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沈國放:聯合國的海嘯救災主導地位不可替代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2日 09:38)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新華社日內瓦1月11日電:中國政府特別代表、外交部部長助理沈國放11日在出席聯合國海嘯救災國際會議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在於,今後主要救災工作、災後重建和預防災害應在聯合國主導下進行,中國政府將積極參與由聯合國主導的救災工作。

  聯合國海嘯救災國際會議11日下午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召開。沈國放説,許多國家派出高級代表團與會,代表們發言踴躍,這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此次會議的重視。他認為,會議在四個方面達成重要共識。第一,聯合國應當在救災活動中發揮領導和協調作用;第二,救災工作應當在高效、有序和可持續的指導原則下進行;第三,國際社會呼籲建立重大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第四,會議呼籲援助國儘快兌現援助承諾。

  沈國放説:“聯合國在防災、救災方面優勢明顯,在政策制訂、方案設計和實施方面經驗豐富,機制也完善,所以大家都認為應該發揮聯合國作用。”他説,緊急援助、災後重建和防災工作並重,短期需求應與長期發展相結合。

  談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災區的慷慨援助,沈國放説:“這個地區是中國的近鄰,我們的周邊政策就是扶鄰、安鄰、富鄰。我們的救災工作是與中國的外交工作相銜接的。中國與這些國家息息相關,它們在經濟上的繁榮和社會穩定,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經濟發展對它們也是重要機遇。”

  沈國放説,雖然中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從人道主義角度考慮,向受災國提供了大量援助,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開展的最大的對外救援行動。中國的援助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在聯合國主導、同時在雙邊基礎上逐步開展。

  談到中國在幫助印度洋地區建立災害預警機制上的具體作用,沈國放説,中國可以同這些國家分享氣象衛星發回的資料和信息。此外,中國在即將召開的“中國-東盟海嘯預警研討會”和“世界減災大會”上提出關於建立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防和評估機制的倡議。這個倡議迄今已有25個國家表示願共同提議。通過合作,中國和包括許多受災國家在內的這個地區將可以集體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他還説,中國作為自然災害頻發國家,在防災和救災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中國願意與受災國分享這些經驗,為提高整個地區的防災和救災能力做貢獻。

責編:陸玨如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