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摻和”美國大選 希望克裏取代布什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4日 04:29)
中國青年報消息:時下,美國大選吸引了世界越來越多的“眼球”,居大西洋另一岸的歐洲也不甘寂寞,對美國大選品頭論足,指指點點,絲毫也不掩飾自己的傾向性。美國當地時間3月2日,克裏剛剛贏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英國《金融時報》3日就在一篇評論中指出:歐洲人希望克裏最終打敗布什。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這篇題為“歐洲知道布什是魔鬼”的評論稱,在民意調查中克裏領先於布什,這使歐洲人“歡欣鼓舞”。這篇文章寫道,雖然不能過分誇大歐洲人對布什的“不敬”,但布什確實經常被歐洲人描繪為一個“失去理性的好戰分子”,他“對盟友不屑一顧”,“非常愚蠢而且經常受一些特殊利益的驅使和奴役”。
對於克裏,歐洲的民意則有另一番描述。由於克裏出生於外交世家,有在瑞士上學的經歷,而且會講法語,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任職18年,因此,歐洲人認為克裏更為理性,有較高的國際信譽,尊重歐洲歷史文化。他們認為,如果克裏當選下任美國總統,對修復大西洋兩岸關係有益無害。
近一年來,布什的張揚態度其實已經有所改變,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對歐洲表現出親善姿態,比如主動在伊拉克重建等國際問題上尋求歐洲盟友的幫助和合作。就連一貫口出狂言的拉姆斯菲爾德近兩次在歐洲的露面———一次在布魯塞爾北約國防部長會上,另一次在慕尼黑安全會上,也表現出極大的克制,收起了他對歐洲的批評。
儘管如此,歐洲人仍不買布什政府的賬,因為他們把布什政府近期態度的一些改變看作是布什“不得已而為之”。在伊拉克問題上,布什之所以收起所謂“反對伊戰的歐洲國家不能參與戰後利益分享”的論調,轉而向歐洲求助,一方面是因為伊拉克境內持續不斷的襲擊事件使美軍傷亡慘重,美國已不堪重負;另一方面,美國還需要法、德等大國減免伊拉克的債務。歐洲認為布什“太實際”,等一切安排妥當,布什還是會回去充當“單邊主義的弄潮兒”。
事實上,歐洲一些大國領導人已經把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希望放到了2005年。法國總統希拉剋日前曾“私下表態”:除非美國政權更替,否則法美關係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德國總理施羅德也對布什“不感冒”,上周施羅德訪美時,儘管布什竭力把此次訪問塑造成美德關係的轉捩點,但最後雙方分歧依舊,施羅德空手而歸。
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的忠實盟友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也在1月底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歐洲人不喜歡布什。他説:“布什是一個共和黨人、得克薩斯人,坦率地説,歐洲人還把他當成一個君主,這實在容易給人一種不佳的印象。在歐洲,從政治上講,人們無法消化這種‘混合’印象,他們對此也比較敏感。”
就連與美國跟得最緊的英國首相布萊爾,也“尷尬地”表達了他“更希望”克裏上臺的願望。去年的伊拉克戰爭,已讓布萊爾嘗到了“緊跟布什”的苦頭。伊戰之後的“凱利事件”、“虛假情報”、“英國廣播公司解體”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使一向精神抖擻的布萊爾“蒼老”了不少。最讓布萊爾頭痛的是,經歷過這一系列事件後,他的民意支持率急劇下降,這對他明年競選連任增添了不少障礙。
如果布什在歐洲競選,他鐵定是上不了臺的,因為歐洲民意對他的支持率微乎其微。去年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對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人認為,布什在對外政策方面做出的決定只考慮美國的利益,而不考慮歐洲的利益。
不過話又説回來,歐洲這種一邊倒的“反布傾向”,是否會對美國大選造成影響呢?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歐洲也是一邊倒地支持戈爾,但結果還是布什上了臺。不過一些歐洲政治家現在説出了他們的豪言壯語:2000年我們“輸了”美國大選,2004年應該是證明歐洲“正確選擇”的時候了。
按照美國大選的規律,利益集團間的鬥爭和美國選民的民意,會共同左右選舉結果。按理來説局外人是説不上話的,但如果美國總統候選人對“歐洲因素”善加利用,歐洲這一“局外人”就很難説沒有影響力了。再則,跨大西洋關係是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重中之重,這一關係的好壞往往是評價美國政府外交政策正確與否的重要指標,而外交政策又是美國大選關注的一個重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歐洲民意對美國大選還是有影響的。
克裏對這一點可能也有充分的認識,他已把“使大西洋兩岸盟友走向混亂,從而在反恐怖鬥爭中沒有形成盡可能廣泛的國際聯盟”作為布什的一大“罪狀”。有分析家認為,這一“罪狀”將是下一步大選辯論中克裏的“有力武器”。
對歐洲來説,這一次確實是證明自己在美國大選中影響力的時候了。(楊麗明)
責編:李菁