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週年時的歐美關係:互有所求 衝突如故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9日 21:25)
新華社柏林3月19日電 去年伊拉克戰爭打響之際,西方輿論戲稱,戰爭中“第一個倒下的是跨大西洋關係”。由於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堅決反對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甚至威脅要否決美國在聯合國提出的動武議案,美國與其歐洲大陸主要盟國的關係陷入了嚴重危機。一年來,雖然法德等“老歐洲”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有所緩和,但衝突的根源依然存在,跨大西洋關係的溝壑仍在加深。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歐美互有所求 關係有所緩和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歐美關係並沒有繼續惡化,而是雙方先後採取措施,試圖修補關係。雖然法國、德國等在反對用武力解決伊拉克危機、聯合國必須在伊拉克發揮主導作用等原則問題上的態度並沒有變化,但它們在具體外交行動上則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沒有反對美國在伊戰後向安理會提出的有關決議,而且對美減免伊外債的呼籲表示響應,甚至不阻攔北約正式出兵伊拉克。對於歐洲國家來説,跨大西洋聯盟目前仍是歐洲安全的“基石”,因此吵架歸吵架,與美國的同盟關係暫時還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雖然在伊戰之前以及戰後初期揚言要以貿易制裁報復法德等國的反戰立場,但歐美之間經濟聯絡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美國所謂的制裁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政治上,美國曾故意冷落“老歐洲”,最近卻頻頻表示出和解姿態,包括邀請德國總理施羅德在時隔近兩年後再訪白宮、美國總統布什準備出席在法國舉行的諾曼底登陸60週年慶典等。布什政府的這些舉動説明,美國意識到外交方面必須借助“老歐洲”的力量,特別在戰後伊拉克陷入困境的情況下,美國更希望歐洲盟國能助一臂之力。
歐美衝突的根源依然如故
歐洲輿論認為,去年“老歐洲”與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較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歐洲與美國在建立冷戰後世界安全秩序問題上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歐洲國家贊成世界政治“多極化”,主張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希望通過和平手段全面解決國際安全問題,而美國則力圖保持以其為“盟主”的世界“單極化”,把自身利益淩駕於國際社會利益之上,欲利用超強軍事優勢解決其面臨的各種“威脅”。二是歐盟的崛起導致與美國的衝突。歐盟在經濟實力上已經與美國平起平坐,歐盟,特別是其主要成員國,自然不甘心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再屈從於美國,因此在捍衛自身利益方面態度堅決,甚至不惜頂撞美國。
一年來,歐美之間的碰撞和衝突仍在持續。歐洲國家主張聯合國應該儘快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發揮主導作用,美國則借各種理由讓聯合國在伊的作用“邊緣化”。歐洲認為穩定中東局勢的前提是解決巴以衝突,美國則鼓吹在中東地區的首要任務是推行“民主化”。歐洲一體化建設的步伐在加快,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後歐洲在獨立防務建設方面的決心更加堅定,而美國則擔心歐洲在防務和安全方面與其爭奪“主導權”,對歐洲防務建設越來越挑剔和不放心。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與“老歐洲”之間的緊張關係雖然有所緩解,但歐洲對美國的不滿卻有增無減。據美國民意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最新的民意測驗,法國和德國對美國有“好感”的人分別只有37%和38%,而去年5月份還分別為43%和45%。即使在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對美國有“好感”的人也已從去年5月的70%下降到今年3月的58%。
“新歐洲”對美國亦有怨言
去年伊拉克危機爆發後,歐洲國家似乎分為兩大陣營,即反戰方的法德等國,以及緊隨美國的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一些東歐國家。美國甚至用“老歐洲”和“新歐洲”來分別稱呼反對和支持自己的歐洲國家。“新歐洲”國家雖然出於種種考慮追隨美國的伊拉克政策,但回報卻不理想,甚至事與願違。最近西班牙大選,執政的人民黨出乎意料地敗給工人社會黨,其主要原因就是馬德里恐怖爆炸事件證實了公眾對恐怖分子實施報復的擔心,從而用選票懲罰前政府追隨美國的政策。另一個“新歐洲”陣營的主要成員波蘭對美國沒有給予放寬移民政策的優惠心存不滿,日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藉口也提出質疑。這些國家態度的轉變,無疑加強了“老歐洲”在歐美關係中的地位。
由於歐盟主要國家與美國在安全利益和戰略觀念上的差異繼續存在,以及歐盟的進一步崛起勢必影響美國的“老大”地位,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美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進一步增加的可能不能排除。(記者黃泳)
責編: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