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通訊:“有能力救助別人,是一種使命”
——印尼國難救援指揮中心見聞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8日 00:02)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新華社雅加達1月7日電通訊:“有能力救助別人,是一種使命”--印尼國難救援指揮中心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 高寒青

  高高的椰樹上挂滿了成熟的椰果,但人們無心欣賞,更無暇採摘。

  7日下午,記者來到設在雅加達哈林姆空軍機場的印尼國難救援指揮中心。這個已經連續運轉了11天的指揮中心,到處是緊張忙碌的景象。世界各地運到雅加達的國際救援物資、雅加達地區居民給災區捐贈的物資,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救援人員,都要從這裡運往在去年12月26日海嘯中受災的地區。

  穿著藍綠制服的軍人、身披白大褂的醫生、穿著黃背心的志願者在這裡來回奔波;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救援人員在這裡進進出出;卡車、轎車、叉車將貨物搬進搬出;運輸機、直升機、小型客機在機場跑道上不停起降。

  屋裏雖然開著空調,但每個人的後背仍被汗水浸濕。在救災中心的指揮調度室內,身著印尼空軍制服的瑞萬揚托正忙著統計當天向班達亞齊運送的救災物資和救援人員總數。

  “昨天從這裡起飛了10個架次的飛機,向班達亞齊運送了將近4噸的救災物資和248名救援人員。”來不及擦去額頭的汗水,瑞萬一邊快速地回答著記者的提問,一邊小跑著去接另一個電話。

  瑞萬是印尼空軍的一名飛行員,昨天剛剛執行完向班達亞齊運送救災物資的飛行任務,今天本來應該休息,但他放棄了休息,在這裡協助進行數據統計和飛行的指揮調度。瑞萬説:“這樣的時候,即使讓我休息也休息不了。我最迫切的希望,就是這些救災物資能夠早一點送到那些需要它們的人的手中。”

  在房間靠墻的一塊展板上,工作人員正在認真地填寫上面表格裏的數字。從去年12月27日這個救援中心成立起,每一天從這裡運往災區的物資、人員、飛機架次以及從災區運來的傷員都在這裡登記得清清楚楚。12月27日,從這裡飛往災區的飛機只有兩個架次,運送物資2噸多、救援人員21名;在隨後幾天裏,這些數字每天都在大幅度增長。截至1月6日,從這裡飛往災區的飛機累計已有89個架次,運送物資550多噸,救援人員2415名。

  在救援中心的倉庫門口,幾十名年輕的志願者正忙著往卡車裏裝一箱箱運往災區的飲用水。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從上午10點鐘一直忙到現在,連午飯都沒有吃。”雖然已經是下午4點多鐘,但30多度的高溫,仍然讓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們汗如雨下。一名脫光了上衣的小夥子説:“我是一名學生,沒有太多的錢捐給災區,能做的就是多出點力氣。”

  停機坪上,停放著涂有印尼、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等不同國家空軍標誌的運輸機,有的正在裝貨,有的正在進行檢測。

  跑道的一側,一架新加坡空軍C-130運輸機引擎已經啟動,隨時準備騰空而起。站在飛機前準備對飛機進行滑行引導的黃漢益一臉焦急:“只要得到起飛許可,我們將立即起飛。”可是,由於目的地班達亞齊機場容量有限,沒有足夠的空間降落,飛機不得不等待機場方面的通知。

  35歲的黃漢益曾經是新加坡空軍的預備役人員,幾天前聽説政府徵召救援志願人員,他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報了名。7日上午,他們已將一批物資運送到了棉蘭;中午,將幾十名需要救治的病人從棉蘭送到了雅加達;現在,又要將75名來自韓國的志願者運往班達亞齊,協助當地和國際醫療機構展開醫療救治工作。

  “有能力救助別人,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使命。”在飛機引擎的轟鳴聲中,黃漢益大聲地説,“在災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

責編:趙國臣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