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國際時訊]薩利赫自述受虐日子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7日 18:57)

  CCTV.com消息(國際時訊):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新聞特寫]薩利赫自述受虐日子 一紙訴狀要向美國討回公道


  眼下虐俘事件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所發生的一切都牽動着全世界的目光。日前,一位曾於去年被美軍關押在阿布格萊布監獄的人來到了美國密歇根州,向當地法院遞上了一紙訴狀,要向美國討回公道。

  薩利赫是土生土長的伊拉克人,後來加入了瑞典籍。談到自己被美軍關押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裏的那段日子,薩利赫坦言不堪回首。

  薩利赫接受美國CNN記者傑森貝利尼的專訪:沒有人可以接受那裏所發生的一切,我們以前難以想象會發生這樣的事。

  薩利赫其實是個十足的親美派,他對美國的民主非常嚮往,一直不滿薩達姆的統治,夢想著民主有一天也能紮根於伊拉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薩利赫曾經在薩達姆統治時期的阿布格萊布監獄裏呆過三年。

  薩利赫:那真的是太糟糕了,就因為我咒罵薩達姆,他們就把我投進監獄。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薩利赫積極游説伊拉克士兵不要反抗美軍,他甚至希望美軍能進入巴格達迫使薩達姆下臺。然而事與願違,戰爭結束後,薩利赫害怕再次入獄而舉家逃往了沙特,並以難民身份取得了瑞典國籍。

  去年,薩達姆政權被美英聯軍推翻以後,薩利赫帶着自己所有的財産,約合7萬9千美元回到了伊拉克。

  薩利赫:我的家人和我希望回到伊拉克開始新生活,並打算在這裡投資。去年9月,一次納傑夫之行讓薩利赫再次被投進了阿布格萊布監獄。

  薩利赫:我去拜訪伊馬姆阿裏清真寺,突然幾支槍對準了我的頭,我儘量保持鎮靜,他們(美軍)搜查我的車,車裏全是我的錢,我説,住手,我來自瑞典。

  CNN記者貝利尼: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在想,這是個大誤會,我是支持聯軍的,這是我回來的原因,很快就能解釋清楚?

  薩利赫:開始我想他們會放行,但當他説你撒謊時,我知道我走不了了。

  從去年10月4號到12月23號,薩利赫一直被關押在巴格達的阿布格萊布監獄,這80天的牢獄生活對薩利赫來説就是一場噩夢,而這一切是讓曾經對美國民主充滿嚮往的薩利赫萬萬也想不到的。

  CNN記者貝利尼:説説你在那裏的遭遇?

  薩利赫:他們要我脫光衣服,他們拽着我的頭髮,就像這樣,把我扔到地上,接着又往墻上撞,每隔五分鐘他們就像這樣折磨我一遍,他們還在我的脖子上套了個狗項圈,非常粗的一個,然後拽着我的項圈滿大廳的游走,就這樣游走了很長一段距離,還有一些事我都難以啟齒,因為我的宗教信仰不允許我説這樣的事。但我還是要告訴你,他們讓我們五個人站成一排,然後用一根尼龍繩把我們的陰莖係起來,用這樣的方式把我們綁在一起,然後他們將我們其中一人抓起來往地上扔,(其餘的人也因此東倒西歪),這是一種難以想象的痛苦,他們就在那裏哈哈大笑。

  薩利赫出獄前曾向獄友發誓,自己出獄以後一定要去美國,要將真相公布於眾,向美國討回公道。當時,有一名美軍監獄官給了他一個監獄標識牌,鼓勵他去美國打官司,除了要回至今仍被美軍扣押的奔馳車和自己的美元,他還將就自己在阿布格萊布監獄的遭遇向美國政府行索賠。

  [新聞特寫] “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裁決50周年 美國社會種族隔離制度終結的開始


  50年前的今天,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當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做出了最終裁決,判定黑人與白人分開接受教育是不合法的。這一裁決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裁決。很多歷史學家都表示,美國歷史上沒有、恐怕也不會再有一個判決,能夠如布朗案這般深遠地影響美國人的思想、心靈和日常生活了。

  像這樣的情景,如今在美國學校裏隨處可見。然而50年前,情況卻不是這樣。那時,白人孩子在白人學校上學,黑人孩子在黑人學校上學。根據1896年“普萊西訴佛格森案”裁決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這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是合法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90多萬非洲裔美國人應徵入伍,“隔離但平等”的制度極大地影響了軍心。二戰後,軍隊中的種族隔離制度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廢除。

  傑克羅賓遜成為第一位在棒球比賽中出場的黑人運動員,體育比賽的種族限制開始打破。當時還只是“全國有色人種福利促進會”律師的瑟古德馬歇爾,就在這種背景下向“隔離但平等”制度發出了挑戰。


  1950年,七歲的琳達布朗,成為馬歇爾挑戰種族制度的鮮活例證。當時的琳達每天不得不穿越20多個街區,去堪薩斯州托皮卡市的黑人小學上學。而離她家7個街區的地方就有一所小學,可她去不了,因為那是專門給白人孩子設置的。

  琳達布朗:我的小夥伴有西班牙裔的美國人,有美國本土人,平時我和這些白人小夥伴都一起玩,但是一到上學,我們就各走各路了。

  琳達的父親奧利佛布朗向地方法院提請訴訟,請求裁決白人與黑人可在一所學校共讀,但是遭到拒絕。奧利佛隨即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將其與另外四起共涉及200名原告的同類案件合併審理,並統稱為“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後來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馬歇爾,當時出任訴方律師,為廢除“隔離但平等”制度進行了有力辯護。

  1954年5月17號,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爾沃倫的努力下,九位大法官一致認定,美國教育體制內的黑白人種學校隔離制度,影響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心智發展,從本質上是不平等的,因而違反憲法。

  雖然布朗案的判決,沒有立即終止美國社會的種族隔離制度,但是卻使美國生活各方面存在的種族隔離開始走向終結。

   [科技關注]為“大爆炸宇宙論”取證 天文學家遠赴南極

  再來看幾條科技方面的消息。宇宙的起源問題一直是天文學家最希望破解的謎團。“大爆炸宇宙論”是眾多宇宙形成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種學説。為了尋找支持這一理論的科學事實,最近,天文學家遠赴南極,在那裏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進行跟蹤研究。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一個天文學術語。“大爆炸理論”創始人伽莫夫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這一概念,通俗一點講,“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早期高溫宇宙的殘余輻射。最早得到這一輻射證據的是兩位美國工程師。他們在1964年的一次試驗中,偶然測量到一種無處不在的微波信號。經過論證,他們認定這就是伽莫夫曾經預言過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並計算出,這一輻射大約來自於宇宙誕生後40萬年前,其溫度約高於絕對零度三度。


  這一發現為宇宙觀測開闢了一個新領域,它因此被列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不過,由於當年空氣中的水蒸氣影響了觀測效果,因此設備接收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信號並不理想。

  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觀測環境,一些天文學家來到了寒冷的南極,在長年零度以下的環境中,追蹤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天文學家希望,能夠尋找到更加古老的宇宙射線,從而發現更多宇宙形成初期的秘密。

  美國物理學會、物理學家菲利浦:我們不能讓時光倒流看到大爆炸的全部,不過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微波了解大爆炸經過,這是我們透過微波這一管徑得到的最好的(早期宇宙)的藍圖)。

  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天文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中的微波存在偏振現象,這有力地説明大爆炸發生40萬年後,原子在宇宙中心形成的理論。

  天文學家在南極地區的科學觀測還將繼續下去,人類對宇宙形成歷史的探索終將成為開啟未來的一把鑰匙。

  [科技生活]:電動兩輪車 警察新坐騎

  在以前的節目中,我們為您介紹過一種方便靈巧的環保型代步工具--電動兩輪車。它深受游客們的喜愛。如今,在美國芝加哥的奧黑爾國際機場裏,到處可見電動兩輪車的身影。只不過,它可不是機場乘客的代步工具,而是機場警察的新坐騎。

  在奧黑爾國際機場,你經常會見到機場警察像這樣進行安檢巡查。


  這裡每天有十位芝加哥警察開着電動兩輪車穿梭於機場的各個角落。他們都配備了對講機,一有突發事件就能開着電動兩輪車快速抵達現場。

  芝加哥警察約翰艾登:我曾經接到通知:在1號入口處,一位女士丟了錢包,需要有人前去協助。

  芝加哥警察斯科特夏沃爾:我們曾經接到一個正在降落的航班上傳來的呼救,機上有一名乘客心臟病發作,儘管指揮中心已經安排人員趕赴現場搶救,但我知道以後拿上A-E-D(便攜式自動體外除顫器),開着電動兩輪車最先趕到現場。另一個好處是它不會驚擾乘客,如果警察在候機大廳裏奔跑,人們可能會緊張。如果我開着這個(電動兩輪車)經過,不僅比跑步更快,而且還不會驚動乘客。

  此外,電動兩輪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警察的視野更加開闊,更容易發現需要搜索的目標。

  芝加哥警察 斯科特夏沃爾:用它來尋找走失的孩子非常方便。

  [科技生活]新技術帶來新體驗 翻滾過山車再度風靡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便利,也為我們的娛樂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最近一段時間,各國游樂園都在為迎接夏季游客高潮做準備。翻滾過山車作為保留節目,再度成為一些游樂場所的主打項目。而技術的發展,讓現在的翻滾過山車比從前刺激得多了,游樂場打出的旗號是:更大、更快、更驚險。


  別小看這幾位翻滾過山車發燒友的説法。他們對翻滾過山車的發言權完全來自於實踐,因為他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參加“翻滾過山車”俱樂部的活動,體驗最新式的翻滾過山車。據他們説,改造後的翻滾過山車在每個俯沖和拐彎處都讓人渾身發抖,你時刻都覺得要掉下去了。不過,翻滾過山車的設計者卻説,這只不過是游藝帶給人們的幻覺。

  新型翻滾過山車的時速能夠達到每小時160公里,這讓乘坐者覺得自己如同坐在敞篷戰鬥機中向下俯衝,這種刺激的程度決不亞於任何一種極限運動。

  不知道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太大,還是人們對過山車安全性能的信心增強,翻滾過山車經久不衰。

  [第57屆戛納電影節]三部記錄片同時上映 嚴肅政治題材成為熱門?

  繼續關注第57屆戛納電影節的消息。法國人崇尚浪漫與自由,因此多年來政治題材的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並不受青睞。尤其是1968年由於法國國內動亂,當年的戛納電影節被迫取消後,政治題材更成為了戛納的“禁區”之一。不過,自從2003年美國導演邁克摩爾的記錄片《哥倫拜恩的保齡球》在戛納獲得金棕櫚“55周年特別獎”的殊榮後,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與政治有關的影片明顯“升溫”。16號一天之內,戛納就同時有三部政治題材的記錄片公映。

  最引人關注的記錄片,是美國著名導演邁克摩爾帶來的新作《華氏9/11》,這部影片在來到戛納之前,在美國國內已經鬧得沸沸颺颺。據報道,《華氏9/11》不僅披露了布什家族和眾多顯赫的沙特阿拉伯家族有多年的經濟往來,還指出在“911”事件後,布什政府曾協助本拉登家族成員離開美國。早在本月4號,〈華氏9/11〉的發行方——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已經遭到其隸屬的總部:迪斯尼公司的封殺。其原因是這部影片的內容過於敏感,公司不願捲入不必要的政治糾紛。

  在戛納舉行的〈華氏9/11〉首映式上,邁克摩爾指責布什政府為了今年年底舉行的總統大選,千方百計向迪斯尼公司施壓,阻撓本片在美國公映。摩爾還遺憾地表示,如果他在美國找不到新的發行公司,〈華氏9/11〉今年將與美國觀眾無緣。

  而當天在戛納上映的另一部記錄片《布什的大腦》,同樣將矛頭指向了布什政府。這部根據同名小説改編而成的記錄片,以布什智囊團中的首要人物卡爾羅夫為主角,通過大量的採訪和資料回顧,記錄了卡爾羅夫是如何幫助布什一步步走向政壇、贏得總統大選、並履行總統職責的。導演邁克舒伯和約瑟夫米利 在〈布什的大腦〉一片中尖銳地指出,如果沒有卡爾羅夫,就沒有今天的布什政府。


  導演邁克舒伯、約瑟夫米利:揭露這些故事的真相,難道不是我們媒體的職責嗎?卡爾羅夫自己是這樣幹的,他會“製造”出一些故事,然後讓媒體和公眾去調查和判斷,而我們的影片也正是如此,它能讓觀眾同時看到事情的各個方面,然後自己去判斷真偽。

  據説,戛納電影節組委會主席蒂埃裏弗雷莫是在電影節開幕前的最後一刻,才決定將本片加入到競賽單元之中,和邁克摩爾的〈華氏9/11〉共同以記錄片的形式角逐“金棕櫚”。

  導演邁克舒伯、約瑟夫米利:事實上我們希望自己的電影和他(邁克摩爾)的影片能形成一種對話,人們在看完後都能有所疑問,進行一番討論。人們在看完之後都能問一問:真相到底是什麼?要帶給觀眾思考,而不是對事實視而不見,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

  另外,當天上映的參賽記錄片還有導演喬納森諾西特帶來的〈蒙德維諾/MODOVINO〉。這部記錄片通過法國波爾多地區、意大利佛羅倫薩和美國納帕山谷地區三個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葡萄酒釀造家族的經歷和變遷,折射出了經濟全球化給各國葡萄酒釀造工業帶來的影響。

  [第57屆戛納電影節]最年輕的戛納評審會主席——塔倫蒂諾

  到今天為止,舉世矚目的戛納電影節已經進行到了第六天,對於這個為期11天的電影盛會來説,也就意味着其進程已經完成了一半。那麼電影節是已經進入高潮,還是有更精彩的節目在後頭?讓我們來聽聽本屆戛納電影節評審會主席——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怎麼説。

  作為戛納電影節創辦以來最年輕的評審會主席,今年41歲的昆汀塔倫蒂諾帶領着由法國女演員艾曼紐爾和中國香港導演徐克等9人組成的評審團,開始了為期11天的合作過程。

  第57屆戛納電影節評審會主席、美國導演 昆汀塔倫蒂諾:儘管我非常崇敬戛納電影節,但顯然它總會有讓你感到沉悶的時候。不管怎樣,我們這一群評委坐在一塊兒,就像電影銀幕前的“陪審團”。我們一同歡笑,一共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我對於我們整個評審團都非常自豪,我們在一起打破了沉悶。

  10年前,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曾以他的影片《低俗小説》在戛納電影節上捧得金棕櫚獎,成為世界影壇風光一時的人物;10年後,他又攜新作《殺死比爾2》殺回了這個海濱小城。雖然這次塔倫蒂諾的電影沒有角逐“金棕櫚”的資格,但作為本屆電影節評審會主席,他卻有決定參賽影片未來命運的權力。

  不過對於將在法國當地時間22號晚上揭曉的金棕櫚大獎,塔倫蒂諾認為任何預測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得獎與否,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昆汀塔倫蒂諾:關於“金棕櫚”我有一個經常説起的笑話:和獲得“金棕櫚”獎的那些電影人相比,更值得尊敬的正是那些沒有獲得“金棕櫚”獎的電影人。

責編:張娜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