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一週年專稿:伊拉克重建前景分析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1日 15:03)
中國網消息:鋻於伊拉克戰後一年來形勢的發展,我們基本可以肯定,美國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其全面改造伊拉克的既定方針政策,重建伊拉克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一、近期伊安全秩序難有大的改觀,但爆發大規模衝突或內戰的可能性不大。
(一)伊境內反美力量不會偃旗息鼓。
伊拉克境內的反美力量魚龍混雜。他們當中既有對美軍佔領恨之入骨的激進民族主義者,也不乏薩達姆政權的殘余勢力,以及與“基地”等組織有關的境內外極端伊斯蘭力量和恐怖勢力。他們將利用美軍對伊的持續佔領,以及美式“民主化”改造伊拉克而引發的民族、宗教矛盾,以及由此在伊人中引發的強烈的反美情緒,在伊掀起新一輪針對美軍、伊拉克人等的恐怖浪潮,破壞伊各個政治派別之間的和睦與團結,離間和挑撥穆斯林什葉派和遜尼派等的關係,挑起教派仇殺,甚至引發內戰,進而動搖美國在伊的軍事存在,打亂伊政治重建進程。
(二)恐怖襲擊不致釀成大規模衝突或內戰。
目前,伊拉克各派權力之爭不斷激化,“基地”組織等反美武裝借機興風作浪,有人甚至稱伊已接近內戰邊緣。但從目前形勢看,伊爆發內戰的可能性並不大。
首先,美國人絕不會允許伊出現內戰。如伊爆發內戰,不僅意味著美竭力推動的重建進程將毀於一旦,也意味著布什改造中東的計劃及建立“中東民主堡壘”的戰略將落空,也不利於布什的競選連任。
其次,伊周邊國家不希望伊內戰。對伊周邊國家而言,如果伊爆發內戰,必將嚴重威脅地區安全,危及本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內戰只能導致伊拉克的分裂,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朗不願在伊出現一個獨立的庫爾德國,沙特等遜尼派海灣國家也不願伊拉克什葉派掌權。
第三,伊多數派別也不希望內戰。一方面,伊拉克各派都很清楚美國人是其靠山,其一舉一動離不開美國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內戰也不符合其自身利益。什葉派、庫爾德人都是戰爭的受益者,除非他們感覺自身利益遭到重大損失,否則不會輕舉妄動。
二、政治重建面臨重重阻力。
(一)美推選産生伊臨時政府的主張遭到伊拉克什葉派的強烈反對。2004年1月15日,2萬多伊拉克什葉派教徒在巴士拉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反對既定的美伊交權計劃。次日,伊什葉派最高精神領袖希斯塔尼譴責美國制定的美伊交權計劃只是“權宜之計”,目的是為了增加布什在今年大選中獲得總統蟬聯的可能性。他要求在6月30日前進行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以改變佔伊人口60%的什葉派穆斯林的政治地位。而美則以安全無法保證,缺乏準確的選民統計資料,沒有相關的選舉法律等理由反對直選,實際上美最擔心的是這樣的選舉不能保證美中意的人當政。面對來自伊什葉派穆斯林要求直選的壓力,美不得不向聯合國求助。2月7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委派的伊選舉問題專家評估小組正式進入伊。經實地考察後,2月23日,評估小做出結論:6月30日美向伊臨時政府移交權力之前無法組織直選。在聯合國表態後,伊什葉派態度才暫時有所緩和。但雙方的矛盾分歧並未根本解決,並隨時可能再度暴露出來。
(二)美完成交權計劃乃至民主改造伊拉克面臨諸多難題。
自薩達姆政權垮臺後,伊各派間一直存在著權力的明爭暗鬥。根據2003年11月15日美伊公佈的權力移交時間表,美正加緊與臨管會商討移交權力的具體細節。而無論是什葉派、遜尼派,阿拉伯人還是庫爾德人等,最關心的就是自己在伊未來政治重組中的地位與實權,都力圖在伊未來制度框架中發揮自己的作用。而在美向伊人移交權力過程中,將會産生許多問題。如3月8日通過的臨時憲法,在總統的權力、任期、是否輪換以及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等很多問題上措辭含糊,實際上是把難題留給了未來。而伊各派在這些問題上分歧嚴重。
隨著美許諾的交權日期的臨近,伊各政治、種族與教派勢力間圍繞伊未來政體、權力産生方式、伊斯蘭教法地位、權力交接程序、權益再分配上的角逐將更加激烈和明朗化。同時,在民族、教派意識嚴重的伊拉克實行政治重建,並不是靠一部憲法和幾次選舉就能解決和完成的,它需要安全穩定的內外部環境,長期精心培植民主思想和土壤,必要的政治、政黨、社會、文化環境等條件,以及有關各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美在推行其交權計劃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阻力,美民主改造伊拉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經濟重建困難重重。
(一)戰後伊人民生活狀況堪憂。
雖然伊拉克戰爭結束已一年,但至今主要行政部門仍未恢復正常運作,許多企業和部門發不出工資。公共衛生等基本服務處於癱瘓狀態,供電只恢復到戰前75%的水平,巴格達等城市的居民區仍然缺水缺電,街上到處是成堆的垃圾,商販們由於害怕搶劫也不敢開業。目前,伊全國2700萬人口中有60%靠救濟為生,其生活水平停留在戰前狀況或低於原水準。伊失業人數高達50%以上,僅被美軍解散的伊軍隊就有40多萬人成為無業人員。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狀況較戰前無實質性改善,婦女、兒童的健康狀況更令人擔憂。60%-70%的育齡婦女患有貧血,新生兒死亡率高達108人/千人,遠遠高於美國的7人/千人。這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美軍對這些伊百姓最為關切的基本生活服務和經濟問題沒能及時處理與解決,招致伊拉克人的不滿。伊拉克人的生活混亂無序,人們越來越感到沮喪。
(二)重建資金缺口巨大。
據佈雷默預計,巴格達電力設施重建需2年時間,需要20億美元,倘若恢復到戰前80億兆的發電量,全國重建電力至少需投入100億美元費用。修復石油設施需要50億—100億美元;恢復石油基礎設施和升級預計需要160—300億美元;恢複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其他機構至少需要1000億美元。另外,維護社會治安需要21億美元,用於司法部門9.19億美元,用於供水和衛生系統46億美元,用於住房4.7億美元,用於交通和通訊835億美元等。有專家預計5年的重建資金將高達1800-2500億美元。
目前,伊拉克解決經濟重建困難主要靠國際援助。2003年10月在馬德里召開的伊拉克重建募捐大會共籌款330億美元,比預計(560億美元)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額。而美國提供其中的203億美元,剩餘的資金全部要靠日本、歐盟或阿拉伯富國捐助。但至今,大部分援助仍未到位。對於伊拉克重建所需鉅額開支,歐盟指出,不要指望反對軍事入侵的歐洲國家有多大熱情。其他大國也暗示,除非是由聯合國來主導重建工作,否則不願分攤經費。而美國傾向於由其主導伊拉克重建,不願與人分享“重建伊拉克這塊蛋糕”。因此,籌集重建所需的大筆資金將是一大難題。此外,戰後伊拉克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並未解決,局勢不穩及安全形勢惡化,也是國際社會不願出資的主要原因。 (程星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進入專題:關注戰後伊拉克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