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一些國家救災行動背後的政治較量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6日 19:28)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新華網消息:在當前圍繞印度洋特大地震和海嘯的賑災工作中,無論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它們的救災行動都體現了千古不衰的人道主義精神。儘管在救災之初,有的國家表現得行動遲緩,有的國家做出了與其國力極不相稱的承諾,但在遭到國際社會的批評後,似乎正在採取“後發制人”的救災行動 …… 但敏感的政治分析家指出,就某些國家而言,毋庸置疑,在他們採取救災行動的同時也隱含著強烈的政治意圖和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較量。
救災引發的美歐新摩擦
近幾年來,美國奉行獨來獨往的單邊主義,在重大國際事務中多次繞開聯合國,甚至避開它的西方盟友。此次,在圍繞印度洋特大地震和海嘯的賑災工作由誰來主導的問題上,美歐又顯現了新的矛盾和分歧。
1月3日,美國再次增加了亞洲海嘯的救援力度,現任總統布什力邀自己的父親老布什和前總統克林頓一同出山領導一項規模宏大的私人籌款行動,號召美國人打開他們的錢包踴躍捐款,以幫助那些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國家和人民。
美國主張以周邊主要國家為中心進行援助,並具體提出設立由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四國組成的“中心救援團”,來致力於災區救援和重建工作。而歐洲方面則提倡以聯合國為中心提供救援。歐盟輪值主席國盧森堡的衛生和社會保險大臣迪巴爾 托洛梅奧1日在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針鋒相對地指出,應該“以聯合國為中心”實施救援行動。
法國總統希拉克也附和托洛梅奧,主張由聯合國來組建救援部隊。
政治分析家們認為,歐洲之所以力圖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賑災機制,不僅是因為歐洲遊客中死亡者和失蹤者人數較多,而更主要的是認為,“對於造成15萬人死亡、10余國受災的空前浩劫,絕對有必要進行國際規模的援助”。
這些分析家們説,對於“不信任聯合國並討厭歐洲的布什總統有意排斥聯合國和歐洲”的做法,歐洲方面越來越反感,美歐關係又出現新摩擦。
美國旨在利用救災改善自身形象
迄今美國已承諾將向受災國捐助3.5億美元援助資金,並將採取大規模軍事救援行動。美國務卿鮑威爾日前在視察亞洲受災國時毫不隱諱地説:“美國的救助努力將改善其在穆斯林世界受到損害的形象。”
鮑威爾在與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長哈桑 維拉尤達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説:“我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在印尼公民看到我們派去救助他們的直升機飛行員後,我們的價值體系能夠被進一步證實。”
在4日召開的美國第109屆國會會議上,參眾兩院一致通過全力協助南亞救災決議案,表達美國對南亞震災受難者的哀悼,還保證美國將與國際社會一起,全力支援南亞國家救災及重建。
參院少數黨領袖裏德在致辭時,批評布什政府在災難發生後的最初幾天,沒有作出快速適當的反應。幸好,美國急忙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他對目前美國協助賑災的努力表示滿意。
日本積極救災有其自身利益考慮
日本媒體認為,小泉首相參加在雅加達舉行的關於印度洋特大地震和海嘯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大規模派遣自衛隊和提供5億美元無償資金援助等一系列積極援助對策,是因為日本強烈意識到了中國在此次救災行動中的影響。
政治分析家們還認為,日本的援助更著眼于外交方面的重要意義。因為,在2004年11月舉行的“東盟+日中韓”首腦會議上確定,2005年內將首次舉行“東亞首腦會議”,東亞共同體構想將啟動。該構想中包括推進與東盟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內容,因此日本要對搶先一步的中國進行反擊。
此外,這些分析家還認為,日本要想實現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願望,迫使它也要顯示出“日本對世界做出貢獻”。
責編:劉雅虹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