想成為經濟和軍事大國,還要成為政治大國,不僅是一般的政治大國,還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上伊拉克戰爭之後日美關係更加牢固,日本已經變成美國在遠東的“英國”,美國什麼事都為日本撐腰。因此,日本儘管在亞洲地區有著重大的利益,但一齣現爭端,馬上狐假虎威,任何問題都採取全面對抗的態度,不願做絲毫的妥協,在教科書問題上更是對中韓兩國的呼聲置若罔聞。
進步力量衰落
日本右翼團體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能在文部科學省順利通過,也説明了日本進步力量的衰落。冷戰結束以後,日本國內左右派力量嚴重失衡,冷戰時期日本社會黨的得票率曾達到30.2%,佔議席總數的1/3,為日本國內第二大黨,
加上與共産黨的合作和社會力量的廣泛支持,與自民黨在教科書問題上的幾次較量都顯得有聲有色。在進步力量的制約下,冷戰時期自民黨政權很難為所欲為。
冷戰結束後,日本社會黨政策發生變化,由戰鬥的社會黨,到與自民黨合作執政,1996年又改名為社會民主黨,後因內部政策分歧,社會黨發生幾次分裂,在2003年秋天的眾院選舉中,社民黨從18個議席銳減到6席,共産黨也由20個席位減少到9席,日本政壇演化為自民黨和民主黨兩大保守勢力之爭,進步勢力已變得無足輕重,除了表明立場之外,已經完全失去制衡的力量。無論是在伊拉克派兵,通過周邊事態法,還是修改和平憲法問題上,進步力量的聲音都顯得十分微弱。在日本政府審定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問題上,日本國內的抵抗力量非常微弱,無力阻止政府通過新教科書。
必須指出的是,日本用右翼分子編寫的歪曲歷史的教科書教育下一代遺患無窮,因為從背離客觀公正原則的教科書中,日本青少年很難正確地認識歷史,無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只能從皇國史觀汲取傲慢與偏見,在美化和歌頌戰爭的文化氛圍中養成好戰的習性,一有適當的土壤,就會重蹈前人的覆轍。另一方面,青年代表著未來,不能正確認識歷史也將破壞中日兩國未來友好的政治基礎,進而破壞亞太地區乃至世界未來的和平。 (記者 何德功)
責編:張麗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